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驗式教學是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建構的教學方式。這一教學方式與小學品德教育之間的結合,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有著積極作用。本篇文章主要從體驗式教學的有關概念入手,對這一教學方式在品德教育中的應用問題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小學品德教育;應用措施
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之間的脫節(jié)問題是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一大突出問題。二者在教育活動中的有機結合,是對學生的道德素質進行提升的有效方式。品德教育課程是學校開展德育教育的一大重要載體。對體驗式教學在品德教育中的應用情況的探究,可以為小學品德教育的創(chuàng)新提供一定的幫助。
1 體驗式教學的相關概念
(一)體驗式教學的內涵
體驗式教學是通過一種身臨其境的方式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教學方式[1]。對學生的親身體驗的關注,是這一教學方式的核心要素。在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進行充分了解的基礎上,以教學內容為依托,構建與之相應的教學情景和教學氛圍,可以在對學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經驗進行充分調動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學情境,進而在讓教師和學生共同享受教學活動過程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體驗式教學的主要特征
“強調親歷”和“重視感受”,是“體驗式教學”的主要特征。從前文的論述來看,對學生自己的真實體驗的關注,是“體驗式”教學模式的一個主要特點。體驗性學習活動主要有以下內容組成,一是角色扮演、二是參觀訪問,第三是情境模擬。在體驗性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對自身的感覺器官進行充分調動。學生在各種感官的作用下所產生的情感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體驗,這是將及時教學中所無法帶來的學習感受。在“體驗式教學”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是在學生所參與的體驗活動中對教學內容進行滲透的。體驗活動與教學活動之間的融合,可以給學生的學習過程帶來生動的感受效果。
2 體驗式教學的影響因素
教學內容的適用性、教學時間的有限性、突發(fā)事件的不可預測性等因素是體驗式教學的主要影響因素。
3 體驗式教學在小學品德教育中的應用
(一)體驗式教學的基本方法
活動教學、情境教學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學是“體驗式教學”的基本方法[2]。競賽活動、探究活動、考察活動和角色扮演活動是活動教學中常用的活動形式。在對一些與“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有關的內容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通過讓學生對獨臂人的穿衣過程、盲人的走路過程和聾啞人的手語交流過程進行模擬的方式,讓學生對殘疾人群體在生活中所面對的問題進行了解,并讓學生制定自己近期每天所要堅持完成的、與學習、家務或者是公益有關的事情。這一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和互助意識得到一定的提升。情境教學是在為學生提供相對真實、完整的情境的基礎上,通過對知識的產生背景進行還原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的。在對“我最喜歡的動物”這一部分的內容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喜歡的《熊出沒》等動畫作品來構建教學情境?,F(xiàn)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在多媒體課件的作用下,對自身的體驗興趣進行充分激發(fā)。在對《飲水思源》這一課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對一些與中共黨史有關的資料進行展示,以便讓學生對老一輩革命家的品質和精神進行了解。
(二)體驗式教學的主要途徑
以人為本的原則是小學品德教學所遵循的重要原則[3]。對此,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中積極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在“體驗式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對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充分的關注。問題實踐體驗、情境反思體驗和實踐拓展體驗之間的結合,是讓學生的體驗活動按照預期目標發(fā)展的重要措施。在課前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記住問題情境來進行實踐體驗,例如在對思想品德教材中與交通安全知識有關的內容進行講解之前,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調查問卷中,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你在生活之中遇到過哪些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行為。”這一問題的設置,可以讓學生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對生活中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問題進行探究。在一些鄉(xiāng)鎮(zhèn)地區(qū)、摩托車是群眾出行的常用工具,一些群眾在騎摩托車出行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的未按規(guī)定佩戴頭盔的行為就成為了學生發(fā)現(xiàn)的一種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現(xiàn)象。情景反思體驗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的措施。我們還是以與交通安全知識有關的內容為例,在這一課的課堂講解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材料,讓學生認識到交通事故的危害。在課后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讓學生在品德教育中學習到的知識與學生日常行為實踐之間實現(xiàn)有效結合。在與交通法規(guī)有關的內容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制作交通安全宣傳卡,向家長普及道路交通安全知識的方式,讓學生將知識落實到實際行動之中。
(三)體驗式教學的評價策略
教學評價是從一定的教學目標入手,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進行分析和描述的重要措施[4]。在體驗式教學評價中,認知、能力和情感三大因素是評價活動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發(fā)揮激勵作用的基礎上,促進兒童的道德品質發(fā)展,就成為了教師在評價策略的制定過程中所要關注的問題。在評價策略的構建過程中,教師需要遵循以下幾大原則,第一,在評價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教師需要遵循評價主體多元化的原則。在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體系中,教師往往占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在對學生有所忽略以后,這一評價體系會表現(xiàn)出片面性的問題。在體驗式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以后,教師和學生共同成為了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力量。師生互評機制的構建,可以讓學生參與“體驗式”教學的積極性得到提升。第二,評價體系的構建需要遵循評價多元化的原則。教師除了要對教學活動的活動結果進行評價以外,還需要對以下幾方面因素進行關注:教學活動過程的評價、學生參與體驗程度的評價和學生在體驗活動中的情緒情感變化的評價。第三,教師需要遵循評價標準多元化的原則,“體驗式教學”的開展,也需要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充分關注。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標準的運用,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發(fā)展空間。第四,在“體驗式”教學的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教師也需要遵循評價形式多元化的原則。終結性評價是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下的一種常用的評價措施。以行為目標為依據,以學習結果為主要的評價內容,是這一評價模式的主要特點。在教學實踐中,這一評價方式往往會對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問題有所忽視。對此教師需要構建一種以形成性評價為主要內容的教學評價體系。
4 結論
“體驗式教學”在品德教育中的運用,可以讓學生在對體驗式教學的樂趣進行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對自主學習的學習興趣進行充分的激發(fā)。對這一教學方式進行靈活運用,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達到品德學科的學科能力。
參考文獻
[1]全穎.體驗式教學在品德與生活課教學中的運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5.
[2]李瑾.基于體驗式教學的小學品德教育實踐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5.
[3]王宗紅.“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24:39.
[4]黃河.體驗中的”喚醒”——體驗教育在小學品德課堂教學中的作用[J].新教師,2014,04:54-55.
作者簡介
王娟(1989-),女,漢,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小學班主任,語文老師,品德老師,小學二級教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學生的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