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崧舟老師是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實踐者。他倡導的“詩意語文”,在小語界形成了一派“精致、和諧、大氣、開放”的教學風格。他在促進學生生命和諧發(fā)展的同時,努力實現(xiàn)自我生命的和諧發(fā)展,用詩意語文譜寫了他獨特的詩意人生。
【關鍵詞】詩意語文;王崧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詩意追求的起源
“我有一個語文夢,讓語文教育成為生命事業(yè)的存在?!泵鎸嚱逃碌恼Z文課,王崧舟發(fā)出了這樣的呼喚。詩意語文有著關注心靈成長的教學藝術,把它比作“美麗的太陽”,旨在將其詩意的溫暖照耀在語文的大地上。
(一)傳統(tǒng)詩教理論的影響
王崧舟積極倡導語文教育原始性的回歸。先秦時期,首次出現(xiàn)了“以詩為教”的教學思想,孔子最早提出“詩教”這一概念。詩教早期是指以《詩經(jīng)》為藍圖,培養(yǎng)人“溫柔敦厚”的高尚情操,頗具素質(zhì)教育之意,蘊含道德教育之味。后經(jīng)儒學弟子傳承續(xù)寫,為“詩教”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打下了牢固的根基。魏晉以后,詩教逐漸衍生出美學的教育思想?!霸娊獭痹趥鹘y(tǒng)教育的進行曲中演繹著德育與美育的雙重音效。
(二)“詩意棲居”思想的影響
“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于這塊大地之上?!焙5赂駹栒J為“詩意棲居”就是在探討人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能夠勇敢地面對現(xiàn)實,寄希望于自己,并且在不完美的現(xiàn)實中活出境界。海德格爾認為,真正的詩意棲居應該是精神和實踐的共同發(fā)展。
王崧舟曾感嘆,在語文教育中,如果只是一味地辛苦、勞累,那么生命的旅程將不再精彩。在他看來,極度勞績和勞績貧瘠都不是詩意人生的最佳狀態(tài),他呼喊道:“為何不能詩意地棲居在語文的大地上呢?”“詩意棲居”給他帶來了一系列有關詩意的追問與思考。
(三)“人文主義”教育思潮的影響
隨著“人文主義”教育思潮的到來,不斷出現(xiàn)了許多教育大家,葉圣陶、呂叔湘首要闡述了語文其“工具性”的幾大要點。在日益凸顯語文工具性的同時,使得人文性慢慢地淡出了語文教育的視野。匱乏的人文精神,使語文教育置身于改革邊緣。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科學主義還是人文主義”這場辯駁中,語文名師于漪以《弘揚人文改革弊端—關于語文教育性質(zhì)觀的反思》一文,指出:“語言不但有自然代碼的性質(zhì),而且有文化代碼的性質(zhì),不但有鮮明的工具屬性,而且有鮮明的人文屬性,語文教育,要走出困境,提高質(zhì)量,弘揚人文?!?/p>
王崧舟在人文主義教育思潮的影響下,指出:“當語文的本位價值被工具價值壓倒的時候,學生可能在機械的操練中掌握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但是失掉了學習語文的全部興趣、全部激情和全部靈性,得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失去的卻是冰山的根基。”王崧舟認為教育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生命存在的過程,于是,“詩意語文”成了開啟他詩意人生的一把鑰匙。
二、詩意課堂的創(chuàng)建
王崧舟“詩意語文”在課堂教學中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魅力,彰顯了其個性鮮明的教學藝術。
(一)詩意閱讀
1.舉象入境
王崧舟認為詩意語文的課堂一定是舉象的課堂,舉象作為詩意語文中最根本的教學手段,是課堂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首先,我們來看看“象”的含義,即語言文字中形、印、意三種象的統(tǒng)一。入境,則是在舉“象”的基礎上,潛藏于文字的海洋中品味情境,最終深入到作者的內(nèi)心。
2.移情體驗
通俗意義上的移情體驗,就是置身于自我世界之外,與文章人物的命運緊密相連,將文本與人之間的契合點聯(lián)系在一起。作為柔性的言語素養(yǎng),一定要擺脫堅硬的外殼,首當其沖的就是言語動機問題。用文本自身的魅力來挖掘言語動機,一旦動機產(chǎn)生,便會醞釀情感,在抒發(fā)“情”時,便會觸發(fā)感知。行云流水般的詩意移情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以動喚情、情動至感?!?/p>
在《去年的樹》一課中,借助“天天”作為關鍵詞,展開聯(lián)想,通過引讀讓學生在預設的情境中感受鳥兒和大樹之間朝夕相處、形影不離的深厚友誼。
師:當太陽升起的時候,引讀—“鳥兒站在樹枝上,給樹唱歌。樹呢,聽著鳥兒唱。”
當月亮掛上樹梢的時候,引讀—“鳥兒站在樹枝上,給樹唱歌。樹呢,聽著鳥兒唱。”
當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的時候,引讀—“鳥兒站在樹枝上,給樹唱歌。樹呢,聽著鳥兒唱。”
當樹葉在秋風中飄落的時候,引讀—“鳥兒站在樹枝上,給樹唱歌。樹呢,聽著鳥兒唱?!?/p>
3.獨特感悟
人唯有形成清晰的思維模式,并且能夠流利地進行表達,才能享受自由的境界。感悟來源于對“象”的感知、對“情”的積累,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去,才能在不經(jīng)意間獲得靈感。失去了體驗的感悟是不真實的,面對同一文本,不同的學生會迸發(fā)出不同的感悟。王崧舟認為,學生閱讀時,應注重“靜讀、精讀”,而不是拖沓無度地讀。與此同時,教師要隨著閱讀的不同梯度帶動好整節(jié)課的節(jié)奏。
如執(zhí)教《長相思》一課,同學們通過反復地朗讀,逐漸構思出腦海中的畫面:“我看到了翻山越嶺的畫面?!薄拔铱吹搅溯氜D(zhuǎn)反側(cè)的畫面?!薄拔铱吹搅颂魍亦l(xiāng)的畫面?!薄拔铱吹搅孙L雪交加的畫面?!薄拔铱吹搅说豆鈩τ暗漠嬅??!?/p>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學生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不斷建構出想象的畫面,用語言表達出畫面中所蘊含的情感,使自己沉醉在這詩意的情韻中,體會作者當時柔柔的親情、濃濃的鄉(xiāng)情、深深的詩情!
(二)詩意作文
1.仿句訓練
仿句是習作前的雛形體現(xiàn)。學生在掌握一定的仿寫能力后,在進行習作時才能信手拈來、洋洋自得。王崧舟在語文教學中,不僅注重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側(cè)重于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對文中重點句子進行仿寫、改寫。
在《去年的樹》一課中,用“特別……特別……就像……”的句式,仿寫鳥兒的外貌和樹的形象。生:“樹長得特別高大、特別粗壯,就像一把綠色的巨傘”?!傍B兒長得特別嬌小、特別可愛,就像一個充滿活力的小精靈?!痹谶@個訓練中,學生通過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掌握了描繪鳥兒和樹外貌的詞語,深刻地體會到了詞與句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并為以后的習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2.寫話訓練
寫話是習作的根基,學生在熟練仿句的基礎之上再進行寫話訓練,才能在習作中取得進步。王崧舟注重在自己的教學中貫穿寫話訓練,由此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輸入”與“輸出”同時進行。他在寫話訓練中鋪設情境,讓學生徜徉其中觸摸“象”,抒發(fā)“情”。
執(zhí)教《二泉映月》時,教師通過自己的語言來給學生鋪設一定的情境:
師:同學們,阿炳生活的時代離我們已經(jīng)有五六十年了。他的生活對我們來說是陌生的、遙遠的。但是,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進阿炳生活的那個時代。你看,也許是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阿炳是怎樣艱難地行走在賣藝的路上;也許那是一個酷熱難耐的中午,拉著二胡的阿炳,突然暈倒在地上,事情將會怎樣發(fā)展;也許在賣藝的路上,阿炳不小心撞上了一攤水果,你又將看到什么;也許一個粗魯?shù)拇鬂h硬拉著阿炳去給漢奸唱堂會,但是,阿炳他……來,把你看到的畫面寫下來。
上述教師對學生進行言語提示的過程,其實就是創(chuàng)造情境的過程。學生基于以往的認知,這些情境可能出現(xiàn)在他們的生活中,可能出現(xiàn)在某些影片中,也可能撞擊到了他們心靈的某一處。這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課堂本身的束縛,打開了禁錮學生想象的枷鎖,學生在教師打開的想象大門外找到了通往生活的道路,在豐富自我認知的同時,展開了想象的翅膀。
3.習作訓練
王崧舟始終把“詩意語文”中“情”的要素作為基本立足點,以此來區(qū)別于其他教學派別?!霸娨庹Z文”的核心思想非情莫屬。
《親情測試》這堂課仿佛一首詩,細膩而抒情;如同一部曲,大氣且恢宏。整堂課由四步組成。一是回憶—開啟深思之門。上課伊始,老師讓學生拿出一張紙,在紙上列出五個你最愛的人的名字。二是輕畫—體會生命之重。在五個最愛的人當中,請你畫掉一個人的名字。三是書寫—撞擊心靈之聲。把上課開始到現(xiàn)在為止的這一過程,包括你的感受、其他同學的表現(xiàn)、你腦海中的畫 面……把所有的一切用你的文字寫下來。四是悟—感悟成長之殤。教師讓學生為自己的作文加上一個題目并提煉主題。
寫作是學生對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一個回顧,王崧舟老師的這節(jié)課無疑為學生們搭建了一座直通心靈的橋梁,讓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審視自我,在真切的感受中抒發(fā)情誼,在詩意的靈感中走進生命。
三、詩意生命的激蕩
王崧舟在“詩意語文”這場教育改革中,譜寫著“言語生命”的奧秘,描繪著“詩意人生”的精髓,使語文與生命的精神共同成長,使詩意根植于深處的生命需要。
(一)敢為人先的膽識
王崧舟曾自稱讀書時的自己是“君子訥于言敏于行”,是一個很木訥的人。1985年是他踏入教師行業(yè)的第一年。同年4月,王崧舟披荊斬棘,多次被評為教壇新秀。在評選紹興市教壇新秀時,當時還是非語文老師的他,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采用“中心突破法”執(zhí)教《我的伯父魯迅》一課,其出色的表現(xiàn),讓在場的專家、同行們無不刮目相看。從此,王崧舟開啟了他初露鋒芒的五年。
(二)吐納珠玉的才情
花開花謝,潮起潮落。在詩意語文的這條路上,王崧舟經(jīng)歷了臥薪嘗膽的幾個階段?!肮陋毘翝摗逼冢┯[眾多書籍。包括文學、哲學、美學、“老三論新三論”、人物傳記、經(jīng)典小說等十幾類書籍。讀書之余,他還觀摩了各種各樣的課,幾年累計下來至少1000節(jié),觀摩后做了相應的記錄與反思。與此同時,他涉獵廣泛,對微格教學也有著深入的研究。五年的沉潛,使其涌動出巨大的生命能量。
“一鳴驚人”期,他以個人名義首次創(chuàng)辦了“王崧舟語文藝術教育展示周”的活動,并成為全省最年輕的小學語文特級教師。這一階段,是機遇與才氣鑄就了王崧舟的一鳴驚人。他不斷地開創(chuàng)、全面地創(chuàng)新,最終獲得了驕人的成績。幾年下來,他設計出了極具個人特色的精品課?!度f里長城》的大氣磅礴、《威尼斯小艇》的詩情畫意、《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的悲愴抽泣、《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動情演繹……一系列的優(yōu)質(zhì)課,把才華橫溢的王崧舟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三)出世覺醒的心境
王崧舟歷經(jīng)數(shù)十載的教育之路,最終進入了“開創(chuàng)流派”階段。他的腳印遍布全國三分之二的省區(qū),數(shù)以百計的城市。公開執(zhí)教超過五百節(jié),座談會高達一百二十多場,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精致、和諧、大氣、開放”的杭派語文教學風格,并在全國小語界點亮了“詩意語文”這盞明燈。
在經(jīng)久不息的生命年輪中,他為語文代言。他在詩意的人生中上下求索,語文給予他無限的激情,他用詩意般的生命作為回饋。他相信,詩意人生對詩意語文展現(xiàn)更多的是某種彼岸的意義。而彼岸那邊,是生命精神的“圓明”之境!
參考文獻
[1]王崧舟.讓語文成為生命詩意的存在[J].江蘇教育研究,2011(3).
[2]王崧舟.《長相思》的精神三變[J].小學語文教師,2006(6).
[3]王崧舟.喚醒沉睡的言語生命欲求—《親情測試》教學實錄[J]小學語文教學(人物),2011(1).
[4]高樂素.王崧舟語文閱讀教學藝術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3.
[5]劉花弟.現(xiàn)代廣告設計中的圖形語言[J].包裝工程,2016(4).
[6]王方全.返璞歸真真語文—王崧舟《兩小兒辯日》教學品鑒[J].教育科學論壇,2015(13).
[7]謝蕊竹.王崧舟“詩意語文”教學藝術探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6).
[8]孫琪.王崧舟“詩意語文”理論體系的生命精神[J].教學與管理,2015(6).
[9]李晶.層層剝筍—聽王崧舟《一夜的工作》有感[J].文學教育(中),2014(2).
[10]邵付國.王崧舟《長相思》朗讀評價賞析[J].教育科學論壇,2014(1).
[11]高修軍.發(fā)掘動詞智慧,激活言意課堂—兼談王崧舟《荷花》教學片段[J].教學與管理,2013(23).
[12]張利偉.論“詩意語文”的“詩意”體現(xiàn)—特級教師王崧舟的教學案例剖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2(2).
作者簡介:李丹,女,1992年生,遼寧燈塔人,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小學教育專業(yè)。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