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周純
摘要:《鄉(xiāng)村里的中國》以一年為時間周期,以節(jié)氣為連續(xù)點,真實展現(xiàn)山東杓峪村的鄉(xiāng)村生活。在欣賞紀錄片的過程中,針對杜深忠家庭這一線路的故事展開進行思考。剖析夫婦倆對于精神追求態(tài)度的不同,以及不同背后的真實原因。并對社會文化供給與經濟建設的平衡點提出理論依據(jù)與具體實施方法,以期為底層農民的精神追求帶來一點希望與出路。
關鍵詞:《鄉(xiāng)村里的中國》;精神追求;現(xiàn)狀
1 引言
《鄉(xiāng)村里的中國》,拍攝于2012年,由焦波導演。影片以一年為時間周期,以節(jié)氣為連續(xù)點,真實展現(xiàn)山東淄博沂源縣中莊鎮(zhèn)杓峪村的鄉(xiāng)村生活[1]。影片沿兩條主線展開,分別為兩個原生家庭 (杜深忠家、杜洪法家) 一年的生活歷程。
整部紀錄片,單杜深忠夫婦這一條線就呈現(xiàn)了非常豐富的內容。從中可以看到夫妻矛盾,看到性別歧視,看到經濟壓力,看到窮困的底層人民那可憐可敬卻又無處安放的精神追求。這些所能體會到的鄉(xiāng)村現(xiàn)實沉甸甸的無奈,都有著千絲萬縷的因果關系。經濟壓力下,精神追求無處安放;精神追求的不統(tǒng)一導致夫妻矛盾等。《鄉(xiāng)村里的中國》展現(xiàn)給觀眾的是一個沒有經過任何修飾的鄉(xiāng)村,透過這樣一個鄉(xiāng)村反射整個中國,把目前農村存在的矛盾一一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起到了管中窺豹的作用。本文通過杜深忠夫婦這一條線,分別從杜深忠以及杜深忠妻子張兆珍兩位主角入手,探究農村人追求精神文化的處境。
2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現(xiàn)實演繹
杜深忠是一個文化人,分到的土地是別人挑后剩下的,是村子里相對貧瘠的,但一直追求文化,追求精神生活,幾十年沒有放棄。杜深忠的妻子張兆珍是一個務實的典型農村婦女,為了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與杜深忠爭吵不斷,這一對夫妻兩個人相互對抗的同時又相互依賴,不斷上演文化與鍋碗瓢盆、藝術與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矛盾交響曲[2]。
“現(xiàn)在只要有錢就行了,有錢的王八坐上席,沒錢的君子下流坯”,話中流露出張兆珍對物質生活的向往,堅持金錢至上。張兆珍不理解杜深忠的那份“文藝情懷”,而這份不理解,在我看來,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在農民現(xiàn)實生活中最直接最普遍的體現(xiàn)。馬斯洛認為,人的動機取決于需求,只有當?shù)图墝哟蔚男枨蟮玫綕M足后,較高層次的需求才會產生并創(chuàng)造條件來滿足。其中生理需求是人的一個最基本的需求,之后依次是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而自我實現(xiàn)需求位于需求層次理論中的最頂層,是個人要實現(xiàn)的最終程度[3]。對于精神的需要無疑屬于自我實現(xiàn)需求。當每年農業(yè)生產所收甚微,在讀的弟弟需要姐姐打工供養(yǎng)這樣重擔壓肩,未來沒有保障,缺乏安全感的生活質量下,談精神層面的自我實現(xiàn)需求對于一個文化程度低、幾乎沒有受過教育的農村婦女來說,太過奢侈。
對于精神追求的避而不談,不是“不想談”,而是“談不起”??梢哉f是張兆珍的犧牲才給了杜深忠追求精神文化滿足的喘息空間。片中有一段,是杜深忠在撥弄他摯愛的琵琶,張兆珍說你這曲兒不對啊,孟姜女的曲兒應該是這樣的....她就站在門口那里自顧自的唱了起來。那表情就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女。對于精神需要,也不是“懶得有”,而是“難得有”。
3 精神道路上領先者的茫然無措
杜深忠的一句“人需要吃飯,精神也需要哺養(yǎng),需要高雅的因素去填補,這才叫品位,這才叫素質”顛覆了我對中國農民的固有印象。由此而見,當代農民中有些人對文化、精神、素質的追求遠超我們的認知,他們的精神世界甚至更加自然、質樸[4]。
在精神道路上,杜深忠無疑是杓峪村的領跑者。早年參加過魯迅文學院的培訓,擅長書法、愛好樂器,擁有一把琵琶是他的夢想。這領跑是自得其樂的,杜深忠擁有琵琶彈曲時陶醉的表情足以說明,早期受的教育讓他明白精神追求與物質追求并重。這領跑也是自知其苦的,當蘋果以二塊三毛五的價格賣出后,杜深忠感慨說,“太賤了”。杜深忠說“我對這土地沒有感情”。這句話出自面朝黃土的農民口里真實到痛心。是啊,貧瘠的土地,一年種蘋果掙了一萬多塊錢,其中他投入的資金成本就是七千,而這其中付出的心血勞力更是不能計數(shù),用杜深忠自己的話說,就是光等待的時間都是一種煎熬。
杜深忠是少數(shù)行走在精神道路上的農民,是領先者。但是行走得太沒有底氣,行走得茫然無措。他給我們展示了農民超前的對文化追求的生命觀的同時,也提醒著我們這追逐過程中的不易。物質經濟、渠道匱乏以及村人單薄的認同感都是無法回避的阻礙。
4 文化供給與經濟建設的社會調和
在某些地區(qū),經濟快速發(fā)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農民精神文化建設方面卻沒有與經濟建設同步進展,致使不能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片中所呈現(xiàn)的農村,經濟發(fā)展和文化需求同樣步履蹣跚。這兩者孰輕孰重,孰先孰后?
在1980年12月召開的以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重要議題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在會議中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還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這意味著,必須要自始至終地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zhàn)略方針,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去換取眼前的短小利益[5]。
許多農村的現(xiàn)狀是,經濟建設捉襟見肘,尚無能力談文化供給。這就需要政府和社會有關機構進行主動調和。①完善現(xiàn)有文化供給模式。例如“文化下鄉(xiāng)”活動,目前這類活動主要集中在集鎮(zhèn)上,表演時間不能適應農時、接待費用較高,表演內容有時不合農民口味等現(xiàn)象常有發(fā)生。真正將這類文化活動深入鄉(xiāng)村深處,惠及村人,還有很多路要走。②將“送文化下鄉(xiāng)”轉變?yōu)椤胺N文化在鄉(xiāng)”。發(fā)揮農村居民在農村文化產品供給中的主體作用,能夠有效地建立起農村文化產品供給的長效機制[6-8]。例如建立合理的選拔制度,提供資金設立專管文化建設的村干部一名。動員村中如杜深忠這類文人力量,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后,讓其發(fā)揮所長,“種文化在鄉(xiāng)”。
5 總結與展望
《鄉(xiāng)村里的中國》展現(xiàn)給觀眾的問題赤裸而真實,讓人無奈卻又不至絕望,反而看到村人的生命力。村人的精神追求終將有歸處。隨著社會關注度的提高,有效政策的逐步落實,終有越來越多的“張兆珍”拾起自己天性中的愛好、相信法律與政策以及培養(yǎng)精神文化,也有越來越多的“杜深忠”的精神追求更加自信美好。
參考文獻:
[1]杜佩. 農村題材紀錄片傳播價值分析——以《鄉(xiāng)村里的中國》為例[J]. 視聽,2016,(06):91-92.
[2]魏崧. 焦波紀錄片《鄉(xiāng)村里的中國》研究[D].河北大學,2014.
[3]蔡繼紅. 馬斯洛需要層次學說述評[J]. 理論界,2011,(05):86-88.
[4]褚興彪. 解讀電影《鄉(xiāng)村里的中國》的農民生命觀[J]. 電影文學,2016,(15):37-39.
[5]郭文強. 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精神文化需求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2.
[6]曹樹青,張忠. 農村文化供給模式實證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 農業(yè)科技管理,2012,(04):60-62.
[7]劉鳳珍. 農村公共文化供給:制度路徑與機制創(chuàng)新[D].華東政法大學,2013.
[8]王秋爽. 農村公共文化供給問題研究[D].山東經濟學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