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水芬 楊 文 黃 平 廖鵬飛 張金祥 吳克軍 陳 松
(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蠶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 661101)
強健性多絲量家蠶品種云蠶9號
朱水芬 楊 文 黃 平 廖鵬飛 張金祥 吳克軍 陳 松
(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蠶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 661101)
云蠶9號(金松·M5×紅10·紅12)是由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蠶桑蜜蜂研究所育成的強健性多絲量家蠶新品種。介紹了云蠶9號原種和一代雜交種的特性和飼養(yǎng)技術要點及注意事項。實驗室鑒定成績和農村飼養(yǎng)成績表明:云蠶9號體質強健,耐粗飼,適合粗放型省力化飼養(yǎng),解舒好,絲質優(yōu),適合氣候冷涼和溫和的地區(qū)飼養(yǎng)。
家蠶品種;云蠶9號;強健性;多絲量;金松·M5;紅10·紅12
云南省地處北亞熱帶,屬低緯度、高海拔的高原地理氣候,是優(yōu)質蠶繭生產區(qū),素有“養(yǎng)蠶天堂”的美譽。但是,因農村經濟結構變化、勞動力轉移,蠶桑精細操作的模式受到挑戰(zhàn),導致蠶病時有發(fā)生損失日益加重,蠶桑產業(yè)還沒有體現(xiàn)出其應有的良好經濟效益,云南省蠶桑生產的現(xiàn)狀與其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極不相稱。另外,云南省蠶區(qū)主推的家蠶多絲量品種云蠶7×云蠶8和菁松×皓月,均是20世紀90年代育成的品種,隨著使用年限的延長,品種的優(yōu)良種性也逐漸退化[1],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區(qū)域飼養(yǎng)均會出現(xiàn)一些不良性狀[2-3],特別是品種的強健性和抗逆能力較差,不適應蠶繭生產逐步朝著高效、省力、規(guī)模化方向發(fā)展的趨勢[4]。為此,我們以強健性、多絲量作為家蠶新品種的選育目標,充分利用云南省保存的家蠶品種資源材料,采用雜交育種的方法及有利于重要目標性狀選擇的技術措施,重點是提高其抗逆能力,適應家蠶飼養(yǎng)向粗飼方向發(fā)展,選育出適應性較好、綜合經濟性狀較優(yōu)的家蠶四元雜交新品種云蠶9號(金松·M5×紅10·紅12),經實驗室和陸良、楚雄、祥云、鶴慶、隆陽等主蠶區(qū)的農村生產鑒定,其盒種產繭量37.89 kg/盒,超過對照品種菁松×皓月3%,繭絲長1 350 m,解舒率79.37%,鮮繭繭層率23.41%,上繭率95.86%,鮮繭質量達到5 A級以上,抗逆能力較強,性狀表現(xiàn)優(yōu)良,深受飼養(yǎng)蠶農的歡迎?,F(xiàn)將云蠶9號的主要性狀及飼養(yǎng)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1.1 原種的主要性狀
金松·M5(正反交):中國系統(tǒng)(中·中),四眠,二化性雜交原種,幼蟲素斑,眠起較快,食桑旺盛,容易飼養(yǎng)??讼侇^數(shù)2 200頭左右,蟻蠶黑褐色,有趨光性和趨密性。大蠶體色青白、體型粗壯。5齡經過7 d,全齡經過24~26 d。老熟齊一,營中上層繭。繭橢圓形,繭色潔白,縮皺細,繭型中等偏大。蛹期短,與紅10·紅12組配繁育一代雜交種,金松·M5應推遲3 d出庫催青。發(fā)蛾涌,雄蛾活潑,雌蛾產卵快。卵色深灰色,卵殼乳白色略帶黃色。
紅10·紅12(正反交):日本系統(tǒng)(日·日),四眠,二化性雜交原種,幼蟲普斑,抗逆性強??讼侇^數(shù)2 250頭左右,蟻蠶黑色。小蠶眠起較整齊,有逸散性。大蠶體色青白,體質強健,食桑活潑,食桑量大,好養(yǎng)。5齡經過8 d,全齡經過27~28 d,上蔟涌。繭長橢圓形束腰,繭色白,縮皺中等偏細,繭型大。蛹期長,與金松·M5組配繁育一代雜交種,紅10·紅12應提前3 d出庫催青。雄蛾強健、交配性能好,雌蛾體型大,產卵快、卵量多,但卵膠著力稍差。
1.2 原種的飼養(yǎng)技術要點
1.2.1 催青要求 采用兩段催青法催青,胚胎發(fā)育前期(戊3胚胎前)溫度為22.5 ℃,相對濕度為75%~80%,自然光照;胚胎發(fā)育后期(戊3胚胎后)溫度為25.5 ℃,相對濕度為85%~90%,光照18 h;蠶種點青后,及時包種,全黑暗保護,促使蟻蠶孵化齊一。
1.2.2 飼育條件 1~2齡全防干育(上蓋下墊),溫度為28.0~29.0 ℃,相對濕度為85%~90%;3齡半防干育(上蓋下不墊),溫度為26.0~27.0 ℃,相對濕度為80%~85%;4齡半防干育,溫度為24.0~25.5 ℃,相對濕度為75%~80%;5齡開放育(不蓋不墊),溫度為24.0~25.0 ℃,相對濕度為65%~75%。
飼育過程中,稚蠶期在給桑前要及時勻座擴座,避免食桑不勻導致家蠶發(fā)育不齊,特別是金松·M5有很強的趨光性,各齡眠中應適當暗光處理,做到適時餉食。做好提青分批工作,及時淘汰弱小蠶和遲眠蠶,提高發(fā)育整齊度。壯蠶期要通風飼養(yǎng),做到良桑飽食。
1.2.3 葉質要求 收蟻及各齡餉食應選用適熟偏嫩的桑葉,避免老嫩不一導致家蠶發(fā)育不齊。壯蠶期飼喂充分成熟的桑葉,避免喂過嫩葉、蟲口葉和污染葉,忌喂蒸熱葉、變質葉和過濕葉,做到良桑飽食。
1.2.4 蠶病防治要求 整個飼養(yǎng)過程中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養(yǎng)蠶前、養(yǎng)蠶中、養(yǎng)蠶后均要做到嚴格消毒,消滅傳染源,保證蠶種繁育安全。
1.2.5 上蔟采繭要求 金松·M5比紅10·紅12的5齡期短1 d,且上蔟較涌,注意做好上蔟前的準備工作;紅10·紅12蠶尿多,應稀上,避免蔟中濕度過大而增加不結繭蠶數(shù);金松·M5、紅10·紅12均進行早采繭,時間為上蔟后3足天,以免造成縮尾蛹,影響鑒蛹工作;蔟中避免強光直射。
1.3 蠶種繁育期注意事項
一是金松·M5發(fā)育較快,紅10·紅12發(fā)育偏慢,宜掌握紅10·紅12品種提前2~3 d收蟻,并做好發(fā)蛾調節(jié)工作。二是壯蠶蠶體粗壯,食桑旺盛,應注意良桑飽食。三是上蔟不宜過密,蔟室光線力求均勻,并做好通風換氣的工作,以減少同宮繭、不結繭蠶的數(shù)量。四是雄蛾活潑,趨光性強,雌蛾羽化后爬到蠶扁邊沿的較多,而且容易跌落,要根據(jù)家蠶品種的蠶蛾習性,作好感光、捉蛾等項工作,以保護好雌、雄蛾。
2.1 一代雜交種性狀
云蠶9號的正交蠶卵以灰綠色為主,有少量蠶卵呈灰色,卵殼淡黃色,反交卵色紫褐色,卵殼白色。孵化齊一,蟻蠶黑褐色,正交稚蠶趨光性強,起蠶活潑,反交有逸散性,眠起齊一。壯蠶體大而強壯,體色青白,普斑,各齡食?;顫?,不踏葉,飼養(yǎng)容易(圖1)。5齡餉食1~3 d食桑緩慢,4 d開始食桑較快,5齡經過較長(約8 d)。老熟齊涌,營繭快,喜結上層繭,繭長橢圓形,繭色潔白,縮皺中等,繭型大而勻整(圖2),每公斤繭約500粒左右,盒種產繭量45 kg左右。繭層率24%左右,繭絲長1 350 m,解舒率79.37%,纖度中等,潔凈優(yōu),適合繅高品位生絲。該品種5齡期對高溫干燥、多濕的抵抗力強,但蔟中多濕易增加不結繭蠶數(shù)。
圖1 云蠶9號的幼蟲
圖2 云蠶9號的蠶繭
2.2 飼養(yǎng)技術要點及注意事項
2.2.1 飼養(yǎng)技術要點 一是為使蠶卵孵化齊一,在收蟻前必須保持黑暗,注意補濕,相對濕度90%左右。收蟻當日不宜過早感光,避免蟻蠶逸散消耗體力。二是云蠶9號為春秋兼用品種,抗性較強,對溫濕度適應范圍廣,但以稚蠶期偏高,壯蠶期偏低為最適發(fā)育環(huán)境。即:稚蠶期溫度27.0~28.0 ℃,相對濕度80%~90%;壯蠶期溫度23.0~25.0 ℃,相對濕度70%~80%。稚蠶期特別是起蠶趨光性強,要注意做好勻座、調匾的工作,防止食桑不均而影響發(fā)育齊一與蠶體勻整度。三是雖然云蠶9號對病毒病的抗性較強,但仍然需要做好消毒防病工作。四是云蠶9號食?;顫?,各齡盛食期要注意良桑飽食。壯蠶期要注意稀放飽食,用桑宜新鮮適熟,以增加食下量,提高全繭量,避免飼喂過濕和發(fā)粘變質的桑葉。五是云蠶9號上蔟涌而集中,營繭快,要及時做好蔟室、蔟具的準備工作,上蔟宜適熟偏老,防過密,減少雙宮繭。六是蔟中應注意通風排濕,減少蔟中死蠶和不結繭蠶的發(fā)生,確保品種優(yōu)良性狀的發(fā)揮。
2.2.2 建議推廣區(qū)域 通過在不同氣候和不同區(qū)域的試驗,氣候冷涼和溫和的地區(qū)比較適宜云蠶9號的生長發(fā)育,建議在云南、四川、山東及江蘇等省的蠶區(qū)春、秋期推廣使用。
[1] 楊繼芬,雷樹明,李剛,等.蠶品種云蠶7、云蠶8的種性維持[J].中國蠶業(yè),2009,30(2):110-112.
[2] 吳克軍,田梅慧,陳松,等.家蠶品種“云蠶7”的復壯研究[J].西南農業(yè)學報,2013,26(1):377-381.
[3] 楊繼芬,雷樹明,廖鵬飛,等.家蠶春用品種菁松、皓月在云南省的異地復壯研究[J].西南農業(yè)學報,2014,27(2):886-891.
[4] 朱水芬,楊文,張金祥,等.強健性多絲量品種“云蠶9號”的選育[J].蠶業(yè)科學,2016,42(1):92-99.
·稿件規(guī)范化與標準化·
參考文獻著錄方法與格式
GB/T 7714—2015 《信息與文獻 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以下簡稱新標準) 已于2015-05-15發(fā)布, 并于2015-12-01實施。新標準是一個基礎性、通用性的國家標準, 專門供著者和編輯使用的文獻著錄規(guī)則。新標準共給出了16個文獻類型和標識代碼:普通圖書M,會議錄C,匯編G,報紙N,期刊J,學位論文D,報告R,標準S,專利P,數(shù)據(jù)庫DB,計算機程序CP,電子公告EB,檔案A,輿圖CM,數(shù)據(jù)集DS,其他Z。其中A、CM、DS、Z是新增加的。新標準給出的電子資源載體和標識代碼:磁帶MT,磁盤DK,光盤CD,聯(lián)機網絡OL。
《中國蠶業(yè)》的參考文獻著錄采用“順序編碼制”,即在引文處,對引用的文獻按其在論文中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shù)字連續(xù)排序,將序號置于方括號內,視具體情況把序號作為上角標,或者作為詞句的組成部分標出。在文后的參考文獻的目錄中,各條文獻按在論文中標示的文獻序號順序排列并規(guī)范著錄,著錄項目應完整,內容應準確。本刊從2016年起參考文獻著錄一律執(zhí)行新標準,現(xiàn)將幾類常見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示例如下。
[專著] [1] 呂鴻聲.西城絲綢之路[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5:203-229.
[2] 農業(yè)部種植業(yè)管理司.新中國60年蠶桑生產情況資料匯編[G].北京:中國農業(yè)科技出版社,2014:305-312.
[專著中析出文獻] [3] 朱燕,計東風,林天寶.不同果桑品種綜合性狀調查[C]∥中國蠶學會,浙江省蠶桑學會,國家蠶桑產業(yè)技術體系.全國桑樹育種與桑產業(y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出版者不祥],2013:51-57.
[期刊] [4] 李建琴,顧國達.“一帶一路”對中國蠶絲業(yè)發(fā)展的戰(zhàn)略意義[J].中國蠶業(yè),2015,36(4):1-7.
[5] 柴建萍,白興榮,謝道燕.蛹蟲草主要有效成分及其藥理功效[J].云南農業(yè)科技,2003(4):22-23.
[6] XIA Q Y,ZHOU Z Y,LU C, et al.A draft sequence for the genome of the domesticated silkworm(Bombyxmori)[J].Science,2004,306:1 937-1 940.
[學位論文] [7] 祁廣軍.“東桑西移”背景下廣西蠶絲業(yè)發(fā)展實證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2013.
[標準]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桑蠶原種檢驗規(guī)程:GB/T 19178—2003[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1-6.
[專利] [9] 程嘉翎, 施毅敏,張國政,等.一種桑樹伐條翹頭剪刀:ZL 2010 2 0184343.5[P].2011-02-16.
[電子文獻]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部.蠶種管理辦法[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06-06-28)[2006-07-03].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6-07/03/content_324018.htm.
[報紙] [11]陳兵.江蘇率先實現(xiàn)家蠶人工飼料養(yǎng)殖[N].農民日報,2014-05-13(3).
2017-06-05;接受日期:2017-07-06
科技攻關及高新技術發(fā)展計劃項目(編號 2006NG15);云南省現(xiàn)代農業(yè)蠶桑產業(yè)技術體系建設項目(編號 2013KJTX006);云南省科技廳重點新產品開發(fā)計劃項目(編號 2013BB007);現(xiàn)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建設專項(編號 CARS-22)。
信息:朱水芬(1975—),女,云南建水,本科,高級實驗師。 Tel:13529660870,E-mail:shuifenzhu@163.com
信息:陳松(1970—),男,云南鎮(zhèn)沅,碩士,研究員。 Tel:13988027958,E-mail:13988027958@139.com
S881.2
B
1007-0982(2017)03-00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