文/趙振德
清熱解毒藥膳
文/趙振德
流感、急性支氣管炎、肺炎、流腦、麻疹、猩紅熱、腮腺炎以及暴發(fā)性紅眼病等病毒,應(yīng)多選用具有清熱解毒的食藥,《中藥大辭典》言其能“清熱、解毒、涼血,治流感、流腦、乙腦、肺炎、丹毒、熱毒、發(fā)斑、神昏吐衄、咽腫、痄腮、火眼、瘡疹”等。下面介紹清熱解毒藥膳,供參考選用。
原料:馬齒莧50克,瘦豬肉250克,茯苓15克,生姜3片,食鹽、味精適量。
制法:原料洗凈備用,瘦豬肉洗凈切成小薄片,同茯苓、生姜一齊放入鍋內(nèi),加水1500毫升,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燉1小時(shí)左右,加馬齒莧,煮沸調(diào)入食鹽、味精即可。
功效:馬齒莧性寒,味酸,具有清熱解毒、利水祛濕、止血消腫、殺蟲殺菌等功效。本湯適宜適宜黃疸發(fā)熱、婦女宮頸炎、帶下病及中耳炎、癰腫疔瘡、丹毒等患者。
原料:大蒜50克,茄子500克,豬肉150克,生姜末3克,蔥3克,豆瓣醬3克,食鹽、骨頭湯、味精各適量。
制法:將鮮茄子撕去蒂把,清水洗凈,對(duì)稱剖成兩半,將每1瓣的表面,劃成小條,蔥、大蒜去凈表皮,洗凈,蔥切成末,大蒜切成兩瓣,豬肉洗凈剁成肉泥,鐵鍋放旺火上,倒入菜油,燒熱將茄子倒入翻炒,炒出水分裝入砂鍋內(nèi),加姜末、鹽、蒜瓣、肉泥、豆瓣醬、骨頭湯,燒沸后,改用文火煲20分鐘,撒上蔥末及味精,即可離火食用。
功效:大蒜性溫,性甘,健胃、殺菌、散寒,能增強(qiáng)機(jī)體免疫功能,有廣譜抑菌和抗癌作用,適宜多種感染和各種癌癥患者食用。
原料:白蘿卜300克,番茄150克,小麥面粉30克,番茄醬50克,食鹽3克,味精2克。
制法:白蘿卜洗凈切絲,西紅柿洗凈切丁,炒鍋上火放入油,燒至三成熱時(shí)拌入面粉,攪勻成糊,再放入番茄醬炒出紅油,加適量水及蘿卜絲,用文火煮至酥軟;最后放入西紅柿丁,加精鹽、味精調(diào)味煮沸,即可起鍋,若單用番茄醬,則為“茄汁蘿卜絲湯”。
功效:番茄性涼,味甘,具有清熱活血、寬腸通便功效,適宜發(fā)熱便秘、眼底出血、壞血病者食用;蘿卜亦有清熱生津、順氣解酒作用,適宜慢性氣管炎、咳嗽多痰及小兒百日咳者食用。
原料:鮮魚腥草60克,甜杏仁和紅棗各30克,薏米90克,雞蛋清l00克,蜂蜜適量。
制法:將甜杏仁、薏米和紅棗去核洗凈,一起放入砂鍋內(nèi),加入適量的清水置火上煮沸,改用小火燉l小時(shí)左右,撒入洗凈的鮮魚腥草繼續(xù)燉30分鐘左右,取汁;將雞蛋清磕入碗內(nèi),加入蜂蜜,沖入魚腥汁燒熱,攪勻即可食用。
功效:魚腥草性微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適于扁桃體炎、肺膿瘍、尿路感染、肺炎、熱痢、水腫等病癥。
原料:苦菜250克,水發(fā)香菇、豆腐、粉條、土豆和白菜各l00克,味精、香油各3克,白醬油和花椒油各5克,蔥花、生姜各l0克,鮮湯250克,食鹽6克,素油500克(約耗30克)。
制法:苦菜洗凈切成段,香菇溫水發(fā)好,一切兩半,豆腐切小方塊,用油鍋炸至金黃色撈出;土豆削皮切滾刀塊,炸至紅褐色;粉條溫水泡發(fā),白菜洗凈切段;炒鍋上火入油燒熱,用蔥花、姜末煸香,投入香菇翻炒,加入料酒、醬油、鮮湯、土豆、粉條和白菜,改用小火燒10分鐘左右,下入苦菜、食鹽和味精,炒至入味,淋入花椒油和香油,出鍋裝盤即成。
功效:苦菜性寒味苦,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痢的功效。苦菜中含有蒲公英甾醇、膽堿等成分,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菌株、溶血性鏈球菌有較強(qiáng)的殺滅作用,對(duì)肺炎鏈球菌、腦膜炎球菌、白喉?xiàng)U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也有一定的殺滅作用。
原料:蕨菜芽150克,水發(fā)木耳和腐竹各25克,蔥、植物油、食鹽、味精和胡椒粉各少許。
制法:將蕨菜芽,水發(fā)木耳、腐竹分別去雜洗凈,投入沸水鍋內(nèi)焯熟,撈入冷開水內(nèi)浸泡10分鐘,取出控水,加入蔥、植物油、味精、食鹽和胡椒粉調(diào)拌均勻,裝盤即成。
功效:蕨菜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安神降壓、祛風(fēng)除濕之功效。蕨菜中的蕨菜素對(duì)細(xì)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用于發(fā)熱不退、腸風(fēng)熱毒、濕疹、瘡瘍等癥。
原料:蜂蜜1000克,五味子250克,虎杖500克。
制法:先將五味子、虎杖洗凈,用沙鍋加水 適量浸泡30分鐘,以中火煎開后,改為文火煎30分鐘,濾出藥液,再加適量水煎煮,濾出藥液; 另將藥液與蜜汁倒入沙鍋中,用微文火煎5分鐘即可。每日3次,每次1勺,用開水沖服,可服30~60天。
功效:揉肝解毒,扶正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