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 娟
(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0)
民族歌曲演唱中的咬字與行腔運用
——以山西民歌《親圪蛋下河洗衣裳》為例
麻 娟
(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0)
我國聲樂民族唱法受我國戲曲的影響,咬字與行腔是聲樂藝術的重要技術,是音樂的語言。在歌曲演唱時,不僅要求氣息要流暢與飽滿地運用于美好的音色,要體現(xiàn)我國民族聲樂的特色,更離不開對我國地方語言的運用。民歌中“字正腔圓”的說法,主要指的是咬字與行腔的辯證關系,演員按個人對劇情、曲譜的理解將字與聲巧妙的結合,形成歌唱的特色。本文將結合我國聲樂民族唱法的特點,對歌曲演唱中咬字與行腔進行探討。
民族唱法;行腔;咬字
歌唱是藝術化、旋律化的語言,歌唱者要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將聲樂藝術中語言表達的兩個重要因素---咬字與行腔運用得當,方能準確地與觀眾或聽眾傳遞和交流思想感情,與通俗唱法中“說話式”的演唱相不同,民族唱法還要重視“字正腔圓”。因此,咬字和行腔的理解與運用,對于練習和演唱民族歌曲意義深遠。
“字、腔、聲、味、情”是民族聲樂演唱特點的體現(xiàn),其中“字”是最首要的特點,這點在民歌演唱方面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字咬不清,即使音調(diào)唱好了,也不易打動人,咬字是否清晰是歌唱審美的一個重要評判標準。在咬字時結合民歌所屬的方言特點,使歌曲具有純正的地域風格,貼近人民生活,更準確地表達出這首作品的內(nèi)涵、情感。例如在山西民歌《親圪蛋下河洗衣裳》中,很多咬字就要運用到山西方言。例如:雙腿腿跪在“石”頭上,要將shi唱成she,歸韻到了“e”音上;小手手紅來小手手“白”,要將bai唱成bei,歸韻到“ei”上;搓一搓衣裳把小辮“甩”,將shuai唱成shuan-i,歸韻到了“i”上。歌曲中所有的親圪“蛋”要唱成dei;所有“親”,要唱成“qiang”;小妹妹河邊把頭“抬”,要唱成“tei”;哥哥在“山”上喚你來,要唱成“san”等等。這些山西方言咬字的運用,使山西民歌增加了獨特的韻味,演唱時要突出方言字的聲母,比平時的咬字加重一些。
民族唱法咬字清晰準確是前提,而音樂化了的自腔是歌唱語言的本質(zhì),在適當?shù)靥幚砗靡ё值耐瑫r,聲音歸結于吐字腔體中,在咬字發(fā)音的聲調(diào)基礎上夸張地進行,形成了“語言型唱腔”,實現(xiàn)“腔圓”的效果。
發(fā)聲的腔體則取決于咬字的位置,因方言的不同,咬字的位置也就不同。在民族唱法中,由于發(fā)聲時舌位較高,會造成口腔打開度不夠、腔體感不強。因此在歌唱中共鳴腔體位置不能因字的變化引起不穩(wěn)定,要盡量將咬字放在共鳴腔體位置,使音色趨于統(tǒng)一。
民族唱法的聲音表達要根據(jù)語音走向、語調(diào)的起伏等有所對應,將民族歌曲的音樂神韻從語言的字詞語意中表現(xiàn)出來。演唱者將唱詞與語言的語氣通過歌詞的咬字來表達。掌握這種技巧,對原有的咬字進行了潤色與裝飾,能使歌曲演唱富有特殊的韻味,使曲調(diào)更加豐富動人。例如在山西民歌《親圪蛋下河洗衣裳》中,倚音的運用就特別頻繁。“小親圪蛋”的“小”字,要唱成“xiu”,在唱這個帶有倚音的字時,要使嘴巴放松一些,聲音的位置要以頭腔共鳴為主,將字頭與字腹先后出現(xiàn)順序的技巧做到位,口腔動作要先橫后豎、 先扁后圓、先緊后松、先硬后軟、先短后長、先剛后柔、先前后后、先明后暗。演唱時這種較大跨度倚音的使用,會將戀愛中的山西青年俏皮、爽朗、甜美的感覺呈現(xiàn)出來。
情感的表達是各種音樂形式的最終目的,在民族唱法中,結合音樂的風格、情緒變化,咬字與行腔也隨之變化,使歌曲因其特有的語言魅力而更加生動,形成民歌特有的演唱風格。
在山西民歌《親圪蛋下河洗衣裳》中,可根據(jù)方言咬字的特點運用下滑音的藝術處理,以突出山西左權民歌的韻味。如“哥哥在山上喚你來”的“哥哥”中第二個“哥”字就可以做下滑音的藝術處理,能夠很好地表達哥哥在山上看到在河邊洗衣服的妹妹后招手呼喚妹妹的激動心情。
在歌曲第二段“小妹妹河邊盼哥哥來”的“妹妹”中第一個“妹”字,也運用了下滑音的藝術處理,一個帶滑音的“妹”字,表現(xiàn)出少女羞澀、又急切的想見到自己意中人,期待與哥哥快點相見的心理活動。在演唱這一句時,要多留意山西方言中“說”的感覺,將下滑音唱輕松的唱出,不能過于死板,刻意地去唱滑音,滑的要自然流暢,才能更好地烘托出戀人情意綿綿的感情。
民族歌曲演唱中的咬字與行腔有著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民族歌曲演唱的基礎前提是清晰的咬字,所謂“字正”,會根據(jù)方言的特點來處理歌曲的行腔這一技法;為了使民歌行腔達到“腔圓”效果,通過“字正”以達到行腔所謂“腔圓”的目的。我國民族唱法將美好的音色、方言咬字與行腔、樸實細膩的情感高度結合,在技術上依字帶聲,以聲達情,達到歌曲演唱的聲情并茂,展現(xiàn)民族演唱藝術文化特有的魅力,使歌曲的演唱者與觀眾產(chǎn)生通感與共鳴;通過行腔對歌曲的咬字進行藝術處理,要求氣息連貫,且腔體通暢,有規(guī)范的發(fā)聲基礎做為語言的載體,最終實現(xiàn)音樂旋律線條連貫、音質(zhì)飽滿,從而實現(xiàn)“字正腔圓”的效果。
要想將一首歌曲演唱得動人,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出處、風格特點,利用“移情”與“聯(lián)想”去感知曲中角色的心理活動。例如文中提到的《親圪蛋下河洗衣裳》,首先了解這是一首山西左權民歌,要查閱該地區(qū)的風土人情,掌握左權方言的一些特點運用至歌曲演唱中,更地道地將這首歌曲風格特征展現(xiàn)出來。還要將《親圪蛋下河洗衣裳》行腔的技法加以運用,并不斷地練習與推敲、學習與觀摩,體會民歌中語言咬字與行腔的學問。在情感的藝術處理方面,應逐字逐句的進行揣摩,咬字與行腔處理得細膩了,會將歌曲的感染力大大提升。
在學習聲樂演唱時,應該更多的演唱中國地方的民歌,讓中華民族的藝術文化世世代代傳承。我國民族唱法的學習中,要重視咬字與行腔之間的關系,使“字正腔圓”。我國豐富又多樣語言具有其獨特風格特征,民族聲樂歌曲展示出獨特的人文氣質(zhì),展現(xiàn)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鑄就我國民族唱法的藝術價值和藝術地位,對民族聲樂藝術發(fā)展有重要的意義。
[1]陳智.談〈親圪蛋下河洗衣裳〉的演唱分析[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6.
[2]何月.淺談歌唱中的“咬字”與“行腔”[J].藝術教育.
[3]耿生廉.淺議民歌中的襯詞和襯腔[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0.
[4]陳梓豪.談民族聲樂作品中氣息與咬字的關系——以〈蘆花〉為例》 [J].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5.
J616
A
麻娟,女,山西朔州,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