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春梅
新四軍“大管家”賴傳珠:“我軍優(yōu)秀的高級將領”
■ 廖春梅
他,出生入死,身經(jīng)百戰(zhàn),被聶榮臻稱為“我軍優(yōu)秀的高級將領”;他,參與組建新四軍軍部、成立江北指揮部和華中總指揮部、重建新四軍軍部,被譽為新四軍“大管家”,被劉少奇贊為“這么好的一位參謀長”。他發(fā)現(xiàn)、推出了雷鋒,使雷鋒的故事家喻戶曉;他,從長征的第一天開始寫日記,歷時25年80萬字。
他,就是開國上將賴傳珠。
賴傳珠
賴傳珠,1910年4月3日出生于江西省贛縣大埠圩賴村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1926年入讀贛南中學,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參加進步活動。同年秋,參加了中華全國總工會特派員陳贊賢在贛州舉辦的“青年干社”和“工農(nóng)運動訓練班”。
1927年3月6日,蔣介石公開叛變北伐革命,指使其爪牙殺害了陳贊賢。賴傳珠并沒有被嚇倒,不但參加陳贊賢的追悼會,還扶起烈士遺體合影。4月,賴傳珠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回鄉(xiāng)開展革命活動,任中共贛州白石鄉(xiāng)支部書記、大埠圩武裝暴動籌備委員會主席,秘密發(fā)動當?shù)厝罕?,組織農(nóng)民赤衛(wèi)隊,成立“中共旅萬支部”。
1928年1月,中共贛南特委根據(jù)“八七”會議精神,部署包括大埠在內(nèi)的贛西南地區(qū)武裝暴動。賴傳珠等率領大埠貧苦農(nóng)民和暴動隊員舉行暴動,成立“贛縣南區(qū)工農(nóng)革命委員會”,后因敵我力量太懸殊而失敗。賴傳珠曾對暴動情形回憶說:暴動三天以后,敵人分二路向大埠進攻,一路經(jīng)下坑,一路經(jīng)崆峒山,結果這二路都被我們打垮了,下坑這路打死了靖衛(wèi)團總,他騎的馬被繳來了,帶的手表也被我哥哥繳來了,并繳來十多條槍,敵人大敗,敵人的第一次進攻被打垮了。第二次進攻時敵人尚未到大埠,被我們一個反攻就趕跑了。朱如紅率領暴動隊伍將敵人一直追到下汶灘以后地區(qū),離贛州很近,贛州城內(nèi)敵人嚇得連城門都關了。這時我與黃世秦、彭學禮、謝家禧等到贛南特委開會去了,住在賴霸天的家里。會后回大埠時途經(jīng)于都步前崗,剛好于都暴動了,我們又參加了于都暴動。于都暴動隊伍包圍于都城,三天三夜沒有打開于都城,適逢天下雨,農(nóng)民有些疲倦,在敵人反攻下于都暴動失敗了。以后我又回到大埠恢復暴動,堅持了一個月。
暴動失敗后,賴傳珠潛入贛州城尋找中共贛南特委,他并不知道中共贛南特委機關已遭國民黨軍破壞,特委書記曾延生等已被捕入獄。好在剛一進門,就有人朝他擺手讓他快走,才避免陷入敵人已經(jīng)布下的陷阱。賴傳珠決定上井岡山找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3月底,賴傳珠在湖南桂東找到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第1軍第1師。4月,賴傳珠任井岡山特務連黨代表,負責毛澤東和師部的保衛(wèi)工作。
朱德、毛澤東在寧岡礱市會師后,成立了工農(nóng)革命軍第4軍,賴傳珠歷任第11師31團黨代表、團黨部宣傳隊長、28團3營組織干事兼黨支部書記,參加了四打永新、粉碎國民黨對井岡山第一至三次“會剿”的戰(zhàn)斗。
1929年1月14日,賴傳珠隨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率領的紅4軍主力轉戰(zhàn)贛南。2月10日,國民黨軍在瑞金的黃柏、壬田進入紅4軍伏擊圈。賴傳珠身先士卒與敵作戰(zhàn),俘敵800多人,改變了紅4軍下山以來屢戰(zhàn)屢敗、被動挨打的局面,挫敗了敵人的圍追堵截。陳毅稱之“為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之戰(zhàn)爭”。
1937年,賴傳珠(前排左一)與毛澤東等參加秋收起義的部分同志在延安合影。
12月28日至29日,紅四軍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召開第九次黨代會,史稱為“古田會議”。會議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和解決了“黨指揮槍”等軍隊建設的基本問題,提出了政治工作的方針、原則、制度和方法。時任紅四軍2縱隊4支隊12大隊黨代表的賴傳珠參加了會議。
1930年12月16日,國民黨對紅軍的第一次“圍剿”開始。張輝瓚打著“前敵總指揮”的旗號,率18師向蘇區(qū)長驅直入,所到之處實行“三光”,遍貼“剃了朱毛的頭”的標語。豈料,龍岡一仗,紅軍大獲全勝,消滅18師師部直屬隊及兩個旅,俘敵九千余人,繳獲長短槍近萬支、子彈一百余萬發(fā),并俘獲了張輝瓚。毛澤東詩興大發(fā),寫下了著名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nóng)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時任紅4軍第11師31團政治委員的賴傳珠正是活捉張輝瓚的尖兵,他嘴部也被彈片擊傷。
此后,賴傳珠在第二次反“圍剿”中,以紅4軍第11師32團團長兼政委的身份,參加了觀音崖、九村嶺、白沙、沙溪、廣昌等戰(zhàn)斗;在第三次反“圍剿”中,以紅12師參謀長的身份,參加了在興國縣蓮塘、良村、高興圩、老營盤、方石嶺以及寧都縣黃陂的戰(zhàn)斗,全殲韓德勤師;在第四次反“圍剿”中,以紅5軍團第13師37團政治委員、13師政治部主任、紅1軍團5團政治委員的身份,率部掩護紅軍主力奪取黎川和贛東北軍事要地金溪。還參與組織寧都暴動,組建紅5軍團,并擔任紅5軍團第13軍政治部秘書長、第37師政治委員,率部取得漳州戰(zhàn)役的勝利。
1934年10月,時任紅1軍團第1師政治委員的賴傳珠,率部擔負紅軍長征“先鋒官”及保護中央縱隊的任務,一路過關斬將,于11月來到國民黨軍設立的第四道封鎖線湘江。湘江戰(zhàn)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紅軍與優(yōu)勢之敵苦戰(zhàn),雖然最終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但紅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隊伍已由出發(fā)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而賴傳珠與師長李聚奎率領的紅1師受命阻擊追敵,對掩護全軍成功渡過湘江起了重大作用。
1938年,賴傳珠將軍(左2)和項英(右2)等在皖南涇縣新四軍軍部接受上海民眾慰問團慰問。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甕安猴場作出決定:“建立川黔邊新蘇區(qū)根據(jù)地。首先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qū),然后向川南發(fā)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務”。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就必須突破烏江。烏江是長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以流急、灘多、谷狹聞名,號稱“天險”,國民黨軍又在烏江布下重兵,要想突破談何容易!李聚奎和賴傳珠決定讓紅1團為渡江先鋒團。團長楊得志親自到渡口指揮,前衛(wèi)營一踏進河灘,守在對岸敵人的一個團就向前衛(wèi)營開火。楊得志立即組織火力壓制敵人,組織八名勇士乘竹排暗夜偷渡,但因風急浪高,竹排被沖到下游,沒有成功。隨后又組織勇士,選擇下游水勢較緩的地方強渡成功,并火速搭建浮橋,保證部隊勝利地渡過了烏江。
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賴傳珠被調任紅一方面軍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后又回到紅2師5團任政委。雖然職務被降,但他愉快地服從組織分配,并在四渡赤水時,率部破壞敵人交通、阻止敵人、掩護紅軍大部隊渡過赤水河。
1939年,賴傳珠(左二)與葉挺、羅炳輝、張云逸在新四軍駐地。
4月23日,國民黨軍薛岳部突然出現(xiàn)在紅軍中央縱隊側翼。而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的負責同志都在中央縱隊,他們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賴傳珠帶領5團搶占東北面制高點,阻擊4倍于己的敵人,利用僅有的四挺機槍打退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甚至與敵人展開肉搏。期間,賴傳珠被敵人的子彈擊穿胸部,子彈離心臟只有2厘米,但他以驚人的毅力一直堅持指揮戰(zhàn)斗,直到中央縱隊安全轉移,才被送往軍團衛(wèi)生隊治療,昏迷了4日4夜。
1937年12月初,從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畢業(yè)的賴傳珠奉命帶領中共中央派往新四軍工作的第一批干部從延安經(jīng)西安前往武漢,參與組建新四軍軍部的工作。
25日下午,新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云逸等在武漢大和街26號召開新四軍干部大會,宣布成立新四軍軍部。賴傳珠不僅要對南方8省14個根據(jù)地的紅軍游擊隊走什么路線、什么時間、在什么地點、如何集中等做出安排,還要對軍部機關編制和干部安排提出具體意見,對軍部移駐南昌做出具體安排和準備等等。
1938年1月6日,賴傳珠和軍部人員抵達南昌書院街高升巷張勛公館,開展先期工作。期間,賴傳珠到湖南平江等地向湘鄂贛游擊區(qū)領導人及游擊隊傳達中共中央指示,宣講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原因與意義,向游擊隊員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并代表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宣布湘鄂贛紅軍游擊隊編入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傅秋濤任第一支隊副司令員兼第一團團長。至2月9日,南方紅軍游擊隊已按中共中央的指示,分別向皖南、皖中開進,集中整訓。3月22日起,軍部機關人員、軍械彈藥,陸續(xù)到達皖南巖寺。4月5日,賴傳珠帶領最后一批機關人員也抵達巖寺。至此,賴傳珠已經(jīng)協(xié)助葉挺、項英、張云逸完成了新四軍軍部的組建任務。
1939年春,中共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到皖南新四軍軍部,制定了“向南鞏固,向東作戰(zhàn),向北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方針。為加強對江北地區(qū)新四軍武裝力量的領導,更好地開展敵后抗日斗爭,葉挺與項英于3月30日致電中央軍委毛澤東并轉劉少奇:“張云逸指揮周(駿鳴)部在全椒附近的四千余人,高(敬亭)部有六七千人,合計約萬人。我們?yōu)檎{整江北部隊及發(fā)展方針計,擬設指揮部或辦事處于江北?!敝泄仓醒牖仉娡?,并決定由參謀長張云逸兼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葉挺還致電蔣介石要求在江北設立指揮部或辦事處,被蔣介石“準予所請”。
5月7日,葉挺、賴傳珠越過日軍在長江布防的封鎖線,到達安徽廬江縣東湯池召開干部會議,宣告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正式成立,軍參謀長張云逸兼指揮部指揮,賴傳珠任指揮部參謀長,統(tǒng)一指揮新四軍在江北地區(qū)的部隊。賴傳珠被要求留守在東湯池,主持江北指揮部的日常工作,他利用江北各部隊派員到指揮部聯(lián)系或者請示工作的機會,了解各部編制、干部配備、部隊生活、人員思想、武器裝備等情況,并及時給以必要指導。不時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解決問題。還協(xié)助張云逸領導新四軍第四支隊、第五支隊開辟皖東抗日根據(jù)地。12月上旬,劉少奇和中原局到達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經(jīng)請示中共中央同意,決定將江北指揮部前敵委員會改成皖東軍政委員會,屬中原局指揮。
1940年6月1日,江北指揮部教導大隊擴編為江北軍政干部學校,張云逸兼任校長,賴傳珠兼任副校長。11月,賴傳珠率江北軍政干部學校和第一、第二大隊600余人,隨劉少奇到蘇北鹽城后,與蘇北指揮部干部學校、皖東干部學校合編為抗日軍政大學第五分校,陳毅兼任校長和政委,賴傳珠任副校長。
南下的八路軍與北上的新四軍勝利會師后,成立了新四軍八路軍華中總指揮部,葉挺、陳毅為正副總指揮(葉挺未到任前,由陳毅任代總指揮),劉少奇為政委,統(tǒng)一指揮華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11月25日,賴傳珠被任命為總指揮部參謀長。12月,軍委又任命賴傳珠兼任第五縱隊副司令員。
為制造第二次反共高潮,消滅已發(fā)展到10萬人的新四軍,早在1940年10月19日,蔣介石指使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名義致電八路軍朱德、彭德懷和新四軍葉挺、項英,強令將在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于1個月內(nèi)開赴黃河以北。11月9日,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復電何應欽、白崇禧,據(jù)理駁斥了國民黨的無理要求,但為顧全大局,仍答應將皖南新四軍部隊開赴長江以北。而蔣介石密令第三戰(zhàn)區(qū)顧祝同、上官云相將江南新四軍立即“解決”。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等9千余人,在葉挺、項英率領下開始北移。6日,當部隊到達皖南涇縣茂林地區(qū)時,遭到國民黨7個師約8萬人的突然襲擊。新四軍激戰(zhàn)7晝夜,終因眾寡懸殊,彈盡糧絕,除傅秋濤率2000余人分散突圍外,少數(shù)被俘,大部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遇難,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20日,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頒布命令: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云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25日,新軍部在鹽城召開成立大會。
賴傳珠根據(jù)各部隊的戰(zhàn)斗地域,重新擬定各作戰(zhàn)單位的戰(zhàn)略區(qū),經(jīng)中共中央軍委批準,正式劃分、確定各戰(zhàn)略區(qū)和整編后各部隊軍政主官:蘇中,第一師,原蘇北指揮部所屬部隊組成,師長粟裕,政委劉炎;淮南,第二師,原江北指揮部所屬第四、第五支隊、江北游擊縱隊和路東、路西聯(lián)防武裝組成,師長張云逸兼,政委鄭位三,副師長羅炳輝;蘇北,第三師,原八路軍第五縱隊組成,師長兼政委黃克誠;淮北,第四師,原八路軍第四縱隊組成,師長兼政委彭雪楓;鄂豫邊,第五師,原豫鄂挺進縱隊組成,師長兼政委李先念;蘇南,第六師,原江南指揮部和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所部組成,師長兼政委譚震林;皖江,第七師,原無為游擊縱隊、第三支隊挺進團和從皖南突圍出來到無為的部隊組成,師長張鼎丞,政委曾希圣;淮海區(qū)和魯南接合部,軍獨立旅,原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第五旅編成。
1939年,賴傳珠在江北指揮部和張云逸合影。
從協(xié)助葉挺和項英組建新四軍軍部,到成立江北指揮部和華中總指揮部,再到重建軍部并成為陳毅和張云逸的得力助手,至始至終都有賴傳珠的身影和心血,甚至從新四軍組建到撤銷建制的10年里,軍長、副軍長、政委、政治部主任等主要領導都有過更換,唯有參謀長(參謀處長)一職,一直由賴傳珠擔任。賴傳珠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職責,就是管理部隊經(jīng)費,在蔣介石不提供軍費,新四軍全靠自力更生、精簡節(jié)約解決經(jīng)費的情況下,賴傳珠工作之難可想而知,但他卻奇跡般地保證了必要的運轉,難怪乎劉少奇對賴傳珠的工作非常滿意,說有“這么好的一位參謀長”,而大家都由衷地稱贊他是新四軍名副其實的“大管家”。
在賴傳珠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四軍開啟了華中抗日戰(zhàn)爭的新局面,先后創(chuàng)建了蘇中、淮南、蘇北、淮北、鄂豫邊、蘇南、皖江、浙東8塊抗日民主根據(jù)地,解放人口3400萬,共殲敵47萬人,殲頑軍14萬人,自身發(fā)展到31萬人,被譽為“華中人民的長城”。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賴傳珠被調往東北戰(zhàn)場,歷任第四野戰(zhàn)軍軍政委、十五兵團政委,參加了遼沈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和渡江戰(zhàn)役,率部解放贛西北、贛西南、海南島。
其中的海南島戰(zhàn)役發(fā)生在1950年3月到5月,是國共內(nèi)戰(zhàn)的最后一場主要戰(zhàn)役,更是戰(zhàn)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乘“木帆”的渡海作戰(zhàn)。
當時,國民黨軍在島上的總兵力約10萬人,由海南防衛(wèi)總司令薛岳(字伯陵)指揮,分為第62、第 63、第 64、第 4、第 32 軍共 19 個師,實行環(huán)島防御,另以海軍艦艇50艘、飛機45架組成海陸空立體防御。薛岳以自己的名字將這種防御命名為“伯陵防線”。
1950年,賴傳珠將軍等在解放廣州慶祝會主席臺上。左起:陳賡、賴傳珠、葉劍英、鄧華。
解放軍的“渡海兵團”共計10萬余人,歸中共華南分局統(tǒng)一領導。由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政委賴傳珠、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洪學智指揮。
“渡海兵團”不僅面臨航渡距離遠、水流急的困難,且登陸點均在解放軍炮兵射程之外,解放軍無法對渡海部隊進行火力掩護。國民黨軍軍艦則能對“渡海兵團”實施轟炸攔截,飛機也可以隨時直接支援守島的國民黨軍。即“渡海兵團”必須在完全沒有炮火、空軍掩護的情況下,用木帆船單獨向敵陸、海、空立體防御發(fā)起進攻。
鄧華、賴傳珠、洪學智決定采用“偷渡和強渡相結合”的方針作戰(zhàn):先派出小股部隊秘密登錄海南島,為大舉進攻做好準備;接著在偷渡部隊接應下,實施主力強渡。賴傳珠特別強調要做好渡海作戰(zhàn)的思想準備,要消除怕海、怕敵的思想,樹立勇敢戰(zhàn)斗、勇往直前的決心,練出能在海上作戰(zhàn)的士兵。在隨后一個多月的時間內(nèi),解放軍兩批4支先遣部隊神不知鬼不覺地登陸成功。
4月10日,“渡海兵團”將主力分成第一、第二梯隊向瓊北實施大規(guī)模強渡登陸。第一梯隊由40軍主力和43軍一部構成;第二梯隊由43軍主力擔任。第二梯隊在第一梯隊登陸后立即起航,緊跟著第一梯隊登陸上島,協(xié)同一梯隊殲滅島上守敵。
解放軍強渡瓊州海峽成功后,薛岳急調第32、第62軍等部5個師在瓊北美亭地區(qū)向登陸部隊反撲,企圖殲滅登陸部隊。鄧華、賴傳珠、洪學智命令第40軍7個團北進,對美亭敵軍實施包圍。薛岳見狀,只好撤逃。5月1日,海南全境獲得解放。此役,共殲滅國民黨軍3.3萬余人,收容國民黨潰兵1.8萬人,人民解放軍傷亡4500余人。
雷鋒的故事雖然家喻戶曉,但許多人并不知道,雷鋒的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和成長,飽含著賴傳珠的心血。當賴傳珠得知雷鋒的先進事跡后,敏感的意識到這種精神應當大力提倡,因而提議雷鋒參加沈陽軍區(qū)團代會并在軍區(qū)部隊巡回作報告。雷鋒因此很快就成為全軍區(qū)學習的榜樣。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犧牲后,賴傳珠呈請國防部授予雷鋒生前所在班“雷鋒班”稱號。1963年1月18日,軍區(qū)黨委作出《關于開展學習雷鋒運動的決定》。3月5日,毛澤東作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在《人民日報》和各大報刊刊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林彪、陳云、鄧小平等也相繼題詞。
1965年12月4日賴傳珠在沈陽逝世。陳錫聯(lián)在悼念文章中說:“我們在一起工作,配合非常默契,彼此非常信任,互相非常支持,步調非常一致?!薄拔液退谝黄鸸ぷ鳎冀K感到非常親密,非常融洽,非常合拍?!薄罢窃谖液唾噦髦橥揪o密團結的影響下,我們軍區(qū)領導班子非常團結,從而帶動了各級領導班子非常團結?!彼昧恕?個非?!保叨仍u價賴傳珠高尚的人格魅力。
1953年國慶節(jié),賴傳珠(右一)與陳賡、劉亞樓等在天安門城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