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爾
當媽的過程,就是從女神到女神經(jīng),再從女神經(jīng)到女神。
每年的暑假,并不是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vacation。
比如6歲的王天笑,今年幼升小,他的媽媽每天晚上都躺在沙發(fā)上邊看電視邊監(jiān)督他學拼音練口算,同時手機在刷著海淀的新房源——戶口在海淀,家住朝陽,如果學校定了,就意味著搬家;比如12歲的米樂,從4歲起開始上語數(shù)英的各種課外班,沒有周末,偶爾會有個節(jié)假日,終于在八年之后的今天考上了一所市重點初中——新學校離家有一定的距離,他的媽媽也在不停地刷房源,只要有合適的,立即搬家。
每年的夏天,在很多家長的字典里,只有兩個詞:狂歡與失落。非此即彼,沒第三種可能。
我一個朋友李嘉音,生了二胎后就移居美國,經(jīng)常有家長羨慕地說:真好,到了美國就不用參加中國變態(tài)的幼升小小升初了。
真的只要去了美國,就徹底脫離變態(tài)的升學制度了嗎?李嘉音二話不說出版了一本新書《從紐約起航——我們?yōu)槭裁匆ッ绹闲W》,里面詳細記述了他們不用幼升小小升初的真相:因為他們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選擇金牌幼兒園上!
是的,美國的起跑線在幼兒園,比中國早了至少兩年。李嘉音說用金融名詞“倒逼機制”來解釋紐約教育的現(xiàn)狀再確切不過:由于美國著名私立大學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私立大學在私立中學招生的比例遠遠高于公立中學,所以倒逼著家長讓孩子進入好的私立中學;由于很多私立小學可以直升至私立中學,同時私立中學招生也更喜歡私立小學畢業(yè)的學生,因此倒逼著家長讓孩子進入名牌私立小學;對于名牌私立小學,家長們趨之若鶩,錄取率甚至低于哈佛大學,這倒逼著家長讓孩子進入名牌幼兒園,讓他們贏在起跑線上。
她的孩子灣灣,才4歲,就參加了6家頂級幼兒園的面試,她根據(jù)每個學校的要求都會做一個相應的PPT,最終孩子被4家幼兒園錄取,2家作為候選。
這就是美國的精英教育,比我們想象中的更殘忍。在中國,還有那么多的好公立學校供大家拼,最起碼不用花太多的錢,無非是拼孩子嘛!但在美國,除了拼孩子,還在拼錢——名牌幼兒園的學費動則每年幾萬美金,這個硬指標,生生攔下了不少人。
這就是中國的家長們?yōu)槭裁磿从咨〉脑颍驗檫@是用最小的成本接受到精英教育的一條捷徑。至于沒錢又拼不了孩子的家庭,只剩下了教育本身。
精英教育就像孩子們和家長們都愛玩的某知名游戲,有錢的可以買裝備,一個小時800元的一對一補課費用自然是物有所值的;沒錢的可以拼技術,牛孩注定會是各個學校爭搶的資源。而更多的人,是看客。
所以,精英教育注定只是少數(shù)人玩的游戲,置身其中的人玩得血脈賁張熱血沸騰,場外觀眾則一部分是又羨慕又嫉妒,一部分完全抱著看熱鬧的心態(tài),盼望著這場鬧劇崩盤。
最后剩下的那些看客,是真正享受“教育”的人,這部分人,可能比能參與進精英教育的人還要少,但不可否認,他們才是教育的先驅者,達到教育的最高境界,可惜并不是每個家長都深諳其道,但慶幸的是,我們都在追求它的路上孜孜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