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書房,是傳統(tǒng)中國社會最重要的生活空間之一。書房不但為歷代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個修身養(yǎng)性、讀書撫琴的處所,還助力他們實現(xiàn)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書房本身就是一個具備藝術體驗、閱讀寫作與圖書收藏等多元功能的空間。
名士們的書房必有另番情趣。最知名的當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這間因千古名篇《陋室銘》而流芳百世的書房,見證了劉禹錫等名士們的生活美學。劉禹錫是一個官運不太好的人,在60歲之前,他做過的最大的官也就是一個小小的刺史。因此,“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陋室”成了他的精神家園。
既是“陋室”,當然不求氣派奢華,也不求滿壁藏書,不必有“絲竹”聲這種奢侈品,更不能堆滿案牘公文,變成一間要務繁忙的辦公室,但一定要具備“亭臺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自然樸實,要有“鴻儒”們的雅集,從而滿足名士們清新淡雅的精神需要。這種因各種“陋室”而孕育出的名士之美,從魏晉的“竹林七賢”到劉禹錫,再到八大山人、鄭板橋,一直延續(xù)至今。
兩宋以降,中國的海外貿易逐漸興盛,及至明清兩朝,器物之美到達頂峰。各類文房雅物、金石碑版,競相成為文人士大夫們的最愛,書齋應運而生。
與簡樸的“陋室”不同,書齋一定要繁復講究。當然,這還不算。文房四寶自不必說,當時文人還要求書齋必備植物,得有一只大水缸養(yǎng)魚,還必須要彈琴奏樂,甚至常備金樽檀板,演唱當時最為流行的昆腔。有條件的,還需陳列一些金石碑、名家字畫等古玩藝術品,經常邀請朋友來鑒賞分享。并且,書齋里的家具一定是紫檀或是黃花梨木料,瓷器必定是哥窯,一切都有講究。
明清書齋,見證了中式生活美學的極致:繁復之美。文人們不但踐行、推崇這種繁復之美,而且還將其理論化。
無論是陋室還是書齋,它們最大的差異,是在生活美學上的審美情趣不同,要說藏書,其實都不能算規(guī)模宏大,多半收藏一些經史子集的常備書或是少量私刻、坊刻的善本。因為印刷技術有限,古代中國大部分私人書房都不可能有巨量藏書。
但在中國歷史上總有一些真正對得起“汗牛充棟”這個詞的書房。那就是興起于明清時期江南的藏書樓。它們以動輒幾十萬卷的藏書量再加上與之相輔相成的園林、水法及木質建筑的藏書樓,共同反映了中式生活美學中的另外一端:極致之美。
最著名的代表,當屬寧波范氏的天一閣,其主樓是一棟“面闊六間的兩層硬山頂”“坐北向南,左右磚登為垣,前后檐上下俱設窗門,其梁柱俱用松杉等木”的樓閣,并且“鑿一池于樓下”,其風景“曲岸彎環(huán),水漾漣漪,堂之影、亭之影、山之影、樹之影,皆沉浮波中”。這種奢華的園林景觀與幾十萬卷藏書交相呼應,可謂極致之美的典范。
清代,江南藏書樓數(shù)不勝數(shù),除了寧波天一閣之外,還有嘉興項氏的“天籟閣”、朱彝尊的“抱曝亭”以及晚清陸心源創(chuàng)辦的“皕宋樓”“十萬卷樓”“守先閣”等。乾隆帝曾稱這類藏書樓之多令他“指不勝屈”。這也是當時江南經濟繁盛的重要見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