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陳柯名 郝璐
摘要:在“審美日?;睍r代,美學素養(yǎng)作為現(xiàn)代人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素養(yǎng),其提升的途徑不應只是停留在書本上及課堂中。如在服飾美學教學中,可以在全面調查研究大學生服飾審美的當代特點、審美心理、審美眼光、基本穿搭意識及存在的審美誤區(qū)等問題的基礎上,著力探討大學生著裝應遵循的美學原則,并以微信平臺線上公眾號推送、美學沙龍、扮美比賽、課上討論等課上課下結合的方式,真正深入到大學生群體之中,提供相應的審美文化行為建議及審美文化產品,切實提升大學生的美學素養(yǎng),提升他們美的表現(xiàn)力、鑒賞力以及打理美感生活的能力。
關鍵詞:審美日?;?美學服飾 美學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4-0121-03
一、“審美日?;崩碚撛捳Z的提出及其時代語境
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精英主義日漸衰微,大眾文化迅速發(fā)展并成為主流?,F(xiàn)代社會對日常生活的重新重視,使得大眾文化的崛起有了其合理性,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力,這為“審美日常化”理論話語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費瑟斯通最早提出“日常生活審美化”這一命題,他在新奧爾良“大眾文化協(xié)會大會”上作了題為《日常生活審美化》(Theaestheticizationofeverydaylife)的演講,認為日常生活審美化正在消弭藝術和生活之間的距離,在把“生活轉換成藝術”的同時也把“藝術轉換成生活”。他指出,“日常生活審美化”應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藝術和審美進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別是大工業(yè)批量生產中的產品以及環(huán)境被審美化。費氏的觀點無疑是對藝術與生活分裂的一種反對,意在強調藝術與生活的融合。
如今,我國已經走入了審美日常化時代。從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過去閉塞的計劃經濟體制向開放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在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同時,西方消費文化也隨之滲透進來,給中國日常生活帶來了三個顯著的改變。
首先是審美主體的大眾化。大眾對商品的消費不再單純關注商品的使用價值,人們在要求商品實現(xiàn)使用價值的同時,也更注重商品的外在藝術性或審美性。越來越多的藝術元素、時尚理念、美學設計與文化影像不僅融入商品的生產與包裝,也被整合進購物中心、娛樂休閑會所、文化主題樂園和城市建筑。從家居裝潢到個人衣著、言談舉止、生活習慣等,都在滿足實用功能的基礎上去追求某種審美樂趣和藝術效果,日常生活越來越變得“審美化”了。
第二個改變就在于審美體驗的直觀性。大眾傳媒盛行的時代,日常生活被“擬像”化,人們普遍生活在圖像的世界中,對美的感受主要借助于直觀的圖像,通過視覺的“看”來完成,呈現(xiàn)出審美體驗的視覺化、直觀性特點。正如麥克盧漢所說:“如果說17世紀從一種視覺和造型的文化退入一種抽象的文字文化的話,今天我們就可以說,我們似乎正在從一種抽象的書籍文化進入一種高度感性、造型和畫像似的文化。”①而今,追求視覺愉悅和快感體驗成為審美大眾的普遍性的審美需求,人們在光怪陸離的網(wǎng)絡視聽、虛擬影像、影視廣告等奪人眼球的圖像世界中,以直觀性、形象性的方式來體驗世界的繽紛與多彩。
第三個改變在于審美追求的娛樂性。在消費主義時代里,美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享樂體驗、欲望追求等世俗功利性的沖擊,出現(xiàn)“泛娛樂化”的審美特點。如在青年學生群體中就普遍存在著這個問題,過分追求娛樂性讓他們的審美陷于庸俗和無聊,并潛移默化地沖擊著他們尚未成熟的價值觀。青年學生往往追求精神的輕松而樂于接受娛樂性的媒介文化,在虛擬的圖像世界中,滿足感官和精神的需求。當然,在學業(yè)壓力巨大的當代社會中,追求精神上的放松本無可厚非。但是許多文化產業(yè)卻以此為契機,大肆宣揚這種娛樂精神,從而使得娛樂變成了“泛娛樂”,大量庸俗甚至是低俗的文化作品進入學生的生活中,以迎合學生的娛樂要求和感官滿足。青年學生長期浸潤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唯美的、純粹的、向真向善的審美意識就會越來越淡薄,同時,在大眾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學生的價值觀亦受到很大影響。
二、“審美日常化”時代美學教學的困境與對策
毫無疑問,“審美日?;钡臅r代浪潮給美學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其中一個很大的沖擊,就是審美體驗的直觀性帶來了審美的“平面化”與“去深度”問題。圖像直觀的審美欣賞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銷蝕著審美的主體意識。如今,各種現(xiàn)代化媒介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使得傳統(tǒng)課堂上老師教授知識的學習模式受到極大的沖擊。以計算機和網(wǎng)絡為代表的現(xiàn)代媒介,在以各種信息化的方式傳播給學生更加多元化知識的同時,也正逐步取代傳統(tǒng)教學的地位,使得復制和粘貼日益成為教師日常的行為方式,逐漸銷蝕著教師的主體意識和創(chuàng)造力。音樂、短片、幻燈片等新型教學方式在課堂上被廣泛應用。從一方面來說,這迎合了當代學生的興趣,更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改變了以往課堂沉悶的氛圍,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樂趣。但是更應該注意到的是,多媒體和圖像介入到課堂中,會讓原本注重邏輯和抽象思維的美學教育變得表面化、淺薄化、片斷化,容易將審美活動淪為感官的體驗,進而使得學生喪失理性思考的能力。同時“擬像”的風靡正在日益消解傳統(tǒng)的教學效用,人們越來越陷入“擬像”的世界,傳統(tǒng)課堂傳授知識的確定性被消解,純粹的美學思想與理論也由于與生活的距離,更加陷入不被理解、受到質疑的處境。
此外,以往的教學方式是在課堂上以老師為主導,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美學思考、樹立審美意識、培養(yǎng)審美情趣。如今,審美的泛化日益模糊了生活和審美之間的界限,同化著人們的審美意識與審美情趣,進而消解著傳統(tǒng)美學教學的效用。在審美日?;瘯r代浪潮的沖擊之下,在當下的大學生群體中,存在著審美的種種誤區(qū),尤其是在服飾審美領域,夸張、邋遢、暴露、媚俗、一味追求潮流或奢侈品牌等現(xiàn)象隨處可見。如何使大學生擁有美感、塑造完美自己、提升打理美感生活的能力,是目前美學研究領域中的一大空白,也是當代學校教育中所缺失的重要一課。目前的高校美學教材盡管數(shù)量眾多、五花八門,但基本在內容上還是沿襲著舊制,很少有教材能夠結合當今的審美日常化時代特點,將日常生活審美現(xiàn)象及時吸納進來,未能將“日常生活審美化”對傳統(tǒng)美學體系、原理、規(guī)律、命題、范疇等等的沖擊反映出來。
美學素養(yǎng)作為現(xiàn)代人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素養(yǎng),其提升的途徑不應只是停留在書本上及課堂中,應該從提升大學生美學素養(yǎng)的宗旨出發(fā),選擇最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審美方式。如在服飾美學的教學中,可以在全面調查研究大學生服飾審美的當代特點、其如何受當代時尚潮流的影響、大學生服飾審美的心理、眼光、基本穿搭意識及存在的審美誤區(qū)等問題的基礎上,著力探討大學生著裝應遵循的美學原則,并以微信平臺線上公眾號推送為、美學沙龍、戶外活動等方式,深入到大學生群體之中,定期推送服飾美學的知識及相關研究成果,提供相應的審美文化行為建議及審美文化產品。
三、“審美日?;睍r代服飾美學的“踐美”途徑與方式舉隅
在審美麻木的當代,葆有真、善、美的追求,是應對審美泛化和娛樂化的一劑良藥。而在當代社會美學知識推廣的困難和美學素養(yǎng)提升的渺茫困境之下,如何立足于大學生群體的審美關注點,以最為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方式來進行向真、向善、向美精神的美育傳播,是美學教學的突破口。
在服飾美學的教學中,可以嘗試以創(chuàng)新的方式,用時下最容易被大學生關注和接受的平臺——微信公眾號進行推廣,向學生們提供相應的審美文化行為建議及審美文化產品,讓我們的受眾群體——大學生,通過我們的平臺真正獲得改變和提高自己的審美意識。毫無疑問的是,微信公眾平臺的高傳播覆蓋面可以使得其在大學生群體中迅速推廣開來,使得美學精神得以廣泛傳播。同時,微信公眾平臺主推服飾潮流的同時,其下細分輔項,以全新創(chuàng)意的方式,推薦書文音樂等,使大學生不單純局限于某種形式,在如此的創(chuàng)新平臺上,找到內外兼修的方式,更好地達到美學素養(yǎng)提高的目的。
在具體操作上,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第一,通過調查法和訪談法,深入到校園之中進行全面調查,了解在校大學生服飾審美現(xiàn)狀及個人美學素養(yǎng),分析潮流文化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研究大學生服飾審美的當代特點、大學生服飾審美的心理、眼光、基本穿搭意識及存在的審美誤區(qū)等問題,并提出完整的審美文化推廣理路。之后,以微信平臺線上公眾號推送為基本方式,結合美學沙龍、戶外活動等方式,深入到大學生群體之中,定期推送服飾美學的知識及相關研究成果,提供相應的審美文化行為建議及審美文化產品。
第二,在前期研究基礎上著力探討大學生著裝應遵循的美學原則,定期了解當代時尚潮流趨勢,分類匯總,結合相應的美學知識進行分析、評述,總結出最適合學生群體的服飾美學內容。線上公眾號以此為依據(jù),將學生群體對潮流文化的訴求作為主體,輔之以美學知識及相關文學文藝內容,定期更新公眾號推送。
第三,舉辦特色線下活動,借助學生視角,多方面了解審美現(xiàn)狀,并通過交流審美觀念,提高學生自身美學素養(yǎng)。如開辦時尚沙龍活動,與參與者分享時尚觀及審美觀,交流審美思想,宣傳并參加相關時尚活動,如大連國際時裝節(jié)、大連國際服裝博覽會,從中汲取時尚文化力量及美學精神。
注釋:
①弗蘭克·秦格龍:《麥克盧漢精粹》,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參考文獻:
[1][德]阿多諾.美學理論[M].王柯平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艾秀梅.日常生活審美化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陶東風.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化研究的興起——兼論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天津社會科學,2004,(04).
[4]徐國源.審美日?;脑捳Z困境即人文批判[J].文藝理論研究,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