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琳婕
可以這樣大膽地斷言當前我們高中生的閱讀量: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是除了語文課本,基本上不看報紙或其他書籍,甚至連語文書也看的很少。當然原因很復雜:作業(yè)繁重,疲于應付,無暇閱讀;或是家長把閱讀定性為讀“野書”,班主任也要收繳課外書;或因當前娛樂性書籍過多,誘惑過多,學生對能提升文學素養(yǎng)的書籍不感興趣,而是喜歡看漫畫、娛樂雜志。
但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勤于閱讀、書香四溢的民族是興盛的,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而一個漠視閱讀,不愛讀書的民族是停滯的,前途可悲的。多讀好書,能使人明智,增長見識,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因此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應該重視閱讀。
一、教師加強自身閱讀,讓課堂更大氣
談及“語文教師”的身份,人們的感覺總是“博覽群書,知識淵博”,而事實上,教師常常是讀書甚少的行業(yè),包括我們語文老師。我們每天忙著研究教材、教參,忙著研究考試說明和高考試卷,忙搜尋各種復習訓練題并反復琢磨切磋,忙考試、閱卷、分析、講評等等,整天忙得暈暈乎乎,卻沒有時間閱讀各種書籍。閱讀的嚴重缺乏導致知識體系封閉陳舊,思想觀念保守。所以,我們大多數(shù)老師寧可選擇受教參和大量繁瑣訓練的束縛,也不愿意獨立思考和探索,用更開放自由的方式處理課本和作業(yè),這導致我們當前語文教學最為嚴重、最為可怕的現(xiàn)象——“思想”的缺席。
老師思想的缺席,必定導致學生思想的缺席;老師語言的貧瘠,又何談學生文學的富足?這種精神的缺失,對于語文興趣的培養(yǎng)是致命的,而且極易造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我們與其這樣被束縛著,不如大量地閱讀書籍,拓展自己;大膽地解放自己,回歸語文。所以我們有理由大聲呼吁:語文閱讀從教師自身做起,老師一定要再豐富一些,課堂一定要再大氣一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讓語文的天地更開闊更美好。
二、教師重視學生閱讀,讓學生更豐富
新課程以自主探究、著名導讀等形式,把學生帶入一個豐富而廣闊的語文世界。這就更要求我們的語文老師能正確體現(xiàn)教師的作用:引導、質(zhì)疑、滲透。
(1)引導:著重于方法上的引導。如為學生提供名家解讀作品的角度,刺激學生閱讀思維的多維拓展,為自主感悟提供保障。在執(zhí)教《記念劉和珍君》一文時,我就提供了錢理群先生的一篇文章。在文中他通過對貫串全文的肯定(說)與否定(不說、沉默)的這條情感線索的把握,既看到了文章現(xiàn)實針對性的一面,也看到了超越具體對象的概括性的一面。這就為學生解讀文本提供了兩種視角——聯(lián)系寫作背景確認寫作意圖和從純文本角度出發(fā)進行超越性閱讀。
(2)質(zhì)疑:調(diào)動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對學生的確定性進行質(zhì)疑,是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缺陷、修正錯誤理解、提升閱讀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
當學生根據(jù)自己內(nèi)在的知識對文本信息提出疑問時,教師要激勵他們把這些信息情景化,重新分析支持信息的各種論據(jù),或假設推導,或比較驗證。前者如:為明白詩歌中某一意象的特定內(nèi)涵,讓學生找到眾多的相關的詩歌進行推導。后者如:當學生很難體會《記念劉和珍君》一文的寫作技巧時,把周作人《關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林語堂《悼劉和珍楊德群女士》找來,從選材角度、語言風格等具體的“論據(jù)”上作比較驗證。
(3)滲透:感悟的深淺往往跟閱讀者的知識經(jīng)驗和語文積淀有關,對于學生無法感悟到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作為一個學習者的身份與他們進行交流并從中滲透,從而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深度提高感悟能力。
提高人文素養(yǎng)是新課程的一大亮點,也是回歸語文自身規(guī)律的有力舉措,在這方面教材編者可謂用心良苦。但是新課程開設的科目比舊課程還多,巨大的考試壓力把閱讀空間積壓得相當有限。因此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靠我們老師引導,更靠學生在自身的閱讀實踐中不斷“悟”和“練”出來的。
在目前狀況下,學習語文的最好時間是升學壓力還不明顯的高一高二,老師可以盡情地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學生可以自在地投身于語文的學習。為應試而設計的題目可以少做甚至不做,讓學生把有限的時間擠出來用在讀書上,讀古詩讀古文,讀時文讀名著,讀傳記讀人生,開創(chuàng)創(chuàng)造性閱讀課,指導學生在遼闊的“文化原野”博采廣收。我們可以試著把《莊子》、《弟子規(guī)》等引入課堂,來替代所謂的照顧文、平庸文,讓學生真正領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可以將余秋雨、余光中、周國平、王小波引入課堂,讓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當做正文,把書籍當作注解。真正感受文本,感受語文,摒棄一些僵化的知識和“偽知識”,摒棄那種學語文僅是讀幾本課文和一些復習用書的做法,你會覺得語文的天地是很開闊,很美好的。
三、引導學生正確閱讀,讓學生更嚴謹
語文課堂是一個開發(fā)性的課堂,教師本不能把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局限在課堂上,且鼓勵通過自主探究來“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fā)展”是新課程背景下培育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如果駕馭失當,在“自主”“個性”的掩護下,語文課堂就很有可能成為滋生偏頗甚至錯誤的溫床。首先,學生過分“自主”會削弱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永遠不容否定,漠視教師的正確誘導,正如大海航行,盡管也可能到達彼岸,但效率就大打折扣了。其次,片面的自主探究和個性讀寫容易使學生曲解文意。不少人把語文讀寫的自圓其說與正確無誤畫上等號,打著創(chuàng)新、個性的旗號把一些牽強附會的奇想用“主題多樣性”、“思想復雜性”予以肯定。正是這種“個性化”的隨意性,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輕率的學風,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嚴密思維具有極大的負作用。
語文老師,我們應用自己的努力找回我們自己學科的精神,構(gòu)建理想的語文課堂,尋找一個不枯燥自己也不枯燥學生、不糟踏自己也不糟踏學生的出口,少一些束縛,多一點創(chuàng)造,少一些功利色彩,多一些人文關懷,這樣新課程要求學生通過多讀書以提高人文素養(yǎng)和語文能力的美意才不會落空。
參考文獻:
[1]《語文教學要重視教材內(nèi)容的重組》(《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2期)
[2]《語文課,給思想松綁》(《中學語文教學》2002年第7期)
[3]《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200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