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希臘的哲學家系統(tǒng)地闡發(fā)了契約論以及其與國家起源的關系。中世紀時,契約論獲得了大發(fā)展,解釋了人民與政府之間締結的權利與義務的約定,近代,契約論進入繁榮時期,成為反抗封建神學并維護資本主義國家利益的重要理論,又經(jīng)過馬克思的批判地繼承,成為科學思想, 提出國家形成的本質是經(jīng)濟與物質生產(chǎn)結合的產(chǎn)物,憲法是最大的契約。當前,契約論的中國化詮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并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理論之一。
關鍵詞契約論,歷史沿革,國家利益
中圖分類號K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7)16-0049-06
“契約論”又稱社會契約論,是一種有深刻影響的學說?!捌跫s”指雙方或多方共同協(xié)議訂立的條款、文、書等,契約一旦因某種目的成立,雙方便要互相遵守契約所為各自規(guī)定的權利和義務不得違背。這是一般意義上對“契約”的理解。反觀關于國家起源的“契約”概念,無非就是國家和人民或人民之間訂立的“契約”,契約成形之日便是國家產(chǎn)生之時。因此,“契約論”國家起源說的基本觀點,是把國家的形成看作是國家和人民之間或是人民相互之間訂立契約而產(chǎn)生的結果,國家是契約的產(chǎn)物。國家既然是契約的產(chǎn)物,訂立契約的雙方便要按照契約規(guī)定履行各自應有的權利和義務,人民獲得了成為一國之合法公民的憑證,而一國之君也有了其統(tǒng)治的合理性。契約雙方的行為合理性都以契約為基本前提,要堅守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其中共同的義務便是雙方都要維護“國家利益”。如果義務的雙方在對國家利益的認同上達到一致,對于一個國家就是最大的福音;如果義務的雙方對國家利益的認同出現(xiàn)分歧,甚至是嚴重的沖突,造成的結果將是無盡的災難。
“契約論”學說的萌芽、發(fā)展、興盛和衰落有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最早的契約論者要追溯到古希臘時期。
一
古希臘人認為人應該追隨自然而生活,只有與自然一致的生活才是正當?shù)纳?。在這種觀念下,古希臘人理想的政治生活是對自然的模仿,并認為城邦越接近自然就越正義。這種思想充分表達在柏拉圖的理念世界中。但對城邦正義的討論面臨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城邦因自然而正義,而現(xiàn)實中城邦是依據(jù)法律和習俗來治理的,它是正義的嗎?蘇格拉底認為,城邦法律是公民與城邦的契約,體現(xiàn)了自然的要求,因而正義。在《克力同》一書中,蘇格拉底被城邦判處死刑,在臨刑之前,他拒絕了人們勸他逃跑的建議,蘇格拉底認為既然他生活在城邦中就意味著他認同了城邦的法律,這是他與城邦的契約,而契約是不可違背的,就算自己遭受城邦的不公正待遇,也要遵守法律。服從法律就是遵守契約,法律本質上是公民與城邦之間的契約。契約體現(xiàn)對自然的遵從而體現(xiàn)正義,從而是不可違背的觀念在智者學派中流行開來。普羅泰哥拉認為,人類通過訂立契約建立法律政治制度聯(lián)合起來;①呂哥弗隆認為,法律是人們用來相互保證各自權利不受侵害的一種約定,一種人們相互不侵犯對方權利的約定;①格勞孔則認為人本性自私,為了謀取個人利益最大化不惜損害他人,為了避免人們的相互侵害而造成的緊張和混亂,從而制定契約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這種契約就構成了法律和正義的直接淵源?!叭藗兂Uf,非正義為之為利,非正義受之為害,而且,因為非正義而遭受的傷害要遠遠超過實施非正義行為人所獲得的利益。人們在彼此交往中不但會嘗到實施不正義行為的甜頭,也會吃非正義的苦頭。正因為嘗過了兩種不同的味道后,那些不能只嘗甜頭不吃苦頭的人們覺得有必要訂立契約,使得大家既不會得非正義的惠,也不會吃非正義的虧。也就從那時開始,他們彼此之間訂立契約,制定法律,他們把遵守這些契約和法律的行為稱作合法的、正義的行為。這應該才是正義的本質與起源。”②
第一次從理論體系上系統(tǒng)地闡述了社會契約論的是伊壁鳩魯。與晚期的希臘思想家相比,伊壁鳩魯?shù)乃枷腼@得“異端”。原子論唯物主義哲學是伊壁鳩魯社會契約的理論基礎。伊壁鳩魯運用古希臘自然哲學的概念和方法,認為“原子”是物質運動的“質料”,強調原子是自由的,原子是個體的,原子還是堅實獨立和不可分割的。將原子論引申到社會,使伊壁鳩魯?shù)乃枷刖哂辛藵夂竦膫€人本位的個人主義思想。他認為個人是社會的原子,個體的價值和自由是第一位的。理性的快樂是伊壁鳩魯?shù)娜松繕恕R帘邙F魯注重個人的快樂,因為時代的巨大變遷讓這些哲人們無心留戀個人以外的世界,更別談對國政要是指點江山了。希臘民主制崩塌,并讓位于羅馬帝國強大的集權體制,使人們無權過多干預政治和社會事務。以往那種人人執(zhí)票、輪流投上自己寶貴的選票場景也只能成為歷史。此時,個人的地位遭到嚴重削弱,變得空前渺小和無用,如此巨大的反差,哲人們無力在現(xiàn)實生活中改變什么,只得訴諸于思想和觀念。同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一樣,伊壁鳩魯也建立了自己的學園。城邦民主的衰敗,讓這些哲人們感覺到自己的生命與幸福無所寄托,思想中迸發(fā)出的關于理想政治“共同體”的火花也無法付諸實踐,“學園”這個濃縮的“共同體”或許成為他們的寄托?!皩W園”的建立,乃是基于個人與個人間的約定而成,每個人都是共同體的成員之一,共享平等的權利和平靜的生活。伊壁鳩魯大膽追求純粹的個人幸福,這既是對個人精神找到寄托之所,也是對這個時代一種觀念上的抗爭。
為了保護個人幸福,伊壁鳩魯提倡人們之間建立契約,以便保護每個人的利益和幸福。首先,契約建立的動機是為了避免出現(xiàn)有損幸福的事情發(fā)生,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相互之間達成默契,建立契約,這樣既不損害別人,也不受別人損害。自然的公正,“乃是引導人們避免彼此傷害和受害的互利的約定”。③這樣的契約約定一旦達成,就要做到相互尊重彼此的利益,不得有損于他人的幸福。伊壁鳩魯對契約的建立是極為贊同的,而“對于那些不能相約彼此不傷害的動物,是沒有公正或不公正這種東西的”。④在他的字典里,似乎沒有契約就沒有正義一般。在他看來,“正義(justice)的來源正是基于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的建立”。⑤人們之間達成彼此尊重的契約,在這之下,自然的正義才會引導每個人得以享受自然的幸福權利。
伊壁鳩魯認為任何人都無法否認契約的約束力,還必須遵守?!耙粋€人要想秘密地做違背人們?yōu)榉婪侗舜藗Χ喌募s定的事,而相信永遠不被察覺,乃是不可能的,哪怕他逃避人們的耳目已有一萬次之多;因為直到他死,還是不能確定是否不會被發(fā)覺?!雹抟帘邙F魯對契約的推崇可見一斑,這種態(tài)度顯然與智者派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大相徑庭。但伊壁鳩魯同時認為契約是可更改的,其契約論從根本上而言,是為了個人幸福和快樂的獲得而服務的,“如果一件事曾被宣布為公正,因為發(fā)生了新的情形,不再表現(xiàn)為與利益相符合,那么這件曾是公正的事(因為它曾有利于社會關系和人類交往)只要不再有用,就不再是公正的”。⑦如果契約不再有利于現(xiàn)實需要,那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可見,伊壁鳩魯開始用社會契約來解釋國家的起源問題,他認為由于人的自私本性,人類會本能地尋求自己的幸福。但每個人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利益時無可避免會發(fā)生相互沖突,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每個人的幸福和利益,人們就會謀求相互妥協(xié),以某種方式建立契約從而建立法律和國家。因此,馬克思提出:“國家起源于人們相互間的契約,起源于社會契約,這一觀點就是伊壁鳩魯最先提出來的?!雹僖帘邙F魯?shù)钠跫s論思想可謂影響深遠,不僅直接影響同時代的人,更為千年之后的近代革命的社會契約論提供了啟蒙材料,契約論思想的杰出代表盧梭便受其影響很深。
二
契約論在迎來它的大發(fā)展時期——近代以前,經(jīng)歷了較為漫長的中世紀。中世紀時期,神學思想如日中天,“契約”論思想在中世紀受到極大的壓制。封建社會的運行機制依靠封建主與封臣之間達成的“契約關系”,或稱“封建主義”。西方的封建主義與我們習慣理解的封建主義有實質的區(qū)別。西方的封建主義的推行導致的結果是國王的權力被層層分割,造成公權衰弱,私權林立。②中世紀的契約論思想產(chǎn)生于這種封建政治權力結構,究其來源,一般認為其受日耳曼傳統(tǒng)習俗和基督教思想的影響。中世紀社會受基督教神權和世俗權力的雙重統(tǒng)治。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基督教的影響與日俱增,人們的日常生活都必須追隨教義,基督教給人的一生都打上了烙印。在學術領域,學者的學術研究也必須根據(jù)《圣經(jīng)》,其觀點必須從教義中得來,而《圣經(jīng)》中蘊含的契約思想就成為中世紀統(tǒng)治契約論的一個來源。在《圣經(jīng)·舊約》中,大衛(wèi)王同以色列長老訂立的契約就是一種典型的統(tǒng)治契約形式。當然對中世紀契約思想影響最直接、最大的還是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狀況。中世紀封建體制來源于日耳曼的傳統(tǒng)習俗,是其逐漸演變的結果。③封建的權力結構起源于日耳曼人的扈從制度(或稱為親兵制度)。隨著私有制的產(chǎn)生和階級的分化,日耳曼部落首領為了鞏固其權力,“通過依靠他的可以信賴的軍人組成的扈從在他自己和那些完全是作為統(tǒng)治客體的下層民眾之間架起橋梁”,并“從他控制下的土地管區(qū)中賜給他們土地作為采邑”,作為部落首領的扈從或親兵又以同樣的形式“把自己的采邑分成小塊授予他們的扈從成員”,這樣通過土地的層層分封,就構成了一個權利金字塔,并最終形成一種“作為個人聯(lián)盟的國家”。④因此,中世紀的社會是一個等級社會,社會存在諸如國王、貴族、騎士、農(nóng)奴、自耕農(nóng)、商人、手工業(yè)者等不同的階層和集團,它們都對應特定的權利和義務。并且等級與等級之間呈現(xiàn)固化的特征,每個個體的出身決定了他在社會權力結構中的地位。因此,嚴格意義上講,中世紀并沒有個人的權利與義務,當談論一個人的權利或義務時,是以這個人所在的階層或集團為根據(jù)。而這些等級、集團之間權利或義務就是一種契約關系,君主與貴族、貴族與騎士、騎士與農(nóng)奴各階層之間的根本關系就是一種契約形式的主仆關系。這種契約關系的基本內容就是忠誠和保護關系,其制度上體現(xiàn)為分封制和宣誓效忠的政治儀式。
無論性質上還是內容上,中世紀的統(tǒng)治契約論思想與古希臘的契約論思想都有顯著的差異。中世紀的契約思想并不是社會契約思想,它是人民與政府之間締結的權利與義務的約定。簡言之,契約論所言的契約,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契約,政府或法律產(chǎn)生于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契約,人們與政府相約的內容是政府能確保正義的實施,而政治生活中的公民應服從于政府。契約論是國家未建立之前,人們之間為了保護每個人的自然權利,追求和平美好生活,建立契約,將危害幸福的因素降低到較低水平。而中世紀的封君與封臣之間的契約關系,是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契約。締約雙方并非為社會共同體中的個人與個人,而是一方是人民(體現(xiàn)為封建貴族),另一方為政府(體現(xiàn)為君主或國王);是國家形成之后,統(tǒng)治者為了更好地統(tǒng)治國家而采取的統(tǒng)治策略。我國學者蔡拓稱之為“政約”(government contract)。政約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國家既已存在,如何統(tǒng)治和分配權利問題。西歐中世紀的國王并非我們所理解的“一國之主”的單一身份,只有在國家處于緊急狀態(tài),如戰(zhàn)爭時,國王才代表一國之君,領導貴族,進行戰(zhàn)爭;另一層身份,便是建立在土地分封制基礎上的最高一級封君,除了中古時期的英國,所有的人領受土地都須向國王宣誓效忠,而其他歐陸諸國,國王只與那些土地直接從自己處領有的封臣有“契約”關系,按照同樣的道理,國王的直接封臣,也會有次一級封臣從他們處領有土地,而不必與國王發(fā)生任何直接關系,這樣,國王的直接封臣會發(fā)生身份的轉換,而成為次一級封臣眼中的封君。依照此法,土地便被層層分割,層層封授,封君有太多個,而不僅僅是“國王”。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講,國王便沒有一國之君的身份,他只不過是眾多封君中的其中一個而已。通過土地的紐帶建立起“契約”關系,雙方互有義務。領有國王領地的封臣負有對國王進行“效忠”“幫助”和“勸告”的義務。封君則要對封臣進行“保護”和“維持”,防止封臣的財產(chǎn)、榮譽和生命受到傷害。更確切而言,封臣的人身、財產(chǎn)或生命受到他人攻擊時,封君有義務前來提供支持與保護,或通過武力,或通過法庭幫助的方式,保障其封臣的利益。雙方一旦確定“契約”關系,無論雙方出于何種理由都不能隨意解除,一方若不履行義務,就會致使契約關系破裂,甚至會訴諸武力。這里的“契約”與“社會契約論”思想要表達的“契約”完全是兩回事情。簡言之,契約論所言的契約,是國家未建立之前,人們之間為了保護每個人的自然權利,追求和平美好生活,建立契約,將危害幸福的因素降低到較低水平;而封君與封臣之間的契約關系,是國家形成之后,統(tǒng)治者為了更好的統(tǒng)治自己的國家采取的統(tǒng)治策略。
三
歐洲歷史發(fā)展到近代,社會契約論思想進入到繁榮期,之所以這樣,是與社會歷史深刻的變化密切相關的。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商品交換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使商品交換蘊含的等價交換原則和自由合意、互利互惠原則不斷沖擊著人們原有的思想,在千百次的交換中,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在人們心中逐漸生根發(fā)芽。商品交換體現(xiàn)的是一種符合公平正義秩序的契約交易制度,這一正在形成的制度,到十七八世紀已經(jīng)發(fā)展得十分完備,其蘊含的思想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以公平交換為原則、以遵守契約為要求的商品經(jīng)濟為中世紀末期的人們提供了一種異于封建等級制的進步的、革命的社會秩序。商品經(jīng)濟不斷繁榮的社會背景以及商品經(jīng)濟蘊含的倫理精神為處于轉折時期的思想家們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思維素材。社會契約論無非就是對商品生產(chǎn)和商品交換基本規(guī)則及其所蘊涵精神的總結與升華。
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從事商品生產(chǎn)和商品交換的群體就成長為新興的社會階層——市民階層,市民階層的成長和壯大是社會契約論產(chǎn)生的階級基礎。他們大都生活在城市中,以商品生產(chǎn)和商品交換為業(yè),追逐并謀求經(jīng)濟利益的最大化,這些新興的市民階層代表了一種進步的社會力量,且力量日益強大,他們與封建等級制的矛盾和沖突越來越激烈。市民階層希望摧毀封建特權,確立人生來平等、自由的觀念,將基督教神權從世俗生活領域中排擠出去。他們還強烈要求打破分割而封閉的國內市場,建立統(tǒng)一的市場來保護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市民階層要求建立契約制度以及與之相匹配的政治法律制度,以適應他們的經(jīng)濟活動。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社會契約論應運而生。
在這一時期提倡社會契約論的思想家眾多,從他們的思想發(fā)展軌跡來看,近代社會契約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霍布斯、格勞秀斯、斯賓諾莎、普芬道夫代表第一階段,洛克、孟德斯鳩代表第二階段,而盧梭則代表了第三階段。在盧梭之前,霍布斯和洛克可謂契約論學說的大家。①
霍布斯稱得上是近代社會契約理論的先驅人物。他的社會契約論思想,不僅對國家的起源有所闡述,而且進一步提出了國家利益的概念。他的基本論點是,既然人民同意與國家訂立契約,將每個人的利益交付于國家守護,國家一定就是人民依托的對象,既為了全體人民的利益,也為了國家的利益。在契約之下,國家沒有犯錯的理由,因此,人民就更沒有反抗的可能。這樣,一切政治活動都必須服從國家利益。國家的一切統(tǒng)治都是合法的,人民只有服從的義務,而沒有反抗的權利。在這點上,洛克與霍布斯是針尖對麥芒?;舨妓垢叨刃麚P國家的集體主義,而洛克卻對個人表示極大尊重。
同霍布斯一樣,洛克也認為人們訂立契約的結果就是形成國家。國家的建立,是經(jīng)過了全體個人的同意,因而,一切政治活動需照顧個人的權利,遵守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二者共同點都認為建立契約的目的是幫助個人享受自然權利。二者也有不同之處,霍布斯認為國家不會違背契約,國家是人們利益的絕對守護神;而洛克則認為國家和立法機關會出現(xiàn)違背人民利益的情況,這樣人民有權反抗?!霸谝磺星闆r和條件下,對于濫用職權的強力的真正糾正辦法,就是用強力對付強力?!雹?/p>
與霍布斯和洛克相比,盧梭可謂社會契約論的集大成者。他不僅批判和繼承前人思想,更為法國大革命提供直接的思想武器。雅各賓派執(zhí)政時期的暴力革命理論直接受其影響。盧梭認為,人類社會始于一種“自然狀態(tài)”,這時人們是善良的,生活是平靜和美好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狀態(tài)中開始出現(xiàn)不利于人類生存的種種障礙,如私有制。私有制“這一人類災禍”的出現(xiàn)打破了平靜而美好的生活。人類為了生存,既然無力回到原始狀態(tài),只有做到與時俱進,改變生存的方式。私有制出現(xiàn)后,本是平等的人們之間,開始出現(xiàn)不同階級,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富人和窮人之分。富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并依靠作為強人一方的勢力,與窮人簽訂契約,這樣,富人對窮人的居高臨下,頤指氣使,才有了合法的依據(jù)。窮人之所以答應與富人簽訂契約,乃是出于保護人身和自由的考慮。國家的建立,出自富人維護個人利益的初衷,通過與窮人制定契約,達到合法統(tǒng)治窮人的目的,契約不過是富人拿來統(tǒng)治窮人的工具而已。而且,給這種統(tǒng)治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澳阈枰?,因為我富而你窮。那么,我們就來訂個契約。我給你以服役的光榮,條件是你把所有剩下的那點東西都交給我,以報償我為使喚你而付出的精神。”②通過社會契約成立國家,“它們給弱者以新的桎梏,給富者以新的力量”。③盧梭對富人的仇視,對窮苦百姓的同情之心了然于心。或許在盧梭眼中,窮人生活的鄉(xiāng)村更接近于他推崇備至的自然狀態(tài)。而富人社會凈是充滿了貪婪、私立和欲望的社會。
近代經(jīng)典社會契約論者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充滿激烈變革的時代。新興市民階層要求擺脫宗教奴役,實現(xiàn)獨立自由,要求打破封建壁壘,建立統(tǒng)一的市場體系,而且還要求從根本上變革舊的社會制度,建立起有利于人的自由、平等、發(fā)展的社會制度。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下,社會契約論就成為他們變革現(xiàn)實的武器。從本質上說,社會契約論是一種說明國家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一切權利、義務產(chǎn)生的正當性和合理性的學說。
在霍布斯、洛克、盧梭看來,契約論不僅是在為未來理想制度的構建尋找合理性的依據(jù),同時還包含了對以政教合一為基礎的宗教神學制度和封建專制制度的道德批判,而這一理論宗旨恰恰代表和反映了日益成長壯大的市民階層的政治要求。④因為“法律變革乃是社會各階級之間沖突的產(chǎn)物,這些階級謀求把社會控制制度轉變到適合于自己的目的,并將某種具體體制強加于社會關系之上以及予以維護”。⑤
霍布斯、洛克以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為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在政治斗爭中奪權提供強有力的思想武器。資產(chǎn)階級想要重構一個新的世界,建立新的國家秩序,也正可以借助于社會契約論才能在理論上造勢,給自己的行動帶來合法性。
四
隨著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完成和資產(chǎn)階級政治統(tǒng)治的鞏固,資本主義社會所固有的生產(chǎn)資料私人占有制與生產(chǎn)社會化的矛盾、個別企業(yè)生產(chǎn)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chǎn)無政府狀態(tài)的矛盾激化,整個社會陷入周期性的經(jīng)濟危機中,從而又導致資產(chǎn)階級和無產(chǎn)階級的巨大矛盾。社會契約論者心目中理想的諸如三權分立式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建立,并沒有帶來他們期望的公平、正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這個理性王國不過是資產(chǎn)階級的理想化的王國;永恒的正義在資產(chǎn)階級的司法中得到實現(xiàn);平等歸結為法律面前的資產(chǎn)階級的平等;被宣布為最主要的人權之一的是資產(chǎn)階級的所有權;而理性的國家、盧梭的社會契約在實踐中表現(xiàn)為而且也只能表現(xiàn)為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共和國。”⑥
在近代西方,以霍布斯、洛克、盧梭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提出思想為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的產(chǎn)生和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然而,資本主義社會卻令人失望。以社會契約論指導所建立的資產(chǎn)階級國家維護的利益,同人們的共同利益之間存在巨大沖突。國家所維護的“共同利益”只是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的利益。自由、平等只是“統(tǒng)治階級自己為自己編造出諸如此類的幻想?!雹偕鐣跫s論思想由于與現(xiàn)實社會的嚴重脫節(jié),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人們對它的態(tài)度逐漸由認同、擁護轉向懷疑和批判。曾經(jīng)光輝燦爛的社會契約論從神壇跌落,成為供人們批判的“殘羹冷炙”。
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起源的學說,正是建立在吸收、借鑒與批判社會契約論思想的基礎上。社會契約論認為,從本質而言,國家形成于共同體中的人們之間的約定。而馬克思認為國家形成的本質是經(jīng)濟與物質生產(chǎn)結合的產(chǎn)物。馬克思關于國家起源的學說,在諸多方面的確受到社會契約論者的影響,尤其是伊壁鳩魯和盧梭。馬克思對伊壁鳩魯?shù)摹陡裱约返恼浿?,提到“自然法是一種求得互不傷害和都不受害的對雙方有利的契約,公正不是某一個自身存在的東西,而是存在于人們的相互交往中,它是一種契約,是每一次在一些國家內為了不損害他人和不受他人損害而制定的契約”。②這樣的論斷與伊壁鳩魯關于建立國家的“美好初衷”不謀而合;除此之外,馬克思還借伊壁鳩魯之言,一度贊成國家起源于人們之間訂立的契約,但是他“很快就放棄了伊壁鳩魯?shù)膰依碚摗保谒磥?,“自然權利理論僅僅是對無限的個人索取或肆無忌憚的資本主義的掩飾。它提供了在經(jīng)濟上貪婪的理由”。③伊壁鳩魯所認為的國家起源于個人是為了“趨利避害”的目的,馬克思卻將之看成了資本家用以無限擴大其經(jīng)濟利益的極好掩飾。
盧梭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乃是私有觀念的產(chǎn)生,而人民要訂立契約正是為了消除這種不平等,但這僅是盧梭的一種對理想契約社會的美好假設,就像盧梭自己言及的,它往往成了給弱者的桎梏,給富人的力量;馬克思在其《資本論》也有過同樣的擔憂,勞動者“把自己的勞動力賣給資本家時所締結的契約,可以說像白紙黑字一樣表明了他可以自由支配自己。在成交以后卻發(fā)現(xiàn):他不是‘自由的當事人”。④馬克思對盧梭思想的超越在于,盧梭只提到主權在民,停留在理論的假設階段,而馬克思針對現(xiàn)實的資本家利用契約剝削工人的情況,言道:“他‘只要還有一塊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決不罷休。為了抵御折磨他們的毒蛇,工人必須把他們的頭聚在一起,作為一個階級來強行爭得一項國家法律,一個強有力的社會屏障,使自己不致再通過自愿與資本締結的契約而把自己和后代賣出去送死和受奴役?!雹荨皬娦袪幍谩本鸵馕吨ㄟ^斗爭的方式,工人階級通過聯(lián)合,就能廢除與資本家的契約,爭取到應有的權利。而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國家起源的學說便是在批判社會契約論基礎上形成的暴力國家起源論。要實現(xiàn)人民民主,廣大的被壓迫者必須通過暴力革命推翻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從而建立新型國家。
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對社會契約論的批判本不是對契約論邏輯的徹底否定,而是肯定它的研究價值與實踐意義,“但是請不要忘記,德意志帝國,同一切小國家,也同一切現(xiàn)代國家一樣,是一種契約的產(chǎn)物:首先是君主之間的契約的產(chǎn)物,其次是君主與人民之間的契約的產(chǎn)物。如果有一方破壞契約,整個契約就要作廢,另一方也不再受約束。這點已經(jīng)由俾斯麥在1866年給我們絕妙地示范過。所以,如果你們破壞帝國憲法,那末社會民主黨也就會放開手腳,能隨意對待你們了。但是它那時究竟會怎樣做——這點它今天未必會告訴你們”。⑥可以看出,恩格斯承認現(xiàn)代國家是契約觀念的產(chǎn)物,并引入了一個為社會成員所廣泛接受的觀念,即憲法應當被視為一種社會契約。
綜上所述,在歷史的長河中,契約論在各個時代被提出、修正、充實,經(jīng)過馬克思的批判繼承后成為科學。當前,構建和夯實社會主義契約理論對于中國的國家發(fā)展和建設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fā)展是第一要務”,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制度是中國的必然選擇,而市場經(jīng)濟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契約經(jīng)濟,因此,必須構建適合市場經(jīng)濟的契約理論、制度、文化等。契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中最根本的規(guī)范方式,更能體現(xiàn)出中國發(fā)展中的自由、平等、誠信精神。
【作者簡介】王培利,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山東大學歷史學院出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西方歷史比較、史學理論。
【責任編輯:楊蓮霞】
歷史教學·高校版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