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蔚夏
冬天陰寒侵 養(yǎng)生重保身
文/寧蔚夏
冬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為寒冷的季節(jié),寒風凜冽,冰雪交融,陽氣潛匿,陰氣盛極,自然界的蟄蟲伏藏,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處于相對緩慢的水平。老年人陽氣衰退,衛(wèi)外不固,對寒冷的抵抗能力下降,稍有不慎,即會受到寒邪侵襲,并常因內(nèi)在抵抗力差,以致罹患各種疾病,因此務須加強自身養(yǎng)護,確保平安度過寒冷歲月。
冬天防寒保暖,最主要的是衣著要注意“衣服氣候”。有研究表明,當衣服表面溫度大約在0℃左右,而衣服里層與皮膚間的溫度始終保持在32℃~ 33℃時,即形成所謂“衣服氣候”。這種“衣服氣候”在人體皮膚周圍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小氣候區(qū),能有效緩沖外界寒冷氣候?qū)θ梭w的侵襲,維持人體恒定的溫度。對于老年人,因其生理機能下降,代謝水平較低,冬裝以質(zhì)輕且暖和為宜。著裝時最好多穿幾層,以在衣服中形成隔熱空氣層,阻止內(nèi)熱外冷氣體的交流,保持體內(nèi)溫度。老年人冬季的外套既要保暖又應輕便,內(nèi)外服裝宜寬松,不可過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huán)。冬裝還要穿脫方便,上衣不宜選擇套頭式樣,以樣式簡單為好。根據(jù)傳統(tǒng)養(yǎng)生觀點,冬天老年人尤其要注意頭、背、足三個關(guān)鍵部位的保暖。
另外,身體的一些暴露部位如手、耳、鼻、唇等,會因血液循環(huán)較差,在冬天很容易受到寒冷傷害,所以,要選擇合適的手套、口罩、耳罩以及圍巾等加以保護,防止發(fā)生凍瘡或凍傷。
增加熱量,保證充足的與御寒相適應的熱能,是冬季膳食的營養(yǎng)特點。產(chǎn)熱營養(yǎng)素的適宜比例,以蛋白質(zhì)、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別占13%~15%、25%~35%和60%~70%為宜。即是說,蛋白質(zhì)供應量限制在常溫下的需要量水平,熱量增加部分,應以提高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供應量來保證。冬季是飲食補養(yǎng)的最好季節(jié),正如俗話所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作為產(chǎn)熱高和溫熱性的食物,主要有羊肉、狗肉、雀肉、鹿肉、牛肉、雞肉、蝦仁、桂圓、紅棗等,這些對于素體虛寒、陽氣不足的老年人尤其有益。為使“陰平陽秘”,冬季還宜配食鱉、龜、鴨、鵝、藕、木耳等護陰之品,尤其是一些體弱多病、精氣虧損的老年人,以求陰陽平衡。作為冬天養(yǎng)腎,可多食黑色食品和各種堅果。我國民間有冬至吃赤豆粥、臘月初八吃“臘八粥”、臘月二十五吃“八寶粥”的習俗,冬天尤其提倡食用熱粥,既祛寒,又給養(yǎng),還療疾,可謂一舉多得。
對于冬季養(yǎng)生,自古有“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之說,意思是,人們在寒冷的冬天一定要早些睡,晚些起,起床的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以后。尤其是年邁體弱的老年人,應避寒就暖,不要過早起床,特別是心臟病患者更須注意,以防發(fā)生意外。冬天睡眠時間較長,但切忌蒙頭大睡。若遇太陽出照,應勤曬被褥,并盡可能到室外接受“日光浴”。為了保持室內(nèi)空氣清新,平時宜開窗透氣。一般80平方米的居室,10分鐘左右即可換氣一次,若室內(nèi)外溫差較小,可適當延長開窗時間,但一般30分鐘即已足夠。同時,室內(nèi)應盡可能多地接受日光照射,盡享大自然的恩賜。冬天采暖房間適宜的小氣候為溫度19℃~24℃,濕度40%~50%,空氣流速0.2米/秒。室內(nèi)可盆栽些花草,調(diào)節(jié)空氣濕度。
夏宜靜而冬宜動,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正所謂,冬天鍛煉,勝吃補藥。老年人冬天要多出戶外進行各種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提高機體耐寒及抗病能力。適宜于冬天開展的運動項目有,室內(nèi):保健功、太極拳、健身操、強身按摩等;室外:散步、慢跑、競走、長跑、冬泳等。需要注意的是,為防止發(fā)生意外,老年人在進行鍛煉時,一忌起得太早;二忌穿衣過薄;三忌空著肚子;四忌準備不充分;五忌運動過于劇烈;六忌鍛煉時憋尿;七忌張口大喘氣;八忌運動后不擦汗;九忌在濃霧中鍛煉;十忌生病仍堅持。另外,冬天除了多霧、能見度低外,雨雪也較多,兼之老年人著裝較厚,活動不便,因此,外出務須慢行,以防滑倒和跌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