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武林:假大師與江湖亂象
傳統(tǒng)武術在西方堅船利炮的刺激下復興,曇花一現(xiàn),進入大浪淘沙的百年現(xiàn)代化歷程。如今的武術被肢解成體操、競技體育、健身修為之道和空泛的文化符號,真功夫失傳、師徒制變味、尚武精神沒落,又被席卷入利益交錯的現(xiàn)代商業(yè)化浪潮。
孫劍云演示孫式太極拳
50年代起政府鼓勵“競技武術”、“群眾性武術”,傳統(tǒng)武術的師徒文化和武館文化受到沖擊。1955年的全國體育工作會議對武術工作采取了暫時收縮、加以整頓的方針,“不要被壞分子利用做壞事”,武術的“技擊”特征被全面壓制。
到了80年代,武術表演一下走上臺面,緊接著又有了全國武術錦標賽。在官方發(fā)起武術挖掘整理的同一年,國家體委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武術工作會議。其中提到表演與競賽相結合的方針。武術的活動形式被分為三種:健身鍛煉、表演觀摩、套路競賽和技擊對抗競賽,其中的技擊對抗在1989年后發(fā)展為散打。技與文化剝離,傳統(tǒng)武術走上了一條分裂的道路。
80年代的“虛火”下,也有民間的武術癡迷者做起了傳統(tǒng)武術的挖掘工作。身為孫式武學第二代嫡傳弟子,童旭東自認是研究中國近代武術史和武術人物的業(yè)界翹楚。在他的認知里,由于解放前的連年戰(zhàn)亂和解放后的限制格斗,中國傳統(tǒng)武術技擊最精粹的部分已經消失,這一批懂傳統(tǒng)技擊的人,沒了。
在行業(yè)里浸淫40年后,童旭東把當代自稱大師、宗師、掌門人,或接受別人稱自己為大師的人,都與騙子掛鉤。這些騙子大師、“活死人”宗師的經營之道大致相同,都是先通過一些人把自己包裝出來,把“牌位”立起來,然后大造輿論和聲勢,吸引眾生,搭建盈利平臺和斂財模式。在此過程中,把一些在職業(yè)散打界沒有太好出路的選手吸收進來,為其門派做拳托,同時作為與外界交手的打手。
(臺灣)中華武俠文學會理事長龔鵬程過去多次在國內操辦掌門人大會、武俠文化節(jié)。為免生矛盾,不安排門派間比武。在他召集的“天山武林大會”上,每個掌門的報酬據報道是一萬元。這種“武俠文化節(jié)”也成為拉動地方第三產業(yè)的路子。據報道,出錢舉辦“俠文化節(jié)”和首屆“中國武俠文化節(jié)”的兩名企業(yè)家分別從地方政府批到2000畝和928畝土地,用于蓋“俠文化公園”和“中國武俠城”。
當武館成為名利場、師門淪為身份的附庸,造勢炒作、弄虛作假便蔚然成風。這些人的功夫有一點,但是被抬到的高度和獲取的聲名,與他們所具有的實際水平反差太大。
軍事專欄作家朱江明曾經是香港某個國際武術大獎賽的組織者,他發(fā)文稱自己參與了三屆的比賽活動,這種比賽的特點是所有參賽選手必須自行承擔參賽期間全部的費用(如往返交通、食宿等),并且要繳納參賽費方能參加。以每名選手在香港參加三天的比賽來計算,平均每人消費3000元以上。盡管如此,幾乎每屆都會有幾千名參賽者參與這個比賽,而且大多數只是民間的武術愛好者。
在鳳凰衛(wèi)視最近一期的《鏘鏘三人行》上,陳式太極拳第12代傳人王占海吐露,央視五套的《武林大會》,上擂臺前雙方會在私下比試分出勝負,到擂臺上再為了舞臺效果配合表演。
江湖遠去,真功夫愈發(fā)不可求真,篤信者哀嘆其失傳,卻并不質疑它的存在。
40多年來童旭東接觸了形形色色的民間武術師。在他眼中,真正能打兩下子的不多,而勁力特性超越了自由搏擊和散打的只有一個人。
老人叫支一峰,五十來歲,是個普通的英文老師。他練拳以形意為主,也練孫氏太極,父親支燮堂是孫祿堂的門下弟子。當時,童旭東把自己的前小臂搭成一個架子。老人像敲門一樣,很輕松地一敲,并沒有打到哪根筋脈,霎時骨髓的疼痛感直竄到童的心臟,整個人就癱軟下來。童琢磨不透,一個月后再見面,這次他有意收了一下小臂,老頭下意識地一追,這一下他直接就癱到地下去了,這股勁力不同于挨了散打的拳頭心口發(fā)腥發(fā)熱的吐血感,根本無法抵抗。從支一峰這里感受到的這種不可名狀的勁力,令他對傳統(tǒng)武術心生敬畏。
然而,現(xiàn)實中功夫一代不如一代。真功夫難覓,傳久而訛,真訣皆失。
中國武師一般都保守,真正的功夫用來保命,基本不外傳,只傳給本家人和信任的弟子。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功夫的傳承。
失傳的不僅是技藝,還有規(guī)矩和文化。中國老藝人教徒弟,書法、武術、古琴、石匠等,都是一管管一生,師徒關系是性命相托,這種傳統(tǒng)并沒有因循下來。
具有反諷意味的是,八卦掌一位師父的兒子去國外待了幾年,回國后開了一個綜合格斗武館,引進巴西柔術、泰拳等西方武術。這位師父有一些失望,不是反對他推陳出新,而是遺憾他沒有繼承自己的東西。
童旭東估計,師承了真功夫皮毛的人,只占到武術圈的10%。有了師承之后,他們需要在規(guī)則上有突破,訓練量上和現(xiàn)代搏擊有所銜接,訓練方法需要二度創(chuàng)作。對于一些失傳的練法,找渠道把它恢復起來。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幾十年的斷層并不能一朝一夕撿起來。
無論是標準化、商業(yè)化、競技體育化、體操舞蹈化、大眾健身化,百年的現(xiàn)代化鼎革中,傳統(tǒng)武術在由盛而衰的異化過程中被解構成無數碎片,其中的元素被一一擷取,如特種部隊用詠春的招式來訓練,抑或是西方研究太極拳作為替代醫(yī)療的手段。
大師斷層的年代里,落寞的是技藝,亦是精神。
(《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