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明
摘要: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文閱讀可以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關鍵詞:中學語文;個性化閱讀;中學生
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nèi)進入一種真正的、有效的、入情入境的閱讀狀態(tài),從而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加深對文本內(nèi)容、人物形像的理解。本文就中學語文的個性化閱讀作一簡要探索,供大家一起學習。
一、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教師主導不可少。閱讀活動中學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教師放棄對閱讀活動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中,教師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導作用,關注學生的閱讀審美經(jīng)驗。由于學生自我經(jīng)驗的局限性,個性化閱讀中不免會有一些不正確的理解,甚至是荒謬的地方,對學生的這些體驗,教師則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給學生敞開心扉說想法的空間,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從中了解學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給予引導糾正,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學生主體尤為關鍵。在進行個性化閱讀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留給學生自由選擇的“度”。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基礎和閱讀興趣,自主選擇閱讀內(nèi)容,在個性化閱讀中激發(fā)興趣,體驗快樂,形成獨到見解,發(fā)展閱讀個性,提高閱讀水平。在學習《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詩歌時,通過反復有感情的朗讀,學生們感覺每句詩都是一幅優(yōu)美的畫面,邊塞的美景令他們贊嘆不已,在學生們慨嘆之余,我突發(fā)奇想,既然大家都向往那種奇美的邊塞美景,不如每位同學充分發(fā)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根據(jù)原文中的某一詩句為它配一幅畫面。同學們此時可來了興致,當即就鋪紙繪畫,那一幅幅稚嫩但充滿激情的畫面在互相展示時,贏得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掌聲,我知道此節(jié)課同學們品嘗了學習的快樂和創(chuàng)造的喜悅,得到了一次有益的嘗試訓練;在充滿詩情的氛圍中受到一次美的熏陶,使他們加深了對課文理解的同時,也加深了對語文課的的喜愛。這節(jié)課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二、營造良好個性氛圍
改變傳統(tǒng)閱讀課上教師喋喋不休的講述背景、介紹作者、分析課文等方式,千方百計營造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在深入閱讀時,要留足時間讓學生調(diào)動各種感官,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在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建構(gòu)意義,甚至創(chuàng)造意義。 《土地的誓言》這篇文章,感情真摯,語言優(yōu)美。在上這節(jié)課之前,我問學生們誰喜歡這篇文章,喜歡者寥寥無幾。怎么才能使孩子們喜歡上這篇文質(zhì)兼美的的文章,真正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呢?再三思考之后,我決定用朗讀帶動理解的方式,來增強學生們的閱讀興趣,從而達到對課文內(nèi)容深入的理解。我先有感情朗讀《松花江上》這首歌的歌詞。樂曲《松花江上》作背景音樂。美麗的家園被敵人的鐵蹄踐踏,被迫離家的游子渴望著與家人團聚,渴望回到美麗的故鄉(xiāng)。這首歌詞與《土地的誓言》這篇文章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土地的誓言》表達的感情更充沛,作者是用血與淚寫成的文章,自始至終都流淌著真情。我要求同學們有感情的大聲朗讀課文,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段落。幾位同學分別朗讀“當我回想起兒時往事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這段景物描寫時,效果都不太好。其他同學分析:之所以讀得不好原因是每句話的重音應該放在什么地方出了問題,然后大家各抒己見,這一段把這么多景物羅列在一起,讀起來確實有難度。在多次朗讀嘗試后,再一次次對比中同學們漸漸感悟出這些修飾語寫出了東北特有的景物,重音放在修飾語上比較和適。學生們在逐漸摸索中,在逐步理解內(nèi)容的前提下,對輕重音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1]
三、尊重個性體驗交流
個性化閱讀還需建立師生、生生之間進行平等的對話互動氛圍,摒棄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營造良好的閱讀與交流形式,學生有他們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本。以前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時,通過長媽媽給我講美女蛇的故事,分析長媽媽的性格特點,不外乎她有封建迷信思想、很善于講故事等。這次學習本文時,我采用同學自己來談對長媽媽的看法時,卻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除了以上兩個觀點外,他們從兒童獨特視角又賦予了故事全新的內(nèi)容:一是長媽媽從小就教育我要有自我防范意識- - -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二是長媽媽還是我的童年啟蒙老師- - - - -經(jīng)常給我講故事,并且故事都是那么吸引人,使我很可能在小時候就對文學就產(chǎn)生了興趣,致使我后來成為一位大文學家。
四、情感融入個性的對話
任何讀者對文本的理解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來的意義,不同讀者面對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義都不可能完全一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讀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個動人的情節(jié)時,往往會熱淚盈眶或黯然神傷。那是因為閱讀者帶著強烈的閱讀主體的個性特征,閱讀時融進了自己獨特情感、理解和體驗。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個性化對話,重視學生情感的融入。如讀了屈原,就會感到自己的卑微;讀了陶淵明,就會感到自己的勢利;讀了李白,就會感到自己的狹隘。這種對“卑微、勢利、狹隘”的自責心理,就會與文中屈原、陶淵明、李白的“高尚”、“淡泊”、“豁達”產(chǎn)生“反觀”效應。學生在文本中有聲、有色、有思想、有韻味的語言世界里流連忘返,透過美的語言窺見了美的心靈世界。不知不覺中,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變了,變得比昨天更智慧、更善良、更寬容,變得比昨天更復雜也更單純,更聰明也更天真。
當然,學生個性化閱讀得出的結(jié)論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錯誤。教師不要輕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學會“容錯”,給予學生犯錯誤的權(quán)利。讓學生意識到“與其重復一句正確的話,還不如試著說一句錯誤的話?!睆亩囵B(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探究能力,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進而造就他們寬廣的胸襟,民主的性格。
參考文獻
[1] 胡洪強. 論中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D].新疆師范大學,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