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兆林
摘要:植物免疫學是植物保護專業(yè)的重要專業(yè)課,理論與應用結合緊密。在課程調整和植物病理學不斷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對教學框架體系、教學內容、授課模式、實踐環(huán)節(jié)、考核方法及教師授課技巧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實踐,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關鍵詞:植物免疫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34-0165-02
植物免疫學植物保護專業(yè)高年級本科生的重要專業(yè)課,理論和應用緊密結合,是植物病理科學研究和生產應用的重要基礎。植物免疫學是在普病和農病的基礎上,對病理學的進一步學習,主要闡述抗病性的基本理論和應用方法,內容繁雜,信息量大。因此,如何使植物免疫學適應科學的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的專業(yè)人才,如何在授課時數內使學生掌握課程的框架體系和核心內容,提高學習興趣和應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成為教師所面臨的問題。本文結合筆者近年來在該課程中的教學實踐進行了積極探索,提出一些教學體會和思考。
一、優(yōu)化教學框架,更新教學內容,突出重點內容
隨著現代生物技術和分子植物病理學的發(fā)展,植物免疫學的內涵也隨之豐富和完善,因此必須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需與時俱進查閱國內外與其相關的著作和文獻,盡可能將最前沿的新成果、新理論和方法及時介紹給學生,如植物與病原菌的互作模式、PTI、ETI、TALE、iTALE和抗病miRNA等,用新的成果去解釋植物免疫學中的現象和理論假說,同時刪減一些陳舊的內容,優(yōu)化教學內容。同時,在授課中著重講解重點內容,如植物抗病性機制和抗病性遺傳、植物與病原物識別及抗病基因等,讓學生理解本課程的核心內涵,而對于從普病、農病等基礎課程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點以及因學時限制不能講授的內容,如病原物的寄生專化性、致病機制、植物抗病性鑒定等,可布置作業(yè)讓學生課外自學。
二、改革授課模式,增加實踐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興趣
以往課程教學主要是教師結合多媒體課件講授,授課方式單調,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由于授課對象是植保專業(yè)高年級本科生,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yè)基礎,可適當增加新的授課模式,如問題(或專題)式、討論式和實踐式教學等。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最早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醫(yī)學教育,隨著教育改革的發(fā)展和學習過程的不斷深入,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已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問題式教學是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主導,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實施教學的,鼓勵學生自主研究和爭論,使學生投入于問題中,激發(fā)思維。先由教師在課堂上提出需學習的問題或專題,然后再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在課堂上學習和討論,之后各小組匯報學習結果;或者各小組在課后查閱搜集問題或專題相關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制作PPT,在課堂進行匯報交流和討論。這種授課模式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靈活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導向學習的技能、有效的協作能力和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問題或專題作為學習的起點,必須能引出與課程相關的概念原理,應該是實際的免疫學問題,具有足夠的復雜性,包含許多相互聯系的部分,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產生共鳴,調動學習動機,促進知識獲取以及運用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如氣孔與植物抗病性關系?就包括氣孔分布及組成、調節(jié)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氣孔開閉調節(jié)、病菌氣孔侵入、氣孔開閉習性、大小、結構等許多內容,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形象論證氣孔的抗病性,進而討論植物抗病機制等,從而實現從植物跨越到植物免疫,讓學生了解植物免疫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吸引更多學生認知,提高學習興趣。對于靈活知識,可以在構建的問題或專題中多次涉及,以便于學生掌握并靈活應用于解決問題。在問題式教學中,學生是中心,必須賦予他們學習的責任和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精神,教師的責任則是介紹背景知識、提供學習材料、引導和監(jiān)控整個學習過程,保證學習順利進行。
討論式教學可以隨時運用在課堂授課中,就某一問題,如講到木栓層抗侵入時,問甘薯、馬鈴薯收獲后為何要暴曬幾天?給學生幾分鐘時間進行討論,教師對討論結果進行點評,這將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感知。另外,授課時結合課程特點,注意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興趣,穿插一些能吸引學生的問題,如植物免疫和動物免疫,植物疫苗等。植物免疫學應用性很強,在有可能的情況下,要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讓學生多實驗、多實踐、多體驗。教師提供實驗材料和實驗條件,學生通過實驗和觀察去揭示其中的原理。如設計觀察品種抗病性實踐,讓學生分小組盆栽種植抗、感紋枯病水稻,接種病菌或到田間觀察不同水稻品種對紋枯病的抗、感效果,調查抗、感品種病斑形態(tài)和大小、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以及品種間形態(tài)、結構差異等,進而從生理、抗病相關基因表達水平分析,教師介紹抗病品種的背景及為何能抗紋枯病,這樣使學生身臨其境,更加有助于直觀了解和掌握植物的抗病表型和機制內涵。
三、改革評分考核機制,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
為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避免敷衍懈怠,還需對課程的評分考核機制進行改革。除了傳統(tǒng)的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外,增加學生小組參與的問題或專題式學習成績,由其他小組同學和教師從該小組成員積極性和態(tài)度、合作配合性、自主思考和匯報展示性以及他人收獲等幾個方面進行打分。對于不合格的小組,不能參加期末考試。實踐環(huán)節(jié)應更多的考查學生對實驗實踐內容的理解及體驗過程,得分也計入總成績。期末考試除了考察需掌握的基本知識點外,還需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向學生提出要求和給學生一定的壓力,可起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更能認真對待、主動參與學習,不再敷衍了事,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了課程的教學質量。
四、增強教師責任感,提高業(yè)務水平和授課技巧
植物免疫學的教學效果也與教師本身密切相關。教師需要增強自己教學的責任感,增加對教學的熱情和投入,教師授課時會潛移默化的感染和影響學生,傳遞著正能量。往往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將最完美的圖片、動畫、視頻等教學材料最直觀的在課堂上一一展示,但學生反饋的學習效果卻不理想,這可能與教師教學中的語言技巧運用有關。教師采用讓學生樂于接受、印象深刻的教學語言,寓教于樂,會使課堂教學產生引人入勝的魅力效果,讓學生感受到嚴謹的專業(yè)課程不再枯燥,聽課也是一種享受,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課程和專業(yè)的興趣,反之則會使學生精神不集中、覺得枯燥,甚至困意連連,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學質量。教師可以模擬上課進行錄音、通過播放檢驗自己的語言效果,有意識的糾正一些弊端,如聲音不大、單調、語氣詞過多、口頭禪或重復表達等情況。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需要深入一線、豐富生產實踐經驗,鉆研和提高業(yè)務水平,善于向經驗豐富的前輩請教,不斷積累語言技巧,提高教學藝術水平。
參考文獻:
[1]樊東,趙奎軍,張偉,等.新世紀植物保護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2,(3):41-44.
[2]Hmelo-Silver C V.Problem-based learning:What and how do students learn?[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4,16(3):235-266.
[3]張華建.問題式學習提升植物病理學教學成效[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40(31):15540-15541.
[4]詹剛明,鈕緒燕,高小寧.植物病理學教學中的語言技巧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3,(50):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