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清,王君芬
(舟山醫(yī)院 血液腫瘤科,浙江 舟山 316000)
臨床觀察
臨終關懷對晚期化療患者不良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王波清,王君芬
(舟山醫(yī)院 血液腫瘤科,浙江 舟山 316000)
目的 探討臨終關懷應用于晚期化療患者中對其不良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64例住院化療的老年晚期腫瘤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分別接受常規(guī)護理和臨終關懷;評價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抑郁和焦慮及自尊心理狀態(tài),問卷調查患者干預后的生活質量、治療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自尊心理得分均較干預前改善,且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得分低于對照組,自尊心理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干預后,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性、生活質量改善、護理滿意度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臨終關懷有利于改善老年晚期腫瘤化療患者的不良情緒,增強其自尊心,改善其生活質量。
臨終關懷;老年;晚期腫瘤;生活質量;不良情緒
晚期癌癥患者因存在疼痛、害怕死亡等情況,從而致其情緒大變,甚至部分患者出現(xiàn)自殺念頭[1]。臨終關懷概念形成于20世紀,以晚期病人的生理、心理特點為主要研究對象,旨在保障臨終病人的生存質量,不再將延長病人的存活時間作為首要的醫(yī)療目標[2];強調人有選擇“優(yōu)死”的權力,強調對臨終者身體、心理和精神的全方位關懷和照護,并對臨終者家屬幵展心理撫慰和居喪照護。本文對老年晚期腫瘤患者實施臨終關懷,旨在更好地改善其生活質量。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住院治療的老年晚期腫瘤化療患者64例,其中32例接受常規(guī)護理干預(對照組),另32例于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臨終關懷干預(觀察組)。入組患者均無精神疾病和交流障礙,學歷均為小學及以上;排除文盲、智力異常、癡呆、卡氏功能狀態(tài)評分<70分、預計生存周期<3個月者。觀察組中男19例、女13例,65~79歲,平均68.6±3.8歲,文化程度:小學20例、初中8例、高中及中專3例、大專及以上1例,疾病類型:胃癌10例、肺癌10例、乳腺癌10例、其他2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2例,65~80歲,平均68.9±3.6歲,文化程度:小學21例、初中6例、高中及中專4例、大專及以上1例;疾病類型:胃癌10例、肺癌8例、乳腺癌12例、其他2例;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 患者入院后,積極給予鎮(zhèn)痛等對癥治療,醫(yī)生及護理人員及時對患者當前情況加以評價,并根據(jù)其實際病情及心理情況制定合理的護理計劃,同時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給其介紹疾病有關知識,及時解答其相關疑惑,消除其不良情緒。
1.3 臨終關懷 加強疼痛護理,給予情感、心理及精神上的疏導、安慰及支持;當條件成熟時可與患者探討死亡問題,以讓其明白死亡是生命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每個人的最終歸宿,降低其對死亡的恐懼感。積極與其家屬、朋友等聯(lián)系,讓其給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如經濟、心理及生活等。因患者家屬長時間照顧而易產生灰心和失望等情緒,因此護理人員可表示同情及安慰,以穩(wěn)定其情緒。將病房布置地更溫馨、舒適、安靜及整潔,讓外界環(huán)境、其他患者減少對其的影響,可只安排家屬陪伴。待患者出院時,可讓其加入微信群,留下聯(lián)系方式等,待出院后,醫(yī)護人員可定期通過電話來了解及掌握其病情狀況、飲食、服藥情況,督促患者按時服藥,通過微信群來發(fā)放相關健康教育視頻及疾病護理知識,通過此渠道來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以消除其不良情緒。如救治無望,征求患者家屬同意,停止一切創(chuàng)傷性救治,減少對患者的干擾,讓其安靜、舒適、安詳而有尊嚴地離開。
1.3 觀察指標 于干預后2個月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其焦慮狀況,滿分80分,得分>50分為存在焦慮[3];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其抑郁狀況,滿分80分,得分>53分則存在抑郁[4];自尊量表(SES)評價其自尊心理,得分<15分則說明存在自卑心理[5]。采用醫(yī)院自制問卷調查表對患者睡眠和軀體癥狀、社會情感、精神狀態(tài)、治療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加以評價,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治療依從性越高及滿意度越高[6]。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干預前后焦慮、抑郁及自尊心理情況變化 干預前,兩組患者焦慮和抑郁及自尊心理得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自尊心理得分均較干預前改善,且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得分低于對照組,自尊心理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治療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 干預后,觀察組軀體癥狀、睡眠質量、精神狀態(tài)、社會情感積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2);觀察組干預后治療依從性93.13±4.8分、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6.82±2.91分,對照組分別為85.12±3.81分、85.93±5.12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干預前后患者的焦慮、抑郁及自尊心理變化分)
注:①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后各項生活質量指標積分情況分)
20世紀60年代,英國的西塞麗.桑德斯創(chuàng)辦圣克里斯托弗臨終關懷院,標志著現(xiàn)代臨終關懷運動開始興起,之后在美國、法國、加拿大及香港和臺灣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相繼幵展。臨床護理重在關注患者生命體征及軀體不適等護理,使臨終關懷護理干預工作的開展受到限制[7]。臨終關懷的核心是減輕患者痛苦,尤其是癌癥晚期患者,往往要承受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因此控制疼痛及相關癥狀是臨終關懷醫(yī)學的焦點。
老年晚期腫瘤化療患者易產生焦慮和抑郁心理,致其生活質量深受影響[8]。本次研究對老年晚期腫瘤化療患者實施臨終關懷,通過心理疏導、鎮(zhèn)痛護理等干預,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自尊心理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依從性、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臨終關懷干預可有效改善老年晚期腫瘤化療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有助于提高患者自尊心和治療依從性,進而改善生活質量。
[1]吳鳳娟.臨終關懷對終末期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2):1137-1140.
[2]王小曼,董鳳齊,鄭瑞雙,等.腫瘤醫(yī)院護士對待死亡及臨終關懷態(tài)度的調查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25):73-75.
[3]張若柏,吳茜,廖亮,等.長沙市腫瘤??漆t(yī)院護士臨終關懷知信行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報,2015,22(13):27-31.
[4]朱姝,修閩寧.晚期胃癌患者的臨終關懷及護理體會[J].河北中醫(yī),2014,36(10):1562-1563.
[5]田寶文,張國艷,王靜,等.按需護理層級模式對臨終關懷層級護理干預患者生命質量和態(tài)度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6,22(3):309-313.
[6]楊秋芬.腫瘤病人臨終關懷護士的職業(yè)倦怠及其心理癥狀[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14,32(5):415-417.
[7]田寶文,王靜,張國艷,等.基于需要理論的層級護理模式在腫瘤臨終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5,29(36):4540-4542.
[8]李文玉.家庭臨終關懷對晚期癌癥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況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6):564-566.
2016-09-20
王波清(1975-),女,浙江舟山人,本科,主治醫(yī)師。
10.3969/j.issn.1674-6449.2017.03.030
R473
A
1674-6449(2017)03-03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