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莎
【摘要】享有“新雜劇,舊傳奇,天下奪魁”美稱的《西廂記》是我國元代著名劇作家王實甫創(chuàng)作的愛情佳作。該書語言,具有元代典型的時代特征和元雜劇本色當行的語體特征,包含著很多獨特的語言現象,是研究元代語言詞匯的絕佳材料?,F本文就以《西廂記》中的并列式合成詞為研究對象,分別從詞素間的語義關系、詞素的性質以及形成的詞的性質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和分析。
【關鍵詞】《西廂記》;并列式合成詞;語義關系;詞性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標識碼】A
元代著名雜劇家王實甫創(chuàng)作的愛情劇作《西廂記》中包含了許多獨特的語言現象,不僅具有元代典型的時代特征,而且還具有元雜劇本色當行的語體特征,這對元代語言詞匯的研究提供了絕佳材料。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書共五本二十折,共有詞匯5547個;其中,四川師范大學2009級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柴昳,曾做過對《西廂記》聯(lián)合式(并列式)雙音詞的研究,她得出的聯(lián)合式復音詞共有253個,她除了采用常用的三種分類標準(1.以詞素間的語義關系;2.詞素的性質;3.形成的詞的性質)外,另外采用了一種不太常見的分類方式—從字序上看形成的聯(lián)合式雙音詞,比如:1.AB和BA換用,<路途、途路>“因路途有阻,不能去。”(第一本·楔子);“子母孤孀途路窮。”(第一本·楔子)等;2.與現代漢語AB相比,《西廂記》中只有BA式,<漏泄>“本待要安排心事傳幽客,我只怕漏泄春光與乃堂?!保ǖ谝槐尽さ诙郏┑鹊?,在這種分類標準下得出的并列式雙音詞也占了一定的數量。(注:作者未說具體數)
現本文也以《西廂記》中的并列式合成詞(也叫聯(lián)合式合成詞)為研究對象,主要從并列式合成詞詞素間的語義關系、詞素的性質以及所形成的詞的性質三個方面對其進行闡述和分析;最終共得出并列式合成詞295個。
一、從詞素之間的語義關系上看并列式合成詞
首先,并列式(聯(lián)合式)合成詞是指兩個有意義的詞素是以平行關系組成的詞,且該詞必須是復音詞(復音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節(jié)構成的詞)。其次,根據構成并列式合成詞的兩個詞素在詞語中所占的意義與分量來看,又可以分為:AB語義相同;AB語義相類;AB語義相反;AB語義=A或B的語義,即所謂的偏義復詞。據此,對于從語素間語義關系標準上找到的并列式合成詞的使用量十分龐大,現分別闡述如下:
(一)AB語義相同
語義相同的并列式合成詞,就是指構成合成詞的兩個詞素間的語義關系是并列或相同的。從詞性上看,主要以名詞、動詞、形容詞居多,現就其具有代表性的AB語義相同詞語做分析。
1.淘瀉。淘,清除、洗滌;瀉,清除、宣泄,二者都有清除之意。例如宋代戴復古《大江西上曲·寄李實父提刑》的“一片憂國丹心,彈絲吹笛,未必能淘瀉”。2.屯合。屯,聚集、駐扎、防守;合,會合,都有聚合之意?!稄V雅·釋詁三》的“屯,聚也”,《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的“半萬賊屯合寺門,手橫著霜刃,高叫道要鶯鶯做壓寨夫人”。3.堤防。堤,指河堤,堤壩;防,也指河堤、堤壩。4.齠齔,二者都指兒童換牙。5.髑髏,二者都有死人的骨頭之意。6.溫良。溫,和氣,柔和,《管子·形式解》的“溫良寬厚,則民愛之”;良,和悅、善良,《論語·學而》的“夫子溫良恭儉人得之”。
(二)AB語義相類
語義相類的并列式合成詞,一方面是指部分詞素帶有同類性質的復音詞;另一方面又指由部分意義相類的單音詞聯(lián)合構成的雙音詞。同樣就其具有代表性的AB語義相類詞語做出分析:
1.衣裳。都是穿在人身上的東西,只不過“衣”一般指上衣,而“裳”一般指下衣。2.脂粉。都是指女子化妝時用的化妝品。只是“脂”是固體的,而“粉”是粉末狀的而已。3.功德。大都是指做佛事,只是做善事,如念經、誦經、布施等等活動為“功”,而得福報則為“德”。4.哺啜。均指飲食,“哺”重在吃,而“啜”重在喝。例如《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的“小生非圖哺啜而來,此事果若不諧,小生即當告退”,《孟子·離婁上》的“子之從于子敖來,徒哺啜也”。5.關山。二者都指代路途,只是“關”特指關口,而“山”特指山巒。例如《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的“可憐見千里關山,猶自跋涉”,《木蘭辭》的“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6.聰俊。指生得好,包括智力上、臉蛋上,只是“聰”側重于智力方面,而“俊”側重于容貌長得俊俏上。7.禾黍。均指莊稼作物,只不過“禾”側重于指谷物類作物,“黍”側重于指黏小米。8.飲食、都和人的日常生活有關,只是“飲”側重于液體類的食品,而“食”多指固體類的食物,需要人費一定唇舌去咬碎的。9.詩詞。都是供人學習的文學類作品,只不過“詩”大都是用來朗誦的,而“詞”大都用唱的。10.拋趓。拋,拋開躲避,拋閃,分離;趓,同躲,也有躲避,閃躲之意。
(三)AB語義相反
AB語義相反的并列式合成詞一般是指:兩個詞素之間的意義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的一類詞。從詞性上看,《西廂記》中的這類合成詞,以名詞居多,動詞、形容詞相對較少些,現將具有代表性的詞語闡釋,如:
1.消息。消,減少,消失;息,增加。(《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2.行藏。出自《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的“大師一一問行藏,小生仔細訴衷腸”,《論語·述而》的“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即“行”是出仕,外出做官;而“藏”則是家居,不外出,宅居家中。4.乾坤。二者之意分別是天與地。5.攔縱。攔,阻攔;縱,發(fā)放。6.寒暄。寒,冷;暄,暖。7.無瑕。無,沒有;瑕,玉面上的斑點。
(四)AB語義=A或B的語義,即所謂的偏義復詞
在偏義復詞的兩個語素中,其中某一個語素基本上都不表義,或是兩個語素中只偏重于用其中的一個語素來表示整個詞語的完整的意思。本書中對于此類詞語的運用范圍并非十分廣泛。
1.大小?!段鲙洝返谒谋镜谌邸氨槿碎g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這里偏義于“小”;而在第五本第四折“若有此事,天不蓋,地不載,害老大小疔瘡!”中,則取義“大”。2.雙蛾。重在“蛾”,意即眉。3.為令。令,使……做;為,做?!墩f文》中解釋“令,發(fā)號也”。endprint
由“大小”一詞可以看出:有些詞語用于不同的語境時,意思可能就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了,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提醒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要注意結合語境關系去分析詞語,以提升自己的語言學習能力。
二、從以詞素的性質來看并列式合成詞
對于詞素性質下的并列式合成詞,又可以從以下幾個標準進行判別:
(一)名+名
“名+名”是指兩個詞素的性質均是名詞詞性而形成的一組詞,比如:
鑊鐸:鑊,古代的一種大鍋,《呂氏春秋》“嘗一捋肉,而知一鑊之味。”鐸,大鈴,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或有戰(zhàn)事時使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
藜藿:藜,一種長刺的野生植物;藿,一種草,即藿香,莖葉可入藥,左思《吳都賦》“草則藿蒳豆蔻?!保ā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王力)
虛實:虛,是指大土山;實,是指財物,物資。(《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
顏范:顏,額,俗稱腦門子,引申為面容;范,鑄造器物的模子,《荀子·強國》“刑范正,金錫美?!保ā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王力)
風魔:風是自然界現象;魔是一種怪物。
對于這類詞語,有些詞匯在以詞素間的語義關系中就曾出現過。這要求我們對待任何事物都要用變化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
(二)動+動
“動+動”是指兩個詞素的性質均是由動詞詞性而形成的一組詞(注:同樣在其他標準中也有已經出現過的詞語),對相關具有代表性的詞語進行分析。如:
消息:消,減少,消失;息,是指生長,繁殖之意。
勾引:勾,捕捉;引,用力拉開弓。
雜糝:雜,摻雜,使混合;糝,用粉末狀的物品進行填塞,使混合。
(三)形+形
“形+形”是指兩個詞素的性質均是由形容詞詞性而形成的一組詞。如:
慈悲:慈,慈愛;悲,悲憫。冗雜:冗,繁多的;雜,多而亂的。
三、以形成的詞的性質來看并列式式合成詞
以形成的詞的性質構成的并列式合成詞是指一個詞語最終以某種詞性呈現出來,大致可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三類。
(一)名詞詞性的并列式合成詞
該類并列式合成詞是指兩個詞素合在一起,最終呈現出名詞的性質特征。如:
錦繡:織彩成文為“錦”,刺彩成文為“繡”,常用于指才學。行止:行,名詞,行為,名譽品德;止,行為舉止。所以,整個形成名詞詞性,意為品德名譽。顏范:容貌。藜藿:野菜。
(二)動詞詞性的并列式合成詞
該類并列式合成詞是指兩個詞素合在一起,最終呈現出動詞的性質特征。比如:
摩弄:摩,用手撫摸;弄,用手玩弄。斯耨:斯,劈;耨,基本義是指一種除草的工具,引申為除草,二者放在一起意為被人糾纏戲弄。蹬脫:蹬,強行掙開;脫,強行脫離開。
(三)形容詞詞性的并列式合成詞
該類并列式合成詞是指兩個詞素合在一起,最終呈現出形容詞的性質特征。比如:
咫尺:咫,古代的長度單位,一咫等于八寸;尺,古代的長度單位,一尺等于十寸,二者組合在一起就形容距離很近。玲瓏:二者均可指金玉、金石,形容人生得標志美麗。
四、結論
通過對《西廂記》中并列式合成詞的詞匯研究發(fā)現:《西廂記》共五本子二十折中,并列式合成詞就占有295詞,該類詞語在漢語復音詞中占據著相當大的比例;而且,隨著漢語詞匯不斷發(fā)展,它們的構詞、語義都得到了極大的豐富,這對于研究元代典型和本色當行的語言與口語化的詞匯起到了很好的幫助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詞匯用于不同的語境,采用不同的分類標準時,意思可能就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了,例如‘虛實可以是AB語義相反,也可以是名+名(虛,大土堆;實,財物);‘鑊鐸可以是名+名(鑊,大鍋;鐸,大鈴),也可以是動詞性質的并列式合成詞,即“喧鬧、吵鬧”之意。因此,這很大程度上就提醒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要尤其注意結合語境關系以及不同標準去分析詞語,運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以提高自己的語言學習能力。
五、附表
《西廂記》并列式合成詞
參考文獻
[1](元)王實甫.西廂記[M].張燕瑾,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2]王力,岑麒祥,等.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陳寶勤.漢語構詞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2.
[4]張志毅,張慶云.詞匯語義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5](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徐鉉,校訂.北京:中華書局,2004.
[6]程湘清.漢語史專書復音詞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