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喆
“301”終究來了。8月18日,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宣布,美國正式對中國發(fā)起“301調查”。一石激起千層浪,國際輿論紛紛猜測:中美是不是要打貿易戰(zhàn)了?
“301調查”是美國《1974年貿易法》中301條款的俗稱,其目的只有一個:維護美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利益。當美國單方面認定他國對美貿易“不公平或不合理時”,該條款授權美國貿易代表發(fā)起調查,并可在調查結束后建議美國總統(tǒng)實施單邊制裁,展開“貿易戰(zhàn)”。
其實,美國針對中國發(fā)起的“301調查”已經有過很多次了。1991年、1994年、1996年都是針對中國知識產權問題發(fā)起,2010年曾針對清潔能源補貼問題發(fā)起,但歷次調查都通過談判協(xié)商解決了。而且“301”不光針對中國,歐洲、日本都曾經被這個“大棒”敲打過,在不同程度上被迫接受美國的國際貿易準則。
作為獨立國家,貿易政策卻要受美國法律、美國總統(tǒng)和美國貿易代表的“調查”“認定”,這顯然是一種經濟霸權、單邊主義。國際上對“301”一直譴責不斷,美國國內的反對聲也不絕于耳,認為是在“欺負小伙伴”。
具體到這一次的“調查”,中國需要做的是冷靜看待、充分準備。
首先,不用驚訝?!?01”的本質是國家利益之爭,而中國目前無疑被美國視為某種“威脅”,必欲壓制而后快。加上美國轉移國內矛盾的需要,今后針對中國的花招會越來越多。
其次,不必恐慌。從歷史上看,“301”的目的不是戰(zhàn),而是和,基本上以談判為主,達成雙方都較為滿意的結果。更重要的是,中國與美國在經濟、政治等領域,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真的制裁中國,對美國不一定有利。這次的“調查”恐怕更多是一種威懾,無非是為了更有底氣地談條件。
第三,不要憤怒。我們譴責“301”,更要理智應對,方法和策略尤為關鍵。一方面,中國作為崛起中的、負責任的大國,的確需要及時完善自身法律法規(guī)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也確實是中國市場和企業(yè)的迫切需求,我們可以順勢而為,將其與深化改革、轉型升級有機結合。另一方面,對于行業(yè)補貼等問題,中國也要規(guī)范、立法,梳理產業(yè)政策,既要避免國內惡性競爭,也要正當規(guī)避國際協(xié)定中的紅線,為中國發(fā)展相關產業(yè)爭取時間和空間。
最后,不能幻想。我們應積極主動地做好準備,對國際上的相關條款和國外的經濟體制加強研究、培養(yǎng)專門人才,利用現(xiàn)有國際機構和法規(guī)為中國服務。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是微妙的平衡,中美之間是動態(tài)的“合”與含蓄的“斗”,既要避免對立,也要接受不斷的沖擊。
總之,“301”也好,其他條款也好,都無非是各國為爭取自身更大利益而拋出的漁網(wǎng),能撈到最大、最多的魚才是終極目的。顯然,目前美國的“漁網(wǎng)”更多,所以我們更要平心靜氣,避免情緒化,同時積極行動、充分準備。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wǎ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