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丹
實踐行知之路 厚植教育之根
——貴州省黃平縣新州鎮(zhèn)第三小學踐行行知教育紀實
文 | 吳丹
王關付,一級教師,省級思想品德骨干教師,黃平縣教育管理能手,全國和諧德育先進工作者。從教38年,精心致力于學校管理和建設,教育管理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為指導思想,打造“行知行”文化,帶領集體榮獲黔東南州校園文化示范校、全國和諧德育先進實驗學校、“行知貢獻獎”、“行知豐碑獎”。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A階段的教育猶如樹木的根一樣,是學生教育發(fā)展的起點。注重根的培植,讓根扎得深、扎得寬、扎得穩(wěn),樹木就會枝繁葉茂,長成參天大樹;如果眼睛盯著的,只是樹干、葉子、果實,而不去考慮“根”的需要,拼命地追肥、澆水,出現(xiàn)蟲害后又拼命去殺蟲,殊不知肥追多了要燒根,水澆多了要爛根,蟲殺多了要死根,這同“揠苗助長”一樣,最后只會讓樹木枯萎死亡。
為了找尋教育規(guī)律,做好基礎教育的“育根”工程,黃平縣新州鎮(zhèn)第三小學(以下簡稱“三小”)經(jīng)過反復論證,最后尋找到“一條路”和“兩匹馬”,帶著全校師生這輛“馬車”,朝著教育改革的方向前行。
這“一條路”便是行知路。
三小是2010年修建的城關學校,前身是一所村級小學,師資力量薄弱,生源環(huán)境落后,一半以上的學生是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五分之一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從村級小學躍入城關學校,這也給老師們帶來了困惑,如何選擇未來的發(fā)展之路呢?2011年,由湯翠英老師率領的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生活教育行動講師團開進黃平,作了題為“弘揚行知真善美,愛滿天下鑄師魂”的報告。從專家團的報告中,學校的老師了解到了陶行知先生的偉大,對他倡導的諸多理念,比如“(教師要)教人求真”“(學生要)學做真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等很是認同,并且認識到,這不也是他們的發(fā)展之路嗎?他們將行知教育思想作為學校的指導思想,盡力打造校園行知文化,將學校每棟樓都賦予具有靈性的名字,樓、苑、居、閣、宮,盡顯其韻;室內(nèi)外根據(jù)其功能,賦予了具有身形的文化,以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將學習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學校先后創(chuàng)建了行知匯館、生活教育實踐基地、生活教育館、行知路、行知園,基本形成了具有“行知行”特色的校園文化,為學校的發(fā)展打好了底色。
“兩匹馬”一匹是德育課題“養(yǎng)成教育與激勵教育的互動運用”,另一匹是課改課題“互助式教學”。
在全國和諧德育總課題組的指導下,三小從2013年起,堅持開展實施“養(yǎng)成教育與激勵教育的互動運用”課題。
首先,抓好學生在校一日常規(guī),讓學生學會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大隊部以班隊為單位,劃區(qū)域包干,對區(qū)域內(nèi)學生紀律、衛(wèi)生、文明禮儀、路隊等進行檢查、督促、登記,進行加分、減分,每天在紅領巾廣播站廣播,每周評比頒發(fā)文明班隊流動紅旗,每學期根據(jù)班級總評分評選先進班級,檢查、督促、評比形成了良好的機制。
第二,開設德育講堂。內(nèi)容圍繞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每周不少于一次。每天大課間都要由值周教師領呼校訓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nèi)容;每個星期的升旗儀式都要由學校行政人員、優(yōu)秀教師作國旗下講話,少先大隊長引導全體少先隊員宣讀誓詞和少先隊呼號,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效果。
第三,堅持上好主題班對會。班隊會根據(jù)班級情況和學生年齡特征,按照“近、小、實”的原則,讓學生參與體驗,引領學生從心靈深處感受和判斷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主題班隊會每班每學期至少開展4次,納入德育考核范疇,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發(fā)揮了積極地引導作用,近年來各班開展的主題有“隊前知識教育”“感恩老師”“我愛你祖國”等。
第四,開展生活教育實踐活動,做到“教學做悟合一”。通過學生在校的營養(yǎng)午餐,培養(yǎng)學生取飯菜、分飯菜及洗碗筷的動手能力;每學期每班至少要開展一次實踐活動,走出學校,與自然、社會親密接觸,將學習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起來;每年少先隊至少開展一次生活大比拼,拼廚藝、品藝術等,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五,堅持不懈地開展激勵教育。每個月對學生在班級、學校、家庭、社會的突出表現(xiàn),如刻苦學習、學習進步快,文明禮貌、誠實守信、關心集體、幫助他人、尊老愛幼等,寫成事跡材料或通訊報道進行表彰,并在紅領巾廣播站中廣播,在簡報、板報、??薪榻B,弘揚學校正氣和主流。少先隊在“星路”上已經(jīng)走了六年,爭當“校園星”,已經(jīng)成為全體學生積極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另一匹馬是我校開展的“互助式教學”課題。2011年,當?shù)亟逃纸M織中學校長到杜郎口中學、昌樂二中學習,他們決定將“互助組”引入課堂,開展互助學習、互助備課、互助教學活動。
“互助式”教學的核心是互助,即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助,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互助,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助。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助,主要體現(xiàn)在課前的預習、課堂上的討論、展示和課后的作業(yè)上,以互助小組的形式進行,可以稱之為互助式學習;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互助,主要體現(xiàn)在課前的互助備課和課后的互助教研,以教研組的方式進行,可以稱之為互助式教研;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助主要以課堂的形式進行,可以稱之為互助課堂——這也是互助式教學的中心和落腳點。其流程是:課前預習—導入課題—合作交流—成果展示—師生評價。
課前預習 教師要精心設計“預習提綱”,課前交給各互助小組成員預習。
導入課題 開課前,教師根據(jù)課題內(nèi)容做好精心設計,精心引導,讓學生抱著欲望和目標,進入課堂學習。
合作交流 課題導入后,接下來是小組合作交流,讓“互助組”的每個成員分享自學中的收獲,互相解決存在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成果展示 小組交流討論后,再給學生3-5分鐘深入討論,篩選出能代表本組水平的、最好的的同學上臺為全班進行展示。這樣做既能引導孩子們學習,又能培養(yǎng)他們語言表達能力、書寫能力、表演能力、朗讀能力等綜合素質(zhì)。另外充分激發(fā)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孩子們都想代表本組同學上臺展示,為大家當“小老師”,享受成功的快樂,所以會更加自覺去預習、積極參與談論等。
師生評價 通過課前預習、合作交流、成果展示后,學生基本能夠掌握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為了學習鞏固,也是對學習成果的檢驗,老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質(zhì)疑、評價。在質(zhì)疑評價中,教師要做課堂的引路人。
在管理層面,學校則成立課改領導小組,將互助式教學列為重點,每年度有計劃,期中有檢查,期末進行總結;將學生預習提綱、互助備課納入教學管理,領導小組定期和不定期對各教研團隊的預習提綱、集體備課教案進行檢查、指導;對各年級教師進行推門聽課,對教師的互助式課堂進行檢查和考核;加強督促檢查力度,開學初重點檢查各班級團隊的互助組成立情況,期中檢查班級互助組的運行情況以及教研組的工作開展情況,期末進行總結表彰。
互助式教學,搭建了師生成長的平臺,促進三小校風校貌發(fā)生了巨大轉(zhuǎn)變。其一,教師的教科研氛圍濃厚。圍繞互助式教學,目前省級重點課題“互助式閱讀教學”已經(jīng)結題,“小先生制”“課前講故事”等課題的實施研究正在進行中。教師參加各級教育論文競賽,積極性高,獲一等獎的比例也非常高。其二,學生的精神面貌發(fā)生轉(zhuǎn)變。因各種原因,開始進入我校的學生成績、行為習慣等比較差,但經(jīng)過一至兩個學期的努力,學生的成長進步都很大。如今走進三小校園,每個學生都充滿了自信、自律,都陽光燦爛,文明禮貌。尤其是三小的放學路隊,已經(jīng)成為城關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其三,由于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有了強烈的求知欲,因此學習后勁特別足。近三年,三小進入中學的學生,進校時成績雖然不高,但進入中學后保持了后發(fā)趕超的優(yōu)勢。很多學生從100名以外,逐步進入100內(nèi),有的甚至進入前十名。比如在湖里中學讀初二的楊相荄,當時進入學校時是第69名,如今躍入了年級第一名。
“行知路,愛之行”。三小所走的行知路才剛剛起步,在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遵循“根”的成長規(guī)律,通過養(yǎng)成教育和互助式教學這兩匹駿馬,帶動著學校這輛車在行知道路上前行,創(chuàng)造了符合自己學校特色的發(fā)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