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藍鯨”游戲引發(fā)的思考,針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問題學校和家庭必須作出一定的側重點和教育方法的轉變。
關鍵詞:“藍鯨”游戲;青少年教育
求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可是有些人卻選擇漠視甚至放棄生命,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為生存意義感到迷茫,選擇隨波逐流甚至墮落的青年人數(shù)反而日益增多。
日前,一個名為“藍鯨”的游戲就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該游戲起源于俄羅斯,在歐亞等其他國家都有出現(xiàn),以網(wǎng)絡為傳播渠道,流行于青少年間。游戲中,參與者將在50天內(nèi)完成“引導者”布置的50項任務,其中包括4點20分起床、看一天恐怖電影、不和他人交流、在皮膚刻上鯨魚圖案……最后以自殺作為這個死亡游戲的終結。在外人的眼光看來,這似乎是個相當荒唐并且可笑的游戲,但令人驚訝的是,它確實已造成許多青少年放棄自己的生命,參與者最后幾乎都難以幸免。2015年11月截止至2016年4月間,俄羅斯就共有130名青少年的自殺被認為與“藍鯨”有關。“藍鯨”的死亡游戲為何能帶來如此慘重的后果?在此不討論它是如何通過一系列的催眠和心理暗示逐步摧毀人的心理防御機制,以達到控制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的目的,且來談談它折射出來的社會現(xiàn)象和青少年教育上的某些缺失,應該引起家長及教育工作者重視和警惕。
首先,“藍鯨”游戲之所以能夠進入青少年群體之中,一方面離不開其基于網(wǎng)絡的傳播方式。當今的青少年是成長于新媒體迅速發(fā)展的一代,熟悉網(wǎng)絡,卻缺少自控能力和是非辨別能力,容易沉迷網(wǎng)絡,混淆虛擬和現(xiàn)實的界限。因此,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落入“藍鯨”的圈套中。另一方面,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青少年正處于兒童階段和成人階段的過渡時期,自我意識蘇醒讓他們試圖打破過往的稚嫩形象,同時他們變得更加敏感,心理更加脆弱,所以他們亟需在社會上尋求歸屬感和認同感,以獲得成長的支持。然而,缺乏人生目標的空虛,家庭和人際交往的矛盾,課業(yè)學習的壓力,以及無人傾訴的苦悶,讓他們感受到身無所靠,心無所依。此時“藍鯨”游戲正是抓住了這些青少年歸屬感和認同感的空缺,才能得以侵入到他們的生活中。在“藍鯨”游戲開始前,參與者會被要求加入一個網(wǎng)絡社交群中,與其他參與者共同組成游戲團體,這讓青少年產(chǎn)生“一群人共同在做同一件事”的快樂和興奮。于此同時,游戲方還會單獨給參與者布置任務,并且在任務完成后對他進行夸贊和鼓勵。在這樣的強烈的影響和洗腦之下,參與的青少年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都得到了滿足,逐漸對游戲中所倡導的自殘、自殺等行為形成崇拜心理,甚至爭先效仿。
事實上,缺少歸屬感和認同感的青少年并不少,他們有的可能參與到像“藍鯨”游戲這樣的不良活動中,其余的則可能選擇逃課、賭博、沉迷網(wǎng)絡、加入不良團體等方式來實現(xiàn)所謂的“自我”。這群人在成長的路上游離,尋找理解和接納,任何不良的個人或者群體扯一把,他們就有可能落入深淵。此時家長們和老師若能收起一味的指責和貶低,換作是緊緊牽住他們的手,以一個熱情的擁抱,一個肯定的眼神去接納和鼓勵他們,那么他們走向的也許就不是這樣令人痛心的結果,而是另外一種陽光美好的人生。
那么,該如何主動地去理解和接納這些青少年,讓他們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這也是家長和老師們深深頭痛的問題。對此,我們可以把握以下幾方面的要點:
(1)培養(yǎng)情感的相容性,創(chuàng)造良好的交流氛圍。作為一名教育者不僅要“站起來”,為受教育者指明方向,也要懂得“蹲下來”,和受教育者進行平等的溝通。在過去的思維定式中,家長和老師總是以“長輩”自居,不僅難以設身處地地了解青少年的情況,而且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緊張,甚至加重心理負擔。唯有和青少年之間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創(chuàng)造無拘無束的氛圍,才能讓老師及家長與青少年能更好地溝通與交流。
(2)開展各類型活動,增強青少年獲得感。豐富多樣的活動不僅具有娛樂性,在青少年的性格塑造和體力提高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認識到活動的重要性,尤其是具有團體性的比賽,例如班級內(nèi)部小組比賽、班級評比、學校評比等,讓青少年在活動中逐漸融入集體之中,獲得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同時,“成功”的感受對于青少年來說十分重要,它關系到自尊與自我的形成。這種感受不一定來自于結果的“成功”,而是事件背后的“獲得感”。家長和教師在其中要做好引導,無論成敗,要肯定青少年所作的努力,總結他們的收獲。
(3)尊重受教育者的個性,創(chuàng)設相對開明和寬松的環(huán)境,用多種方式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近年來手機游戲泛濫,青少年因手機被收繳而一時激憤自殺的事件頻頻見報,類似的悲劇警醒了我們,教育要跟上時代的腳步,不能因循守舊用打罵叱責的方式一味“棍棒教育”。對此著名少兒節(jié)目的主持人“倪萍姐姐”就做出一個正面積極的示范,當因孩子玩游戲而被老師“叫家長”時,她沒有責罵孩子,反而請了三天假陪孩子在家玩游戲。完了她問道:“游戲真好玩,以后不上學了,就在家里玩游戲了吧?”孩子理解了媽媽的苦心,答道:“不了,還是去上學吧。”而后她又兵不血刃地實現(xiàn)了孩子從游戲迷到“學霸”的轉變,這一切看似不可思議,其實其中蘊含著一個簡單的道理:“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教育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理解和交流,而最好的教育方式莫過于從受教育者性格特點出發(fā),以其能接受的方式,對青少年施加積極的影響。
除此以外,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也應是學校和家庭常抓不懈的工作,其中既要有教師通過課堂教學講授心理知識進行逆境教育、情商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并開展心理素質訓練以矯正不良心理,更要有父母陪同孩子們參與一些公益活動和扶貧濟困活動,通過體味生活百態(tài)和幫助他人獲得成就感和認同感,以及對自我存在意義的肯定。
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愿諸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能共同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讓每一個青少年都能健康快樂成長。
作者簡介:
嚴流芳(1986—),女,廣東紫金人,教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和教育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