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道靜
在不同規(guī)格的鏡子里,我們可以看見不同的自己。
現(xiàn)在很多人,總會在包里放著一面小鏡子,在出門前會照一下,與人會面前也會事先照一下,以整理儀容。我認為包里放個鏡子并無任何不妥。不論衣著、飾品名貴與否,只要對著鏡子打理一下自己,保持著整潔、得體,就可以表達對別人的尊重。
在小鏡子里,我們只看得見自己;在大鏡子里,我們看見大千世界,看到的是小我。在人來人往的機場里,你可以在落地窗這面大鏡子里看到自己,也可以看到一個機場的盛大的場景。這時候,鏡中的你不再是主角了,還有來去匆匆的人們,而他們似乎沒有誰選擇為你駐足;這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不過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你可以看到自己的普通與渺小,在這發(fā)現(xiàn)之后,人往往懂得了謙卑。
而能提升一個人修養(yǎng)的,又何止是機場落地窗這面鏡子。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辩R子并不局限于一樣物,也可以是一個人,一段史。在不同的質地的鏡子前,我們都可以對鏡照己,用以提升自己。
以人為鏡。今年,因為《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這兩檔節(jié)目,董卿又火了。她底蘊之深厚,令人羨慕不已。孰不知她這份深厚的底蘊源自她的日積月累。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她讀了很多書,《古文觀止》《二十四史》《呼嘯山莊》《茶花女》等,她讓看到的東西慢慢沉淀,而她所沉淀的東西也讓她綻放光彩。董卿這面鏡子,讓我們看到了讀書的作用——提高一個人的自我修養(yǎng)。這面鏡子,我們每一個青少年都應該照一照。
巴金在一九六二年的一個上海文代會上說過這樣的話:“在我們的社會里有這樣一種人,你平時看不見他們,也不知道他們在干什么,但你一開口,一拿筆,他們就出現(xiàn)了……他們到處抓別人辮子,給別人戴帽子,然后到處亂打棍子,把有些作者整得提心吊膽,是掉了雄心壯志?!彼脑捑腿缤幻骁R子,照出了當時文化界的狀況——缺乏言論自由,文痞們在扼殺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此鏡一出,就照出了“大批判棍子”姚文元等人,也照出了后來文革的本質。時至今日,我們仍可以拿出這面鏡子照一照,看看我們的文壇是否也有鏡中的模樣,亦或是看看鏡中模樣來規(guī)正我們今后的發(fā)展。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照著鏡子,那面鏡子可以是一件物,一個人,一段史,……我們可以在不同的鏡子中不斷地汲取有利于提高自我的東西,成就自我。
此般鏡子,何樂而不照呢?
學校:廣西大化縣高級中學
導師:潘世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