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卓謀
摘 要:歷史課是初中階段一門十分重要的課程,學習歷史知識,可以增加學生對一個國家的了解,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學生可以在歷史中得到啟發(fā),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新課標下初中歷史教學注重培養(yǎng)中學生歷史素養(yǎng),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尋找合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質。本文主要講解歷史素養(yǎng)的意義及培養(yǎng)中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新課標;歷史教學;學生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
歷史素養(yǎng)一直沒有明確的定義,在我看來,歷史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擁有豐富的歷史知識的基礎上,是否能用辯證的眼光和看法去看待歷史,看待現實社會的能力,是學生自主分析歷史的思維方式和能否從歷史活動中獲得啟示的能力。新課標下的初中歷史教學要求培養(yǎng)中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以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開闊眼界,培養(yǎng)更適應社會的新型人才。
一、培養(yǎng)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意義
(一)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培養(yǎng)中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基礎是擁有本國較豐富的歷史知識,而學生在培養(yǎng)歷史素養(yǎng)的過程中慢慢積累的歷史知識會對一個地區(qū),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形成新的認識,學生能在歷史知識的累積中認識到不同的文化發(fā)展[1]。學習本國歷史和文化,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如學生在學習中國的歷史文化的時候,對國家的發(fā)展會有新的認識和看法,他們會佩服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會欽佩戰(zhàn)爭年代英勇的中國民眾,會對中國科學界的先驅產生欽佩之感,會與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感同身受,會以自己作為中國人而自豪,會更加愛戴自己的祖國,增加自我愛國情懷。
(二)引導學生形成辯證的發(fā)展觀
在學習歷史,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是簡單地學習歷史事件。教師在歷史教學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歷史事件,辯證地判斷歷史影響的利與弊,可以使學生形成辯證的發(fā)展觀,他們會從歷史事件中學習有價值的部分,聯系到現實生活發(fā)展中,思考得到的歷史啟示對現實的意義。
二、初中學生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策略
(一)改變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不要“填鴨式”地給學生教授知識內容,要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們都能自主參與到課堂話題中來,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當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時,學生更樂于接受知識,也能對知識點的記憶更加深刻,同時知識是在學生思考后獲取的,是在無形中開始了歷史素質的培養(yǎng)。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歷史教材中《中華文明的起源》一單元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問“你覺得中華文明包括什么?”“你認為中華文明的起源是什么時候開始的?”“你有沒有見過古老的東西或者遺跡,你是怎么看待那些東西的?你覺得它們有沒有代表中華文明”等,學生得到問題后會覺得這個課題很新穎、很有趣,他們會積極參與討論。討論結束后教師再引入課文《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問學生“你知道我國有出土過哪些遠古人種?”“現在我們的生活是這樣的,你知道遠古居民是怎么生活的嗎?”教師在學生發(fā)表看法后給出知識點,如“河姆渡的居民是怎么生活的”,學生就會對這部分知識的記憶更深刻,在他們思考問題的過程中,他們的歷史素養(yǎng)得到一定的培養(yǎng)。
(二)培養(yǎng)學生歷史知識的主動接納能力
教材上的歷史內容是有限的,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擴展學生新視野,久而久之,學生發(fā)現歷史不止書上看到的那些,通過其他渠道還可以找到其他很有趣的資源,學生便樂于自主地接受歷史知識[2]。如在上七年級人教版下冊的歷史教材《貞觀之治》一課時,教師除了正常課內教學以外,還可以給學生尋找其他資源,如《文成公主進藏》的視頻,學生在看視頻的時候也會獲得一部分新的歷史信息,還能鞏固已有的知識。對學生而言,即使在課下學生也會樂于主動學習歷史,尋找擴展學習資源是一種不錯的學習方式,這可以培養(yǎng)學生歷史知識的主動接納能力。教師應從歷史教學的規(guī)律出發(fā),正確地、有創(chuàng)見地指導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最佳途徑和方法。俗話說:“與其給學生一車獵物,不如給學生一桿獵槍?!痹跉v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是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皞魇谥R,授之以法?!奔纫芙?,更要管學,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將辯證思考融于歷史教學
教師要將辯證思維融于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潛意識里形成辯證看待事物的思維習慣。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歷史教材中《鴉片戰(zhàn)爭》一課,教師要在告訴學生“鴉片戰(zhàn)爭給中國帶來了眾多苦難,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之外,要問問學生“鴉片戰(zhàn)爭帶給當時中國的全是消極的影響嗎?”學生便會自覺地辯證地看待鴉片戰(zhàn)爭的問題。當教師對每個歷史事件都給學生這樣的思考機會時,學生就會養(yǎng)成習慣,一遇到問題就從多角度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逐步培養(yǎng)自己的歷史素養(yǎng),同時,歷史問題的辯證思維也會被應用到生活中,辯證思考后的歷史教訓還會給學生帶來“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效果,學生的這種思考對現實生活非常有益,他們的歷史素養(yǎng)得到一定的升華。
三、引導學生用所學歷史知識觀察現實問題,力求做到學以致用
“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學習它,就是要讓歷史為我們所用。歷史包含前人的一切失敗和成功經歷,注意總結提煉前人的經驗、教訓,與當今社會生活相結合,使歷史在現實中發(fā)揮參謀、借鑒作用,做到歷史與現實的統一。這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最高目標。在學習中,我注意引導學生觀察這樣一個歷史現象:不管哪一個朝代,舉凡經濟發(fā)展,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即社會安定。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穩(wěn)定壓倒一切的道理,不僅過去如此,今天也一樣。還有,歷史上各朝各代的治國方式、做法都有所不同,象夏桀、商紂、隋煬帝等暴君驕橫自大,目空一切,采取強權政治,結果落個身死國亡;而漢文帝、漢景帝和唐太宗推行休養(yǎng)生息的寬舒政策,則使國家繁榮昌盛,成為歷史佳話。在教學中,我通過引用這一反一正的史實,正確引導學生認識這一史實所蘊含的辯證原理,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聯系到今天我們祖國的繁榮昌盛的局面,就是因為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黨得到了全國人民的忠心擁護。這一事實更加深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再如,我在講課時,把清朝閉關政策與唐朝全面開放政策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結果一比較,學生便明白:只有改革開放,吸收別人的長處,才能使祖國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從而堅定不移地支持國家實行的改革開放方針。
以史為鑒,古為今用,充分發(fā)揮歷史學科對現實的指導作用,讓學生用所掌握的歷史知識來觀察、分析當前社會熱點,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值得注意的一個方面??傊诔踔袣v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注意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那就如同給了學生一把金鑰匙去開啟知識和智慧寶庫的大門。
在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明白歷史素養(yǎng)的重要性,要在教學中滲透歷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培養(yǎng)更全面的人才。如果教師積極尋找合適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學習,培養(yǎng)其辯證思維與運用能力,學生的歷史素質提升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林彩英.新課標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2]王大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探析[J].學周刊,2016(3):1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