淦曉娟
摘 要: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質是通過對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促進文化成果向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內化”,但由于網絡媒體的大肆進攻和市場文化的強力沖擊,導致當前校園文化建設中人文精神的嚴重失落。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傳統(tǒng)是指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發(fā)展演變中,逐漸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價值體系和倫理規(guī)范對社會風俗習慣和民族心理結構的影響及其外在行為表現,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因此,筆者認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強地方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滲透,不失為增強校園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特色文化;校園文化建設
學校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校園文化則是學生成長的陽光和空氣,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質是通過對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促進文化成果向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內化”,使之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情感態(tài)度、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并表現在一個人的日常行為中,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校園文化的內涵及建設意義
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它主要包括:以學生為代表的文化觀念以及有所規(guī)范的學生特有的思維特征、行為特征和方式;學生課余生活中一切以群體形式出現的文化活動,如詩社、書社、文學社、棋牌、健身俱樂部等社團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主要體現在校園文化對推進教育改革、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校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雅的校園文化以其較強的滲透力、影響力、教育力,幫助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塑造健康的人格,實現自我價值;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不僅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而且在活動中使相當多的學生重新認識自己,發(fā)現自身的價值,從而建立起自信心和榮譽感。
二、構建地方特色校園文化的有效措施
1.強化校園文化建設的地域特色。
地域文化特色,對于校園文化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校園文化在實際的發(fā)展中也離不開校園文化的支持。對于中小學校園,地域特色的校園文化應與地域文化進行有機結合。并且對于校園的建筑以及教師的室內布局都應體現地方的傳統(tǒng)文化,使校園風格與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在提升學生對校園文化和地域文化理解的同時,提升學校在發(fā)展中的整體實力。
2.加強校園文化的融合。
由于中小學生源廣泛,學校要在管理中擴大學校的規(guī)模,在各個區(qū)域設立分校,緩解生源壓力。這樣的情況,在進行實際管理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各區(qū)域校園會呈現不同的校園文化特點,所以實現校園文化的融合尤為重要。在校區(qū)進行分化與合并的過程中,校園文化的融合是促進校園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實現共同創(chuàng)建特色校園文化的目的。在實際的校園文化相互融合與創(chuàng)新過程中應重視以下問題:(1)對于校區(qū)的主體文化進行有效的梳理工作,其中在梳理過程中應重視物質文化、制度行為以及觀念上的梳理工作,并進行客觀的分析,真實還原主校區(qū)的校園文化。(2)在原有的校園文化中融合福建的地方特色文化,找到校園主要的著力點,進行系統(tǒng)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將實際的民族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本地的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應該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的優(yōu)勢,培養(yǎng)“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發(fā)展模式,促進這樣的校園文化氛圍的形成,為國家培養(yǎng)技術創(chuàng)新型人才。(3)動員學生以及教師對校園的文化進行實踐和履行,并根據相應的校園環(huán)境進行不斷的探索以及發(fā)展完善。糊,校園文化的開展面臨問題。
3.應以本土文化為依托,建構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園文化新模式。
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精神跨越古今,深深地凝聚和積淀在中華大地的各種文化蘊儲之中。應該立足于地方教育資源,把弘揚民族精神落實在身邊,才能增強教育的現實說服力和感染力,讓學生從身邊的文化氛圍中感受和體驗民族精神的精髓和力量,從而建立民族精神教育的持續(xù)發(fā)展機制。各地各級學校皆可根據實際情況挖掘本地的文化資源,建構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園文化模式。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動,彰顯校園文化活動的活力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毙@文化建設的推進需要豐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動為依托,通俗地說,文化是“干”出來的,不實踐,不經過長期的文化活動就沒有校園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在學校,德育的期待,人格的培育,氣度的養(yǎng)成都需要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才能得以完善和提高。學校要依托本地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通過開展一系列生動活潑的校內校外活動,來培植學校的“古鎮(zhèn)文化教育”特色。例如,學校圍繞象棋活動室開展文化建設,棋史棋人上墻、棋詩棋語貼柱。學校辟有象棋專欄,“棋局征解”讓學生流連忘返,“教你學棋”使學生駐足賞讀。在大樹下、綠蔭處,建有石質對弈臺,供師生休閑切磋。在對民俗文化有了進一步的感悟基礎上,還應圍繞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組織一系列民俗文化社團,諸如“傳統(tǒng)節(jié)慶”、“民間禮儀”、“民間歌謠”、、“中國結”、“地方戲”、“剪紙”等社團。中國結、剪紙社團的成員們以作品來宣揚民俗之美;腰鼓隊的成員以歡快的鼓聲與團隊精神來表達傳統(tǒng)美德;民間歌謠、地方戲以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來傳達民族意識等。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構成了校園一道道獨特的民俗文化風景線,從而使“民族文化的DNA”得到了有效傳承。
“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既是主力軍,又是參與者和組織者?!碍h(huán)境創(chuàng)造人”,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又是持續(xù)的、漸進的,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然而目前中小學的教育環(huán)節(jié)中,校園文化建設與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脫節(jié)的現象比較普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在面對教育中的困難和挫折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努力結合本校實際,大力弘揚地方民俗文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從而傳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強德育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