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蘭
1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101
2 中國科學院大學 心理學系 北京 100049
不忘初心 守正出新—試論個體的信念形成與改變的心理過程*
傅小蘭1,2
1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101
2 中國科學院大學 心理學系 北京 100049
理想信念的形成和改變與個體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狀態(tài)密切相關。文章分析了不忘初心的內涵與作用,個體的信念形成與改變及其影響因素,以及守正與出新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期冀能對黨的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有所啟示。
理想,信念,形成,改變,影響因素
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17.08.011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5 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十提“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強調“堅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就要牢記我們黨從成立起就把為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而奮斗確定為自己的綱領,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斷把為崇高理想奮斗的偉大實踐推向前進”[1]。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①出自《詩經·大雅·蕩》;不忘初心,方得始終②出自《華嚴經》。中國共產黨是由 8 900 多萬黨員組成的政黨。加強黨的建設,就是要讓每一位黨員不忘初心,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斷把為崇高理想奮斗的偉大實踐推向前進。本文首先分析不忘初心的內涵與作用,然后論述個體的信念形成與改變的心理過程及其影響因素,最后強調守正與出新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期冀能對黨的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有所啟示。
初心是在人生的起點所樹立的理想和認定的信念,是人一生奮斗和渴望抵達的目標。不忘初心,就是堅持最初時候的本心,堅守所確立的理想和信念。
初心是在起點時心懷的承諾與信念,是在困境時履行的責任與擔當。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堅持人生的方向,堅定人生的追求,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永不迷失,始終如一抵達自己的初始目標。但是,在當今日新月異發(fā)展和快速變革的時代,初心卻時常會被人們淡忘,正念經常被“新概念”所替代。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曾經感嘆:“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fā)?!币坏┩顺跣?,忘了守正,一味地強調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再創(chuàng)新,那么其創(chuàng)新不僅沒有意義而且還很危險:小則如浮水之萍,失去存在根本,隨波逐流;大則改旗易幟、走向邪路,將民族、國家引向失敗的邊緣。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是黨旗下莊嚴許下的錚錚誓言,是融入血脈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不變宗旨。在改革創(chuàng)新的征途中,中國共產黨“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1],必須始終“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2]。
理想和信念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xiàn)象。恩格斯指出:“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和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fā)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3]。馬克思也指出,人在“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4],而“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5]。有了理想和信念的人,會以堅定的決心和火熱的感情為之奮斗不息。
理想、信念、世界觀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層面[6]。信念是對理論的真理性和實踐行為的正確性的內在確信[7];人不懷疑它們的真理性,認為它們有無可爭辯的確鑿性,力圖在生活中以它們?yōu)橹羔榌8];信念是人們自覺堅持的思想觀點,是人們進行行為選擇的思想原則[9];信念是人們心理上相信是真實的理解、前提或主張[10];信念蘊含認知、情感、觀念和意向成分[11];信念是一個人認知系統(tǒng)(或意識系統(tǒng))中最小的成分和基本的結構單位,在人的理性心理活動中發(fā)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圖 1)[12]。
圖 1 修正后的合理的行動模型[12]
理想是與奮斗目標相聯(lián)系的有實現(xiàn)可能的信念,是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世界觀和立場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表現(xiàn),是確立人生價值取向的最高標準。理想和信念是相互依存的:理想的實現(xiàn)依靠信念的力量,信念的堅定基于理想的選擇,兩者同屬于精神范疇;崇高的社會理想和科學信念都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們對個體乃至群體的實踐活動都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13]。
理想因其遠大而為理想,信念因其執(zhí)著而為信念。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把實現(xiàn)共產主義確立為最高理想。在中國共產黨96 年的歷史中,無數(shù)共產黨人不惜流血犧牲,為的就是這個理想,靠的就是這種信仰;無數(shù)共產黨人歷經磨難而不悔, 最重要的就是他們“吾道一以貫之”的內在信念和對崇高理想和目標的“心向往之”的不變追求,就在于他們“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堅韌執(zhí)著和“一旦選擇,終生追求”的強大意志。盡管他們知道畢生追求的理想并不會在自己手中實現(xiàn),卻始終堅信一代又一代人為之持續(xù)努力,一代又一代人為此做出犧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實現(xiàn)。艱苦卓越的奮斗歷程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軍隊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制勝之本,是中國共產黨永葆生機活力的根與魂,是中華民族蓬勃發(fā)展的精神支撐。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立身之本,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理想信念堅定,骨頭就硬,沒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就可能導致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因此,堅定理想信念是不忘初心的靈魂,是補鈣壯骨的根本,是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大問題的“總開關”。只有把精神上的“鈣”補足了,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擰牢了,才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位高、眼界寬、心胸開闊,在勝利和順境時都能不忘初心,在苦難和逆境時都能不消沉、不動搖,經受住各種風險和困難考驗,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從根本上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
信念是以客觀規(guī)律知識為其根據(jù)的。信念是在人類不斷追求確定性之下產生的[14];是建立在認識和情感基礎上的一種思想意識,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自己認為正確并堅信不疑的觀念[13];是主體在認識過程中,通過對認識的結果進行體驗和評價的基礎上形成的[15]。在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每個人都會自覺地形成一定的信念。
影響個體心理行為的因素很多也很復雜(圖 2)。信念形成的心理機制也是相當復雜的——不僅受心理過程的影響,而且受個性心理的影響[16],其復雜性主要表現(xiàn)在心理因素的多樣性、心理結構的系統(tǒng)性、心理過程的復雜性、相互作用的多維性、干預影響的多端性[17]。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內化的觀點和觀念能形成人的信念。例如,一個人的政治信念強烈地依賴于他所居住的社區(qū)共同的政治信念[18];而多數(shù)人相信他們的宗教信念是在自己幼年開始被教育的[19];教師通過個體自我建構和文化適應來形成其教育信念[20]。研究還發(fā)現(xiàn),信念的形成過程主要經歷3個階段:無意識階段,信念的具體化和準反思階段,信念的個體哲學化階段[21]。
圖 2 影響個體心理行為的主要因素
理想信念的形成與認知、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密切相關,其心理機制涵蓋影響理想信念形成的主客觀諸因素與理想信念的心理結構諸要素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其主觀諸因素包括個體或群體的價值觀、意識、需要、動機、情感、認知能力、態(tài)度等;客觀因素則包括社會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建設等所構成的總體社會現(xiàn)實,即人的生活、生存、發(fā)展環(huán)境[17]。
在理想信念形成的過程中,價值觀至關重要。價值觀是一種浸透于人的所有行動和個性中的支配著人評價和衡量好與壞、對與錯的心理傾向性。人們基于價值觀,對各種認識的結果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做出自己的評價、進行自己的選擇,并通過思索、評價和選擇來確定其中某些堅信的東西,進而形成對其堅定的信念。因此,有怎樣的價值觀,就會有怎樣的理想和信念。一個人若只重名貪利,其理想就是升官發(fā)大財,其信念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那么其行為必然是毫無道德底線、毫無政治底線。
習總書記強調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圩涌坼e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22]。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必須從孩童抓起,從良好的家風家教入手,在幼兒園、小學、中學教育中發(fā)力。春風細雨潤無聲,我們必須摒棄打官腔、說教和灌輸?shù)姆绞?,而是采用平等、啟發(fā)、互動、引導、體驗式方法,把曉之以理與動之以情結合起來,努力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說服力和吸引力,使之在青少年中產生強烈的共鳴和震撼感,提高其認同感和接受感,幫助青少年掌握正確的人生方向,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
崇高信仰、堅定信念不會自發(fā)產生。我們很多人在選擇入黨、加入組織時,也只是完成了對馬克思主義學習的“入門一步”,弄懂、弄透其思想體系的科學性、真理性還只是“一個目標”。正所謂組織上入黨是“一下子”,思想上入黨是“一輩子”。因此,“要練就‘金剛不壞之身’,必須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不斷培植我們的精神家園”[23]。不斷加強共產黨員的理論學習和黨性教育,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
在青少年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養(yǎng)成過程中,在共產黨員的“補鈣壯骨”過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探索各種行之有效的途徑、方式和方法,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值得我們高度重視,也亟待深入研究和大膽實踐。
理想信念是相對穩(wěn)定的,但非恒常的,它會隨主體因素、時間因素、空間因素、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因素、隨機因素的發(fā)展、變化而波動或飄移[17]。信念調整的心理模型理論認為,信念調整決定于信念的表征方式[24]。信念調整主要分為 3 個步驟:用模型檢測不一致的地方;不匹配原則決定修改的部分;解釋信念沖突[25]。信念調整的過程是基于確定性表征,而非概率性表征,對于不一致的信息,要么拒絕大前提,要么拒絕小前提。但是,信念修正的過程并不一定完全否定原有信念,即并非一個全或無的過程,而是一個信念強度的重新調整過程,有時只是調整了原信念的強度,尤其是某些因果關系的信念的表征更可能是概率性的而非確定性的[26,27]。因此,解釋機制假說提出,信念調整是人們把不一致的信息通過主動建構成新成分,納入到因果結構中,形成新的因果結構[28-30]。換句話說,當人們面對不一致信息時,會降低原有信念的強度,并引入新成分對原有因果結構進行解釋。
研究發(fā)現(xiàn),新舊信念沖突的大小、情感因素和原信念強度,都影響著人們是否改變或保持原信念[31]。例如,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信念的改變主要受先前的信念與認知沖突、情感、信念強度、學校文化和學校同事等因素的影響[32]。有關創(chuàng)傷后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PTG)的研究則發(fā)現(xiàn),與其他因素相比,核心信念(core belief)對 PTG 的作用更大[33]。所謂核心信念,也可稱為世界假設,是指人們對于世界、他人和自我的信念和假設,它能夠引導行為并幫助人們理解事件發(fā)生的原因[34]。當創(chuàng)傷事件對個體核心信念的挑戰(zhàn)越大,其核心信念在創(chuàng)傷后的變化程度也越大,這種變化會使創(chuàng)傷者去思考先前未被關注到的力量,重新思考個體關于世界、自我以及與他人的關系,有助于促進 PTG 的產生[35]。創(chuàng)傷后的核心信念挑戰(zhàn)(core belief challenge)不僅可以直接正向預測 PTG,也可以通過侵入性反芻對 PTG 起負向預測作用、通過主動反芻對 PTG 起正向預測作用、通過侵入性反芻經主動反芻正向預測 PTG(圖 3)[36]。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一個政黨的衰落,往往從理想信念的喪失或缺失開始。我們黨是否堅強有力,既要看全黨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堅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黨員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堅定不移”[1]。當前,西方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繼續(xù)上升,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十分激烈;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日益增強,各類社會矛盾交互凸顯,所有這些都可能會對個體核心信念產生嚴峻挑戰(zhàn),甚至動搖其理想和信念。例如,市場經濟固有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利益觀、價值觀深入到人的信仰層面,與共產主義崇尚的無私奉獻理念,形成了針鋒相對的對抗與沖突,致使一些黨員干部在價值觀上出現(xiàn)扭曲,轉而崇尚拜金主義,庸俗化為“一切向錢看”,奉行“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動搖了共產主義信仰。在如此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huán)境下,我們開展黨的建設工作,要特別關注共產黨員的核心理念及其變化情況,當面對危機或遭遇創(chuàng)傷時,主動和有效干預,避免出現(xiàn)價值觀的扭曲,力爭實現(xiàn)“創(chuàng)傷后的成長”。
(1)政治上的堅定來自于理論上的清醒。這就需要不斷強化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信仰的理性認同,強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性認同,強化思想活動和精神世界的免疫力。我們每一位共產黨員尤其是黨員干部都要固本培元,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yǎng),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這一當代中國鮮活的馬克思主義,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上把握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堅定共產黨人的遠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筑牢政治立場和政治追求,做到虔誠而執(zhí)著、至信而深厚,始終保持對黨的崇高理想和使命的自覺自醒,始終保持為黨和人民事業(yè)奮斗的初心和定力。
圖 3 核心信念挑戰(zhàn)在創(chuàng)傷后成長中的作用[36]
(2)人的正常心理和正確行為,既要有嚴格的自律,也要有充分的他律。自律是德治,他律是法治??v觀各種貪腐案件,導致貪腐行為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腐敗者理想信念喪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扭曲,自律意識全無,道德防線崩潰,無法抵御誘惑,一步步走向犯罪道路;二是制度、法紀不完備或執(zhí)法執(zhí)紀不嚴,缺乏足夠的監(jiān)督,出現(xiàn)了他律的“真空”,這為貪腐行為的發(fā)生提供了機會和方便,讓腐敗者一步步滑向不能自拔的深淵。因此,黨建工作要堅持“自律”和“他律”相結合的原則,不斷完善各種有效法規(guī)和制度,不斷強化執(zhí)法執(zhí)紀,不斷創(chuàng)新模式,加大力度,力爭取得明顯成效。通過嚴格監(jiān)管,讓想貪腐者無機可乘“不能為”;通過嚴厲懲處,保持高壓態(tài)勢,使想貪腐者“不敢為”;通過平日里的“紅紅臉、出出汗、排排毒、治治病”,防微杜漸,防患未然。
不忘初心,堅定理想信念,保持定力,其要害是“守”。但是,“守”并不是不要改革,不要創(chuàng)新,而是要堅守初衷目標、根本宗旨,守正出新。
大道至簡,大道相通。守正與出新是辯證的統(tǒng)一[37]。
中華文明,歷經千年而不墜,正是因為兼顧了守正與出新的哲學,二者兼?zhèn)涠钟L?。僵化保守,終被時代所拋棄;一味求變變新,則難以立足。堅持實事求是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不背叛根本,不忘初心;當變則變,變則通矣?!皥猿植煌跣摹⒗^續(xù)前進,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緊密結合起來,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前進”[1]。
守正出新,“守正”是根基。司馬遷《史記·禮書》中強調“循法守正”,恪守正道。正者,大道也,既包含道德操守,又包含客觀規(guī)律、正確理論。從哲學上講,它是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一切被實踐所證明了的正確東西,以及從無數(shù)次成功和失敗中得出的寶貴經驗,均被視為“正道”或“中道”。“守”的基礎是思想上的自覺和理論上的徹底,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不斷闡述中國共產黨堅守的根本和“四個自信”?!榜R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1]。一些根本性的東西拋棄了,或變得似是而非,隨之而來的往往不會是我們向往的自由和幸福,而是混亂和災難。
守正出新,“出新”是創(chuàng)新、改革或變化。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而唯一不能嬗變的是初心?!秴问洗呵铩分姓f“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守正不是守成,更不是保守。在不斷變化的社會,必須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守正出新。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拿我國來說,中華民族是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民族。我們的先人們早就提出:‘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梢哉f,創(chuàng)新精神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38]。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實踐發(fā)展永無止境,我們認識真理、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就永無止境。今天,時代變化和我國發(fā)展的廣度和深度遠遠超出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時的想象。同時,我國社會主義只有幾十年實踐、還處在初級階段,事業(yè)越發(fā)展新情況新問題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們在實踐上大膽探索、在理論上不斷突破”,“面對新的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馬克思主義也面臨著進一步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1]。我們必須大步向前,結合新的實踐不斷做出新的理論創(chuàng)造,用發(fā)展著的理論指導發(fā)展著的實踐,才能在變化的節(jié)律中不失方寸。我們不能用西方標準解讀祖國哲學,而是要學習和借鑒西方文化的優(yōu)點,但前提是要堅守中國文化的主體性,不能削足適履,而要量體裁衣[39]。縱觀一些國家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原因很多,但在“守正”與“出新”中迷茫,不顧本國的基本國情和人民的意愿,盲目求變而失去根基,是其重要原因。
“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40]。中國夢的最大特點,就是把國家、民族和個人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個人的具體利益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家國天下”情懷。只要每個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之中,不忘初心,守正出新,就會匯聚成實現(xiàn)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致謝作者感謝李文堂、岳凌生和張忠軍提供修改意見和建議,感謝開治中和王瑋提供部分文獻資料。
1 習近平.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5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人民日報, 2016-07-02.
2 胡錦濤.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2年11月8日). 人民日報, 2012-11-18.
3 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47.
4 馬克思.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202.
5 馬克思.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69.
6 郭永玉. 作為心理學概念的理想、信念、世界觀. 教育研究與實驗, 1995, (3): 38-41.
7 馮契, 徐孝通, 主編. 外國哲學大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
8 劉小楓, 主編. 20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上卷). 上海: 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 1982.
9 魏長領. 信念與信仰的異同.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7, 34(5):54-56.
10 Richradson V.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4th Ed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2002: 905-947.
11 熊明. 我國教師信念研究綜述. 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 31(6): 173-175.
12 劉曉敏. 從信念、態(tài)度、價值觀、意見幾個概念的區(qū)分看態(tài)度與行為的一致性. 社會心理科學, 1999, (3): 12-15.
13 張耀燦, 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學,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149.
14 李章呂. 論信念及其在認知中的作用.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 (11): 25-26.
15 毛平. 對信念的認識論思考.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1999, (2): 18-20.
16 陳相光. 理想信念的形成與相關心理因素的關系探析.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1, 33(3): 44-47.
17 陳相光. 理想信念形成的心理機制. 社科縱橫, 2011, 26(3): 19-21.
18 Gelman A, Park D, Shor B, et al. Red State, Blue State, Rich State, Poor State: Why Americans Vote the Way They Do.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19 Argyle M.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us Behaviour, Belief and Experience. London: Routledge, 1997: 25.
20 易凌云. 論教師的教育理論意識. 教師教育研究, 2007, 19(4):13-17.
21 謝翌, 馬云鵬. 教師信念的形成與變革. 比較教育研究, 2007, (6): 31-35, 85.
22 習近平. 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5月4日). 人民日報, 2014-05-05.
23 習近平.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講話. 人民日報, 2013-08-20.
24 Johnson-Laird P N, Byrne R M J. Conditionals: A theory of meaning, Pragrnatics, and infere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2, 109: 646-678.
25 Johnson-Laird P N, Girotto V, Legrenzi P. Reasoning from inconsistency to consistency.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4, 111:640-661.
26 Elio R. What to believe when inferences are contradicted:The impact of knowledge type and inference rule. In: Shafto M G, Langley P (Eds). Proceedings of the Nineteen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97: 211-216.
27 Politser G, Carles L. Belief revision and uncertain reasoning. Thinking and Reasoning, 2001, 7: 217-234.
28 Walsh C R, Sloman S A. Revising causal beliefs. In: Forbus K, Geniner D, Regier T (Eds). Proceedings of the 2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eience Society. 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2004: 1423-1427.
29 Walsh C R, Sloman S A. Updating beliefs with causal models:Violations of screening off. In: Gluck M A, Anderson J R, Kosslyn S M (Eds). Memory and Mind: A Festschrift for Gordon H. Bower.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8.
30 Walsh C R, Johnson-Laird P N. A change of mind. Memory & Cognitio, 2009, 37(5): 624-631.
31 趙昌木. 論教師信念. 當代教育科學, 2004, (9): 11-14.
32 謝翌, 馬云鵬. 教師信念的形成與變革. 比較教育研究, 2007, (6): 31-35, 85.
33 Lindstrom C M, Cann A, Calhoun L G, et al. The relationship of core belief challenge, rumination, disclosure, and sociocultural elements to posttraumatic growth. Psychological Trauma: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 2013, 5: 50-55.
34 Calhoun L G, Tedeschi R G. The foundations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New considerations.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4, 15: 93-102.
35 Connerty T J, Knott V. Promoting positive change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experiences of cancer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Care, 2013, 22: 334-344.
36 周宵, 伍新春, 安媛媛, 等. 青少年核心信念挑戰(zhàn)對創(chuàng)傷后成長的影響: 反芻與社會支持的作用. 心理學報, 2014, 46(10):1509-1520.
37 李樹杰. “守正”與“出新”. 人民日報, 2016-07-28.
38 習近平.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9日). 人民日報, 2014-06-10.
39 樓宇烈. 不能用西方標準解讀中國哲學. 人民日報, 2017-06-30.
40 習近平. 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 2013-03-18.
傅小蘭中科院心理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系主任、教授,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心理學會候任理事長、秘書長。從事認知心理學及相關應用領域的研究,承擔和參與科技項目30余項,發(fā)表中英文論文300余篇,主持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9項,獲批專利3項,主編《心·坐標:當代心理學大家》《情緒心理學》以及“電子社會與當代心理學名著譯叢”等著作。E-mail: fuxl@psych.ac.cn
Fu XiaolanProfessor, Ph.D. Supervisor. She serves as Director of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Dean of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Deputy Director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rain and Cognitive Science, the Coming President of Chinese Psychological Society (CPS), and Secretary General of CPS.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related applications. She has been in charge of or participated over 30 projects, published more than 300 papers, hosted or participated formulation of 9 national standards, achieved 3 patents, chief-edited books such as Heart·Coordinate—Contemporary Psychology Masters, Emotional Psychology, Translations of Selected Books on Electronic Society and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and so on.
E-mail: fuxl@psych.ac.cn
Formation and Change of Individual Level Beliefs
Fu Xiaolan1,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rain and Cognitive Science,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The formation and change of ideals and belief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process and state of mind.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and role of staying true to the mission, the formation and change of individual level belief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the dialectical and unifi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ying mission true and making innovation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als, beliefs, formation, change, influence factors
*資助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1375009、61621136 008)
修改稿收到日期:2017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