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機關幼兒園 馮偉群 徐 慧
多元教研助成長,多方支持促探究
——以“博物館項目主題活動”教研為例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機關幼兒園 馮偉群 徐 慧
杭州是一個擁有眾多博物館的城市,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歷史沉淀的博物館,如中國絲綢博物館、傘扇博物館和南宋官窯博物館等。2017年我園開啟了園本課程的新板塊——走進博物館,并以項目主題活動的方式開展博物館之旅,期望通過與博物館資源的互動,激發(fā)幼兒對博物館的關注,在感受博物館文化底蘊的同時促進幼兒深入探究的能力。
在項目開展前期,教師們一一走訪,從課程規(guī)劃的角度,對場館的地理位置、場館設計、幼兒年齡特征、開展活動的可能性等多方面進行了篩選。最后確定中班幼兒走進傘扇博物館,大班幼兒走進中國絲綢博物館。新課程板塊的啟動對于教師們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并存在一些疑惑,因此我們試圖通過以研促教的方式來解決教師在實踐博物館項目主題活動中的以下困惑:
1.對組織方式的擔憂——三位教師帶著30多名幼兒走入博物館,教師覺得很可能會出現(xiàn)走馬觀花似的“淺學習”。
2.對幼兒興趣的擔憂——博物館的內(nèi)容都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幼兒在這里能尋找到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嗎?
3.對學習延續(xù)的擔憂——平均每月一次走進博物館,在博物館中幼兒能身臨其境學習,但是回園后就脫離了真實的環(huán)境,學習如何得以延續(xù)?
教研主題:博物館主題項目活動的資源整合
參與人員:家長、博物館工作人員、大班教師
教研形式:對話討論
教研實錄:
主持人首先介紹了博物館項目主題活動的思路,接著與大家討論了幾個問題,目的是集結多方資源,引發(fā)三方對博物館課程不同視角的理解和思考,從而為博物館項目活動的有序組織做好準備,為幼兒深入探究做好支持。
話題1:您對兒童博物館之旅有什么期待?
家長:博物館是一個聚集歷史、文化的空間,我認為帶兒童走進博物館一定能開闊他們的眼界。
博物館工作人員:博物館不僅承載著文化傳播的功能,更承載著文化教育的使命。幼兒園組織這樣的活動,我們從人力、物力上都會給予積極的支持和配合。博物館與幼兒園進行資源整合,對于雙方都是有收獲和成長的。
教師:即將和孩子們一起開啟博物館之旅,很期待。我們期待孩子們能以獨特的視角去發(fā)現(xiàn)博物館中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并深入探究,感受博物館背后的文化蘊涵。
話題2:您能為兒童的博物館之旅提供哪些支持?
博物館工作人員:我們每個館都有講解員,我們可以請講解員向孩子們詳細、生動地介紹博物館里的陳列品。
大班教師:太好了,有專業(yè)的支持對于我們來說是很有必要的。聽說絲綢博物館有養(yǎng)蠶活動,可以提供蠶寶寶和桑葉讓孩子飼養(yǎng)嗎?
博物館工作人員:對的,我們可以每周送桑葉到幼兒園。養(yǎng)蠶寶寶對于孩子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我們還可以進行蠶繭回收以及現(xiàn)場做絲。
家長代表:我們在杭州絲綢市場有個店面,這里有各種質(zhì)地、花紋、樣式的絲綢,可以帶孩子到市場來參觀。
教師:這樣從絲的由來到最后制作成絲綢的整個過程孩子們都能直觀地感受到,他們就需要這樣可操作、可探究的活動。
家長代表:一個班三位教師帶著這么多孩子參觀博物館,會不會比較難以照看?我們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參觀博物館,雖然不一定會教孩子,但是可以幫忙照看,或者拍拍照片、視頻之類的。
教研收獲:本次教研,我們邀請了家長、博物館工作人員和教師共同參與對話,效果超出了預期。一個好的課程開展,首先需要有充分的課程資源,聚集三方的對話一方面使家長、社會人士真正地參與到幼兒園課程的建設中,打破了圍墻中的教育;另一方面擴展了課程開展的思路。教師在與家長、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溝通中對于博物館項目主題活動的推進脈絡有了更多的視角和底氣。在這次研討之后,教師充分利用了家長和博物館工作人員所提供的資源,做了具體走進博物館課程方案,如下:
班級:大一班 博物館:絲綢博物館
續(xù)上表
教研主題:在博物館之旅中如何組織幼兒,給予時間、空間和環(huán)境支持,激發(fā)幼兒興趣并有深入探究的意愿
參與人員:中大班教師、大教研組長、園長
教研形式:視頻解讀+專家引領
教研實錄:
當教師帶領幼兒走進博物館后,我們觀察和記錄了不同班級教師與幼兒互動的情況,歸類梳理出三種類型。
1.集體行動,邊走邊看
由一名教師帶著孩子們邊走邊看,其他隨行教師及家長做適當?shù)膮f(xié)助,現(xiàn)場互動以聽說為主。
2.分組行動,邊走邊看
兒童分成了幾個小組,每組都有一位家長或教師帶隊。邊走邊分享,互動以聽說對話為主。
3.分組行動,自主探究
兒童分成了幾個小組,三三兩兩在場館內(nèi)不同的區(qū)域,每塊區(qū)域都有家長或教師站位,幼兒自由參觀、記錄和交談。
我們將上述三種互動的方式在教研現(xiàn)場進行視頻播放,然后針對“三種互動方式的區(qū)別,教師采用哪種互動方式最有效”兩個問題進行研討。
專家觀點:
三種類型的區(qū)別:集體的機械式學習——分組的接受式學習——自主的探究式學習。
理想的師幼互動應該以自主的探究式學習為主,分組接受式學習為輔。幼兒是具有獨立個性的個體,他們對周圍人、事、物的關注點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谟變号d趣的學習能更大程度調(diào)動幼兒的學習動機,也契合其最近發(fā)展區(qū)的需求。因此當30名幼兒進入場景豐富的博物館中,每位幼兒都會有自己的關注點。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幼兒在博物館中的行為、語言及同伴互動,發(fā)現(xiàn)幼兒興趣點和關注點,引發(fā)相同興趣的幼兒組成小組。
在開展自主探究式學習的同時,教師要注意提供給幼兒探究的工具,比如照相機、筆、紙等。師幼互動中注意傾聽幼兒的交談,以提問、反問的方式順著幼兒的角度引發(fā)更深的思考,以成人講解、幼兒傾聽的接受式學習可以在教學中做少量的補充,這樣對于支持幼兒深入探究是有效的。
教研主題:博物館之旅以每月參觀一次為頻率。經(jīng)過兩次的博物館之旅后,教師們提出了一個困惑:幼兒在參觀博物館時和回園后的兩三天對活動的感受和興趣是濃厚的,但是距離第二次走進博物館中間隔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幼兒的學習似乎被中斷,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教研形式:項目教學觀摩+頭腦風暴
參與人員:中大班教師、園長、幼兒
教研實錄:本次教研我們邀請中四班的教師進行了現(xiàn)場項目教學活動展示,具體如下:
項目活動“參觀傘扇博物館之后”預設目標1.大膽與同伴分享自己眼中的扇博物館是怎么樣的2.根據(jù)自己的的興趣、疑惑確定下一次去扇博物館的做什么材料支持經(jīng)驗支持:有過參觀博物館、做參觀記錄的經(jīng)驗材料支持:PPT、黑板、記錄表場地規(guī)劃1.幼兒面朝電視機圍坐成馬蹄形,前面放置播放器2.兩邊區(qū)域各放兩塊小黑板孩子可以做什么事1.分組分享(1)扇博物館是怎么樣的,你看到了什么(2)在扇博物館里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有什么問題,最想了解什么2.集體分享3.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組成小隊活動實錄孩子們關注了以下的話題1.為什么古代的扇子我們現(xiàn)在看不到了2.以前的扇子是用木頭做的,現(xiàn)在的扇子是用不同材質(zhì)3.我們可以怎么樣做一面綠一面粉的扇子4.為什么以前的扇子這么大,有什么用5.小到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到鏡子有什么用,難道自己會轉動6.為什么扇子上有兩根毛,有什么用7.博物館里的人像、船之類的有什么用
研討結果:
依據(jù)現(xiàn)場觀摩的情況,我們組織教師進行了研討,從幼兒的具體表現(xiàn)中,教師認為要做好幼兒園教育和場館教育的有效銜接,可以有以下幾種方式:
方式1:將參觀博物館活動的頻率調(diào)整為每周一次,連續(xù)一個月幼兒園內(nèi)的教育教學活動全部圍繞博物館開展,從時間頻率上解決問題。
方式2:對應上述幼兒感興趣的話題,提供相應的材料投放到區(qū)域中,如在美工區(qū)投放制作扇子的不同材料;在音樂區(qū)投放扇子舞的視頻、音樂和扇子等,這樣就讓幼兒園的場景與博物館的場景做有效銜接,探究學習自然會得以延續(xù)。
方式3:家庭教育對幼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將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分享給家長,并鼓勵家長利用周末帶孩子繼續(xù)參觀扇博物館,或者對所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查詢和搜索。當家庭也針對幼兒感興趣的話題提供合適的時間、空間和材料時,探究式學習將更深入化、個別化。
1.教研人員的多元化
在教研中,我們不僅有課程執(zhí)行者、專家、園長、幼兒,還有家長、博物館工作人員。不同身份、不同視角的人員共同參與教研,不僅對教育資源有了深度的整合和理解,還拓展了教師開展課程的視角。教師在項目主題活動中的組織能力得以提升,對兒童探究式學習的推進有了新的思考。
2.教研形式的多元化
教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研的質(zhì)量,本次教研我們從教師的困惑出發(fā),利用直觀的視頻解讀、現(xiàn)場教學觀摩、專家有針對性的引領、頭腦風暴式的團體研討、集結三方的交流對話等多元的形式,一次教研聚焦一個問題,教師的問題直觀地呈現(xiàn)并被逐個攻破,增強了教師支持兒童探究式學習的能力和信心。
1.共同教育為幼兒探究提供可能
在我們當下1:10的師生比例中,要開展小組式的探究學習確實存在客觀上的困難。當我們將家長、博物館工作人員都引入到教學現(xiàn)場,他們也積極與幼兒互動時,師生比大大提高,這從根本上為兒童探究式學習提供了可能。
2.拓展驗證使幼兒探究走向深入
幼兒在博物館內(nèi)的學習是興趣引發(fā)的過程,是觀察記錄的過程,是問題發(fā)現(xiàn)的過程。回到幼兒園后,教師組織小組分享、集體研討,幫助幼兒聚焦問題、假設可能、實踐探索。當再次到博物館后,幼兒可以帶著已有的發(fā)現(xiàn)去對比驗證。如此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使得探究不斷地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