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
【摘 要】 本文針對天臺宗智顗的《童蒙止觀》的次第思想進行了討論研究。主要介紹了《童蒙止觀》的止觀次第,同時討論了具體實修過程中應該注意的見地問題和身見問題。
【關(guān)鍵詞】 《童蒙止觀》;止觀;智顗;次第
一、緒論
《童蒙止觀》又名《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小止觀》,是天臺宗智顗(538-598)于天臺山修禪寺給其哥哥陳鍼講修行止觀的內(nèi)容整理而成。智顗專門系統(tǒng)談及止觀的有四本:《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六妙門》、《童蒙止觀》和《摩訶止觀》。其中《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六妙門》、《童蒙止觀》,歸類為次第止觀,而《摩訶止觀》歸為圓頓止觀,屬于上上根性人修行的法門。
四部止觀中,《童蒙止觀》內(nèi)容最全面,《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缺非世間非出世間禪法介紹,《六妙法門》缺覺魔、治病等內(nèi)容,《摩訶止觀》缺二乘境、菩薩境及果報部分,所以其被視為“小而五臟俱全”的天臺宗修行法要。本文主要就次第角度解讀該書:側(cè)重于止觀次第。
二、止觀次第
修行人根據(jù)自己的目的,對應選擇修行法門:人天乘、二乘(聲聞、緣覺)、菩薩乘或佛乘。從修行方式來說,智顗將正修行分為:坐中修和歷緣對境修。就正修行止觀次第而言,智顗將止觀正修行分為從假入空觀、從空入假觀和中道正觀。
了解止觀和修行境界次第之前,修行人應了解十法界。十法界指六凡、四圣。其中六凡為:地獄界、餓鬼界、畜生界、修羅界、人界和六欲天。四圣分為: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和佛界。
地獄界中的眾生由于習性中貪、嗔、癡太重,所以受地獄上惡之法則,而在地獄極苦之境界。餓鬼界中的眾生由于習性中貪念太重,所以受餓鬼中惡的法則,而處餓鬼饑餓之境界。畜生界中的眾生由于習性中偏重于癡,所以受以畜生下惡之法則,而在畜生舌啖之境界。修羅界中的眾生由于習性中偏重于嗔念,所以以修羅下善好斗之,而在修羅戰(zhàn)斗之境界。人界中的眾生由于持戒、修欲界定,修數(shù)息法門等原因,以人中善之法則,而在人苦樂夾雜之境界。六欲天中的眾生由于持戒、修數(shù)息法門以及各種修行法門等原因,以天上善禪定之法則,而在天樂勝、身勝之境界。
聲聞界是修從假入空類法門,修五停心(不凈、慈悲、因緣、念佛、數(shù)息)、別相念(四念處)、總相念(觀身不凈;觀受不凈;觀心不凈;觀法不凈)等法門,以聲聞修四諦之法則得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四無色天的果位。
緣覺界是修從假入空類法門,主要修觀十二因緣,以緣覺觀因緣之法則,而得緣覺悟真空之境界。
菩薩界是修從空入假修行法門,修行六度,以菩薩自覺覺他之法則,而得菩薩自利利他成就之境界。
佛界是修中道第一義諦觀法門,以諸佛三覺之法則,而得諸佛萬行具足之境界。
由上可見,我們可以簡單的將出三界的修法表達為從假入空觀,菩薩界的修法簡單對應成從空入假觀,佛界的修法可以對應為中道正觀。
在修行止觀時,要解決的兩個主要障礙,一個是身見、一個是見地。身見指身體的障礙、物質(zhì)方面的障礙,這個修到未到地定后會逐步化解。
見地是對萬事萬物基本的看法,其中比較重要的概念是俗諦、真諦、第一義諦、空、假、中?!八字B”指普通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常識來接近真理。“真諦”指經(jīng)過特定的分析系統(tǒng)去看待分析心、現(xiàn)象、萬物,以理性來接近真理?!暗谝涣x諦”則指一念具足一切佛法。“空”在這里是指世間萬法只是現(xiàn)象顯現(xiàn)而無實體。此空并非指類似杯子空、虛空之類的概念,而是指不具備恒久不變的意思?!凹佟敝讣儆?,指世間萬法都非實有而只是借概念而有。如借諸蘊而有眾生,借棟梁而有家屋?!爸小痹谔炫_以實相為中道。中者,不二之義,是想表達的是超越了概念和圖像之上。
空、假、中道、實相、俗諦、真諦、第一義諦都是為了理解最高境界而建立的概念。為了在修行過程中,體悟到實相時,能通過這些概念能正確認識境界。如果說修證過程以找人做比喻,那這些概念就是這個人的照片、視頻、調(diào)查報告,為了我們看到這個人時,可以正確分辨出,而修行者一定要牢記這些照片、視頻、調(diào)查報告絕非是這個人本身。在事相方面,修行者落實到自己修行上,要非常重視自己的業(yè)力,要對自己的根性做一個客觀的判斷,根據(jù)對四諦的理解選擇不同的入手修行方法。
(1)從假入空觀。從假入空觀為了破除“見思惑”?!凹佟睆娬{(diào)的是現(xiàn)實世界只是現(xiàn)象。佛經(jīng)中常用如泡、沫,夢、幻、影、露、電、芭蕉樹、陽焰、聲、旋火輪,海市蜃樓等來比喻、解釋萬事萬物本質(zhì)上沒有實在不變之物,皆無常、無我、假名,而眾生不解此意,執(zhí)著有而導致煩惱。修行者當認識進而體悟到這一點時,不再執(zhí)著時,就是“體真止”。
《童蒙止觀》描述從假入空觀,可以證得人天善果、達聲聞、辟支佛境界。在坐中修時,若做不到體真止和體假入空觀(用通教的經(jīng)論和修法),則需先練習系緣止、制心止和對治觀(析假入空觀,用藏教的經(jīng)論和修法)。系緣止和制心止對治粗心。觀法,一般是用對治觀。其中不凈觀、白骨觀對治貪欲、慈心觀對治瞋恚、界分別觀對治著我、數(shù)息觀對治多尋思等。
我們可以將從假入空觀細分為:粗心住、細心住、欲界定(九住心)、未到定、根本四禪、四無量定、四空定七個境界。
粗住,又名麁住,是因前息道諸方便修習。心漸虛凝。不復緣慮。細住是在粗住基礎上,其心泯泯轉(zhuǎn)細,坐中修時,身體覺得有物支撐,坐久不覺疲倦。修行人持續(xù)修行,則進入欲界定,又名九住心。第一住為內(nèi)住,修法是從外一切所緣境界,攝錄其心系在于內(nèi)令不散亂,此則最初系縛其心,令住于內(nèi)不外散亂。第二住為等住,從最初所系縛心,其性麁動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于此所緣境界,以相續(xù)方便澄凈方便,挫令微細遍攝令住。第三住是安住,特點是若此心雖復如是內(nèi)住、等住,但是由于失念于外,散亂,發(fā)覺后攝錄安置內(nèi)境;第四住近住,是謂彼先應如是親近念住,由此念故數(shù)數(shù)作意內(nèi)住其心,不令此心遠住于外。接下來第五住調(diào)順,謂種種相令心散亂。所謂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癡男女等相故。彼先應取彼諸相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彼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第六住寂靜是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諸尋思及隨煩惱。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靜。第七住最極寂靜,是指謂失念故即彼二種暫現(xiàn)行時,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第八住名專注一趣,謂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三摩地相續(xù)而住。第九住等持是指數(shù)修數(shù)、習數(shù)、多修習為因緣故,得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zhuǎn)道,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運相續(xù)無散亂轉(zhuǎn)。
欲界定還是有個我和我的心這個感覺在。修過九住心后,則到了未到定、未來禪,這時身心的感覺全部沒有了,達到這個境界后,身體不會因四大失調(diào)而生病。
修行者繼續(xù)修行,入初禪境界,有覺有觀三昧,根識相應生十六種觸。有覺、觀、喜、樂、一心五支;二禪為無覺無觀三昧、圣默然定,內(nèi)心生喜樂。有內(nèi)、凈、喜、樂、一心五支;三禪離喜得樂,樂俱禪,樂遍全身。有舍、念、智、樂、一心五支;四禪定心安穩(wěn),出入息斷,有不苦不樂、舍、念清凈、一心支。四禪成功后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后修四無色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如果欲界定、未到地定修證有成會有善根發(fā)相,所以修行者切忌自以為是有點境界,就狂妄并停滯不前。修欲界定,需要培養(yǎng)聽聞力、思維力、憶想力、正知力、精進力、串習力。最初通過經(jīng)常聽聞和思考佛法來增加定力,將所緣相(比如佛像、白骨等等)于心內(nèi)境住,然后一直相應,于內(nèi)束縛心念,修系緣止,達到等住、安住。通過憶念一直如法作意思考,攝錄心念作意,讓心不散亂安住、近住。從此后通過正知力調(diào)息其心,觀諸相,不隨順煩惱而入寂靜,修制心止。用精進力串習,不隨順煩惱并且去除煩惱,從寂靜入最寂靜、專注一趣。由于一直串習(持續(xù)練習),做到等持狀態(tài),這樣九住心修成。內(nèi)住、等住屬于刻意用力作意,安住近住、調(diào)順寂靜、最極寂靜屬于有間缺運轉(zhuǎn)作意。專注一趣中,屬于無間缺運轉(zhuǎn)作意。等持屬于無功用運轉(zhuǎn)作意,如同呼吸一樣自然。修行過程中有退失定境的情況,另外過程中會有禪定的各種境界,比如未到地定中的暗境和明境等等,如果不明了,修行人產(chǎn)生執(zhí)著,則不能在現(xiàn)象中得到自在,果位停滯于聲聞和緣覺果位。
(2)從空入假觀。第一步用空來破假,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后,修行人要認識到此非究竟。菩薩不忍見眾生由于執(zhí)著而痛苦,故強調(diào)四弘愿慈悲度眾生。要做到這點,就要對世間事物積極參與,認識世界、改變世界。修從空入假觀,此觀成時,了知身心、世界,情與無情,畢竟空寂,而于此空寂之中,修種種如幻行門,利益眾生。而要做普度眾生,修行者就會面對“塵沙惑”,這時就需要如實認識十如是。尤其在當今社會,應該大力提倡認識十如是。對于在家眾,不僅是對于解脫法門,而且應該對世間科學、文化、疾病等應該通達無礙,以究竟為方便,方能廣度眾生。修行法門用止觀來講,用方便隨緣止,觀法用平等觀。坐中修的觀法可以參閱《六妙法門》的還門修法,《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3)中道正觀。正觀中“正”指體悟心性的非真非假,熄滅攀緣心性真假的念頭,“觀”指中道第一義觀,即觀察心性非空非假,但不壞空、假之名;如此觀照,于心性通達中道,圓照兩諦,隨后觀一切諸法中道二諦,也不執(zhí)著于中道二諦,這才叫中道正觀。與此相對比的,是上面所述的方便觀。
中道正觀的目標,是如實體悟一念具足佛法,破除“無明惑”;而修觀的方法,則是“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緣真假之心”,其目的是觀取一念心具足一切諸法。為什么是如此呢?首先,從假入空觀雖有假來平衡空,但畢竟重點在空;從空入假觀空來平衡假,但畢竟重點在假。若各自分開來說,總不免有所偏。中道正觀觀取一念心具足諸法,諸法都在一念心中,故只需在一念心方面著手做功夫,便能安立諸法。而一念心是我們現(xiàn)前的心念,是隨時會現(xiàn)起的,體會當前的一念心不偏于空(真),也不偏于假,不以空、假的極端來看一念心。修法采用《六妙法門》的凈門修行方法、《童蒙止觀》的中道正觀以及《摩訶止觀》的四種三昧的修法。
三、結(jié)論
智顗在從次第止觀的思路來梳理修行方法,以三觀的思路來為菩薩的證果加以界定如下:
從假入空觀+體真止→二諦觀→慧眼→一切智
從空入假觀+方便隨緣止→平等觀→法眼→道種智
中道正觀+息二邊分別止→佛眼→一切種智
《童蒙止觀》短小精干,內(nèi)容全面,便于實際操作。中國現(xiàn)在的工作、生活節(jié)奏快,很多人對佛法有好感,想深入地了解佛法,但大都不知道如何得其門而入,初學者往往被各種佛教術(shù)語繞的云里霧里,無從下手;如果再無緣遇到明師,對自己根性不清,法門選擇有問題,對修行過程中的修行次第及修證的境界次第認識不清,那就無法深入佛法,得到實惠。這時,建議初學者仔細研讀此書,可以通過了解該書的止觀次第而入門。
【參考文獻】
[1] 李四龍:天臺智者研究——兼論宗派佛教的興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
[2] 《居士傳》卷4:(CBETA,X88,no.1646,p.190,a11-b2//Z2B:22,p.405,d6-p.406,a3//R149,p.810,b6-p.811,a3).
[3] 六道的描述參閱:《佛說六道伽陀經(jīng)》卷1:「佛說六道伽陀經(jīng)」(CBETA,T17,no.725,p.452,c3);六道流轉(zhuǎn)的緣由參閱:《六趣輪迴經(jīng)》卷1:「六趣輪迴經(jīng)」(CBETA,T17,no.726,p.455,a16).
[4] 參閱《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1(CBETA,T46,no.1916,p.475,a16)[a].南懷瑾著述,《南懷瑾選集之如何修證佛法》第七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238-239.
[5] 四教義(卷1):(CBETA,T46,no.1929,p.724,a5-10).
[6]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1):(CBETA,T46,no.1915,p.473,b23-c1).
[7]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1):(CBETA,T08,no.235,p.752,b28-29).
[8]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jīng)(卷1)〈1入真言門住心品〉:(CBETA,T18,no.848,p.3,b11-12).
[9] 四教義(卷1):(CBETA,T46,no.1929,p.724,a5-10).
[10] 參閱《《修行道地經(jīng)》卷5〈22神足品〉:(CBETA,T15,no.606,p.212,a13-21).
[11] 參閱《禪祕要法經(jīng)》卷1:「禪祕要法經(jīng)卷」(CBETA,T15,no.613,p.242,c22);《思惟略要法》卷1:「白骨觀法」(CBETA,T15,no.617,p.298,c19).
[12]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jīng)》卷14:(CBETA,T14,no.489,p.740,c8).
[13] 《華嚴五教止觀》卷1:「說界分別觀」(CBETA,T45,no.1867,p.509,b5).
[14] 參閱《六妙法門》,《佛說大安般守意經(jīng)》、《大念住經(jīng)》.
[15] 吳信如著.禪定述要[m].民族出版社,2004:11-16.
[16]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5):(CBETA,T46, no.1916,p.510,b3-4).
[17]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5):(CBETA,T46,no. 1916,p.512,c29).
[18]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5):(CBETA,T46,no. 1916,p.514,a14).
[19]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5):(CBETA,T46,no. 1916,p.515,a24).
[20] 法界次第初門(卷1):(CBETA,T46,no. 1925,p.672,a8-9).
[21]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6):(CBETA,T46,no.1916,p.516,b17-18).
[22]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1):(CBETA,T46,no. 1915,p.469,b2).
[23] 瑜伽師地論(卷30):(CBETA,T30,no.1579,p.451,a19-22).
[24]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5):(CBETA,T46,no.1916,p.509,c9-11).
[25] 六妙法門(卷1):(CBETA,T46,no.1917,p.552,c26-27).
[26]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7):(CBETA,T46,no.1916,p.525,b12-14).
[27]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1):(CBETA,T46,no.1915,p.472,c12-18).
【作者簡介】
李 東(1974.11-)男,漢族,四川崇州人,本科,現(xiàn)就讀北京大學宗教系佛學研究班,主要從事中國佛教天臺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