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春麗
摘 要:轉(zhuǎn)變大學生主體對思政課的認知力和認同感是衡量思政課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標。強化大學生主體“三自”教育能力,能夠有效推動思政課改革,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與吸引力。高校思政課改革勢在必行,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和吸引力,成為衡量思政課教學改革成效的關鍵所在?!叭浴苯逃怀龃髮W生作為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地位,學生主體在管理、教育和服務中的發(fā)揮作用而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梧州學院從2014年開始推行思政課改革,本文從目前思政課改革成效及存在問題出發(fā),提出加強大學生主體“三自”教育能力是推進并保障思政課改革成效的觀點。
關鍵詞:大學生主體;“三自”教育能力;思政課改革
一、思政課教學改革成效及存在問題
(一)思政課改革內(nèi)容與形式
我校從2014級新生開始試點推行思政課教學改革,形成了特有的教學改革思路,即“理論指導-自學指導-小組討論-理論拓展-綜合實踐”五位一體探究式教學模式。討論課和自學指導課在學校食堂上課,理論課則在學術報告廳進行。其中,討論課與自學課以自愿為原則分成人小組,每個小組設有組長和記錄員,組長負責組織,記錄員負責記錄本小組討論或自學的內(nèi)容。改革的重點在于理論課,打破了“滿堂灌”的授課方式,以專題形式精講教材章節(jié)的熱點難點,以“精講”與“講精”相結(jié)合開展擴展性教學。改革的難點在于自習指導課,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鼓勵學生自行查閱資料解決疑問。改革的亮點在于討論課,采取每30個學生配一個輔導員作為討論課指導教師。討論課指導教師主要是旁聽學生的自主討論,適時地進行指導,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思政課從教學目標、理論課授課方法、考核方式進行全面革新,力圖達到“三個轉(zhuǎn)變”,即由傳統(tǒng)教學模式轉(zhuǎn)變到現(xiàn)代辦學模式、由灌輸式教育轉(zhuǎn)變到指導式教育及由學生被動學習轉(zhuǎn)變到主動學習。
(二)思政課改革面臨困難與存在問題
1.師生對于改革陣痛帶來的不適應和不理解
在改革的過程中,涌現(xiàn)出種種問題,如理論課時少與拓展課時多的矛盾;課內(nèi)安排課時少,章節(jié)重點、難點講不完,教師課外工作量大;小組討論課地點在學校食堂有待改善;對學生的筆記、發(fā)言稿和作業(yè)中存在的問題沒時間進行系統(tǒng)總結(jié)等。改革后的上課方式讓多數(shù)大一新生感到新奇,從傳統(tǒng)的教室授課轉(zhuǎn)變?yōu)樵谑彝鈬阶肋M行討論或自習。食堂本是吃飯的地方,把課堂搬到食堂,不僅學生需要適應,教師也需要改變觀念。改革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不但工作量增加了,而且要改變原有的教學理念,重新制定原有的教學方案,更要改變原有的授課方式和方法。
2.自我教育意識缺失,學習動機不夠,教學效果不佳
有關調(diào)查顯示,多數(shù)大學生認為是思政課比較沒有意思的課。除了道德法律有實用價值外,其它內(nèi)容沒有多大意義,就是要考試,要學分沒有辦法才強迫去學,特別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1]由于大學生自我教育意識的缺失,導致社會理想信念虛無、精神空虛和感情淡漠,因此大學生普遍存在對思政課認識不足和學習動機不強的根本問題,這導致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差,教學效果差。學生的思想不轉(zhuǎn)變,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思政課改革的教學效果仍得不到提升。
3.自我管理能力較差,自學指導課和討論課流于形式表面
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缺失,表現(xiàn)為時間資源管理能力差,課余時間缺乏合理規(guī)劃,部分學生沉迷于游戲、追劇等娛樂活動中。大學生課業(yè)繁重,不愿意在思政課上花費太多時間,因此思政課被邊緣化,流于“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扔筆記”的形式主義。[2]針對這種現(xiàn)象,改革中設置了自學課和討論課,出發(fā)點是希望合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并給予適當?shù)闹笇А5菍嶋H上,由于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差,抗拒課余時間的集中學習,因此大部分學生對自學課和討論課熱情不高,學習效果也不佳。
二、以“三自教育”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內(nèi)因
(一)從心理學角度看提高“三自”能力對思政課的作用
心理學認為,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的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叭浴蹦芰κ侵复髮W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能夠成功完成活動任務、保證活動順利進行的個性心理特征。[3]培養(yǎng)大學生的“三自”能力是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目標,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學習需求機制,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深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的主體能力,有助于轉(zhuǎn)變大學生對思政課學習的認識。
(二)從“以人為本”的理念看提高“三自能力”對思政課的影響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遵循是“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體現(xiàn)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叭浴苯逃谋举|(zhì)是“以人為本”,激發(fā)大學生的主體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由于忽視大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欠缺考慮大學生的心理特質(zhì)和行為特征,缺乏探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特點和教育接受機制,因而課堂教學不能取得良好預期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有助于激發(fā)大學生主體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需求。
(三)從教育規(guī)律的角度看提高“三自”能力對思政課的效用
從學生作為受教育者來看,“三自”教育能力有著一種催化作用,促使受教育者主動地接受教育。單純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學生成為口頭上的“強人”,行動中的“弱者”。[4]學生的實際行為能力與教育的要求脫節(jié), 歸根結(jié)蒂在于這種教育方式?jīng)]有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的“三自”教育能力,由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來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從而可以加快其對學習內(nèi)容的了解。好的教育形式離不開受教育者的主動參與,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提高學生的“三自”教育能力能調(diào)動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將思想政治教育由客觀現(xiàn)實需要變?yōu)閷W生的主觀需求, 從而大大提高了思政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以“三自”教育推進思政課改革的途徑式推動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endprint
(一)營造良好的“三自”教育氛圍,提高大學生主體的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就是利用青年人主動性進取性特點,為其創(chuàng)造一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占主導地位的外部環(huán)境,使學生自覺采用喜聞樂見的形式抒發(fā)自己的內(nèi)心體驗,陶冶情操,達到主動接受教育的效果。[5]從新生的入學教育開始,學校就應該加入“三自”教育德育課,讓學生逐漸形成“三自”教育意識,并以其作為自己的思想指導和行為規(guī)范。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充分考慮到大學生的主客體二重性,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以教為主”向“以學為本”轉(zhuǎn)變,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才能激發(fā)大學生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校和教師應該從管理和教學方面營造“三自”教育氛圍,提高學生主體的自我教育,才能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
(二)融合對分課堂教學方法,提高大學生主體的自我管理能力
針對我校思政課改革中自學課和討論課由于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課時設置過過多而效果不佳的問題,可以融合對分課堂將講授、內(nèi)化吸收和討論三個過程有機結(jié)合的教學法,將思政課改革的理論課、自學課和討論課7個課時整合為2個課時。在對分課堂上,教師只介紹基本框架,理清基本概念,著重講授重點、難點,教材內(nèi)容不作過多的展開講解。[6]學生通過教師課堂講授把握了章節(jié)的基本內(nèi)容,理解了重點、難點,從而降低課后學習的難度。課后學習時,學生根據(jù)個人習慣和具體情況進行自學,以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內(nèi)化吸收過程,加深對教材內(nèi)容的學習與理解。內(nèi)化吸收之后,學生隔堂到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自己學過的內(nèi)容,然后與全班同學和教師進行深入的互動探討。教材內(nèi)容經(jīng)過教師講授、課后復習(自學)、隔堂分組討論三個過程分階段學習,理解程度逐步加深。對分課堂能充分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地整合了思政課改革的自學課和討論課,降低課時量,大大提高了思政課的實效性。
(三)充分利用思政學教平臺,提高大學生主體的自我服務能力
為了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五位一體”的探究式教學改革,學校投入研發(fā)思想政治理論課學教平臺系統(tǒng),利用平臺的線上優(yōu)勢,達成教師和學生的良性互動,從而真正由“要我學”的被動式學習模式轉(zhuǎn)變?yōu)椤拔乙獙W”的主動式學習模式。學生通過學教平臺提交作業(yè)、在線提問、互動等功能,有利于提高自我服務能力。學教平臺的使用調(diào)動了學生的需求意識, 學生通過使用學教平臺提高自我服務的意識,使學生在需求——服務的過程中收獲自我成長的快樂體驗。學教平臺的使用符合新時代網(wǎng)絡思政工作的特點與要求,有效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
目前,我校思政課改革正處于講灌輸式教學改為探討式教學的起步階段,改革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一些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解決問題。通過提高大學生主體的“三自”能力,以期能夠提高思政課改革的實效性和吸引力。
參考文獻:
[1]陳雄俊.高校思政課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09(01):191-192.
[2]羊展文,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堅持以人為本[J].海外英語.2010(02):77-88.
[3]鄧磊,周國波.大學生“三自”能力提升策略初探[J].黑龍江教育:思政教育與學生工作,2015(1):90—92.
[4]楊向榮,楊欣虎,提高學生“ 三自” 能力增強學生思想教育的效果[J].青大師范學報,1996,13(02):66-68.
[5]顧瑩,朱國平,張建平.對大學生“三自”教育管理的探索[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09(8):173-175.
[6]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