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冰+龍萍
【摘要】 目的 探討經腋前線單切口腔鏡輔助乳腺纖維瘤手術的安全性及療效。方法 42例乳腺纖維瘤患者, 根據(jù)手術方式分為腔鏡組(26例)和常規(guī)組(16例)。常規(guī)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乳腺纖維瘤手術治療, 腔鏡組患者采用經腋前線單切口腔鏡輔助乳腺纖維瘤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手術一般情況(切口大小、切口與病灶遠端距離)、術中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情況(并發(fā)癥、住院時間)。
結果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腔鏡組切口大小為(2.5±0.4)cm、手術時間為(32.5±14.2)min、出血量為(3.2±0.7)g、住院時間為(3.0±0.5)d, 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組的(2.9±0.8)cm、(42.1±15.1)min、(5.0±0.8)g、(3.5±0.7)d,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腔鏡組切口至病灶遠端距離為(8.8±2.5)min, 明顯長于常規(guī)組的(1.5±1.0)min,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有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均未出現(xiàn)皮下積液和皮膚瘀斑等并發(fā)癥。結論 經腋前線單一小切口置入腔鏡輔助乳腺纖維瘤病灶切除術可獲得與常規(guī)手術一樣的手術效果, 且不會在乳房表面遺留瘢痕, 患者易于接受。
【關鍵詞】 經腋前線單切口;腔鏡輔助乳腺纖維瘤手術;乳腺纖維瘤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2.023
乳腺纖維瘤是發(fā)生于女性乳腺小葉纖維組織和腺上皮的良性腫瘤, 常見于青年女性, 手術切除是唯一治療方法。常規(guī)手術治療會在乳房表面遺留瘢痕, 對患者心理造成一定的負擔。近年來, 腔鏡技術已廣泛應用于乳腺良性種類的切除, 并取得了良好療效[1, 2]。本研究采用腔鏡輔助技術經腋前線單一小切口切除乳腺纖維瘤, 避免了在乳房表面遺留瘢痕, 患者較為滿意。本文就該手術方式與常規(guī)手術治療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旨在了解腔鏡輔助乳腺纖維瘤手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為乳腺纖維瘤手術術式選擇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8月~2016年7月在山東榮成婦幼保健院普外科接受手術切除的單發(fā)乳腺纖維瘤患者42例, 所有患者均經術后病理證實為乳腺纖維瘤。根據(jù)手術方式分為腔鏡組(26例)和常規(guī)組(16例)。腔鏡組年齡21~42歲, 平均年齡(29.8±6.2)歲;病灶長徑1.5~5.0 cm, 平均病灶長徑(2.4±0.9)cm;病灶部位:外上9例, 外下5例, 內上7例, 內下4例, 乳暈下1例。常規(guī)組年齡20~43歲, 平均年齡(30.0±6.5)歲;病灶長徑1.3~6.0 cm, 平均病灶長徑(2.6±1.2)cm;病灶部位:外上5例, 外下3例, 內上4例, 內下2例, 乳暈下2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灶長徑、病灶部位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手術方法
1. 2. 1 常規(guī)組 患者取仰臥位, 將一軟枕置于背部。麻醉成功后按常規(guī)的手術流程完成手術, 環(huán)乳暈作一2.0~4.0 cm的切口, 切口離病灶距離<1.0 cm, 主要采用電刀進行乳腺纖維瘤病灶的切除。術后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行負壓引流, 胸壁彈力繃帶加壓包扎。
1. 2. 2 腔鏡組 患者取仰臥位, 將一軟枕置于背部。麻醉成功后, 于乳房外側腋前線作一2.0~3.0 cm的小切口, 置于腔鏡, 在腔鏡輔助下用超聲刀沿乳房表面潛行分離, 使皮下隧道超過病灶遠端1 cm。病灶暴露后用拉鉤牽拉以維持手術術野, 逐漸剝離病灶與周圍組織, 完整切除病灶并進行創(chuàng)面止血。
1. 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手術一般情況(切口大小、切口與病灶遠端距離)、術中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情況(并發(fā)癥、住院時間)。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腔鏡組切口大小為(2.5±0.4)cm、手術時間為(32.5±14.2)min、出血量為(3.2±0.7)g、住院時間為(3.0±0.5)d, 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組的(2.9±0.8)cm、(42.1±15.1)min、(5.0±0.8)g、(3.5±0.7)d,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腔鏡組切口至病灶遠端距離為(8.8±2.5)min, 明顯長于常規(guī)組的(1.5±1.0)min,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有意義(P<0.05)。見表1。兩組患者術后均未出現(xiàn)皮下積液和皮膚瘀斑等并發(fā)癥。
3 討論
乳腺纖維瘤常規(guī)手術切除后會在乳房表面遺留瘢痕, 這是患者難以接受的。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 腔鏡技術開始應用于乳腺的整形手術, 隨后開始應用于乳腺腫瘤的治療, 利用腔鏡技術經隱蔽的小切口手術切除病灶以消除乳房表面切口引起的術后瘢痕開始引起人們的重視[3-5]。目前, 腔鏡手術方式主要包括:用二氧化碳維持術野的腔鏡乳腺病灶切除術和用拉鉤牽拉維持術野的腔鏡切除乳腺病灶[2]。本研究經腋前線做一2.0~3.0 cm的小切口, 置入腔鏡行乳腺纖維瘤切除術, 雖然手術切口距離病灶遠端較常規(guī)組長, 但其切口大小、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 兩種術式術后均無明顯的皮下積液和皮膚瘀斑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說明腔鏡技術輔助乳腺纖維瘤病灶切除術除縮短手術時間, 減少出血量, 切口小外還避免了術后乳房表面遺留瘢痕, 提高乳房美觀度, 患者易于接受。
但腔鏡技術輔助乳腺纖維瘤切除還需解決以下幾個問題[3]:①病灶若在乳暈內側淺面不易切除, 可考慮常規(guī)經環(huán)乳暈切口切除術;②病灶在胸骨內側乳腺邊緣, 可行經乳暈切口或乳腺后間隙行腔鏡技術輔助乳腺纖維瘤切除;③病灶位于乳暈下緣者, 較適用環(huán)乳暈切口手術切除。切口與病灶遠端距離越大, 手術難度越大, 手術時間越長, 從而增加了手術的風險[6-9]。因此乳房外側纖維瘤病灶較適合采用經腋前線入路行腔鏡手術切除病灶[10]。
綜上所述, 經腋前線單一小切口置入腔鏡輔助乳腺纖維瘤病灶切除術可獲得常規(guī)手術一樣的手術效果, 且不會在乳房表面遺留瘢痕, 患者易于接受。但一般適用于病灶離切口不宜過大(一般≤3 cm)的患者。
參考文獻
[1] 侯迎晨, 賀建業(yè), 周京安, 等. 經腋前線單切口腔鏡輔助乳腺纖維瘤手術與常規(guī)手術的比較. 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 2014, 14(8):738-740.
[2] 萬學紅, 盧雪峰. 診斷學. 第8 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3:149.
[3] 徐廣華. 不同手術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的療效比較. 中國基層醫(yī)藥, 2013, 20(16):2465-2467.
[4] 李振宇, 馮云, 張振, 等. 經腋前線單切口腔鏡輔助乳腺纖維瘤手術與常規(guī)手術的比較. 中外醫(yī)療, 2015(11):14-15.
[5] 賈寶全. 經腋前線單切口腔鏡輔助乳腺纖維瘤手術與常規(guī)手術的比較. 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 2016, 3(6):68.
[6] 王洪輝, 王篤杰, 單新芳, 等. 經腋前線單切口腔鏡輔助乳腺手術切除乳腺纖維瘤的療效觀察. 中國臨床實用醫(yī)學, 2015(4):16-18.
[7] 洪泓. 經腋前線單切口腔鏡切除乳腺纖維瘤手術分析. 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6, 9(3):180-182.
[8] 劉遠坤, 胡增青. 經腋前線單切口腔鏡輔助乳腺手術切除腫瘤的臨床研究. 嶺南現(xiàn)代臨床外科, 2016, 16(3):311-313.
[9] 朱明珠, 徐敬修, 王建國, 等. 單切口腔鏡輔助技術在乳腺纖維瘤手術中的應用. 心理醫(yī)生, 2015, 21(17):36-37.
[10] 賀建業(yè), 侯迎晨, 宋玲, 等. 單切口腔鏡輔助技術在乳腺纖維瘤手術中的應用. 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 2013, 13(9):846-848.
[收稿日期:2017-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