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強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十分關注的問題。結合小學生心理發(fā)育的特點,可以從以下進行嘗試:一是充分利用教材,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剖析來體會、滲透德育; 二是抓住重點句、段、篇的朗讀訓練來滲透德育;三是在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景中滲透德育; 四是德育教育要注意階段性。還要捕捉最佳理論時機,準確把握德育滲透的“度”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與學生思想品德的切合“度”,做到教師既是“經(jīng)師”又是“人師”。用真情去激發(fā)學生真情,用教師的責任感促使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日益至臻完善。
【關鍵詞】小學語文;滲透;德育;教育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不應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務。”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十二冊語文教材中,每冊精選的課文內(nèi)容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藍本,涉及愛國、理想、堅強、勤奮、團結、友愛、誠信、謙遜、節(jié)儉、孝敬等德育內(nèi)容,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是對學生一生的思想品質(zhì)、道德修養(yǎng)的奠基。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更好地發(fā)揮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
一、充分利用教材,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剖析來體會、滲透德育
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憑借教材進行應該是主渠道。語文學科不僅集工具性、知識性和能力、文學欣賞于一體,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門思想教育學科。語文課和其他學科相比,在德育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它的內(nèi)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拓寬,它不僅是人的交際、思維、生活的工具,還是人認知世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工具,同時又有著強烈的人文因素,對學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翻開課本,你會發(fā)現(xiàn)這一篇篇文情俱佳的文章幾乎都是一個個德育教育的目標。
在教學活動中,還可以強化語感訓練,挖掘語句的含義,深刻領會作者的意圖、品味及思想內(nèi)涵,從而達到提高能力、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如:《白楊》一課,通過學習課文,學生理解了借物喻人,借白楊的精神品質(zhì),贊揚了邊疆建設者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博大胸懷,深刻領悟了爸爸像白楊樹一樣的堅強意志。課文結尾以“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迸c“爸爸一手摟著一個孩子”的形象相互映襯,含蓄雋永,耐人尋味。尋味什么?我緊緊抓住這兩個句子進行對比,從“沉思”“微笑”這兩個詞入手,進一步挖掘進行德育教育的潛能。通過誘導啟發(fā),學生領悟到在爸爸的眼中小樹就是孩子,孩子就是小樹,孩子們在爸爸的關懷、教導下,也會勇敢地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學生們談到在建設邊疆、西部大開發(fā)的洪流中,他們的祖輩和父母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和才華,值得歌頌和贊美。他們也會像小白楊一樣在父母的呵護下茁壯成長,繼承父輩的意愿,建設西部,使其美麗、富饒。這樣,德育就非常自然地滲透到了教學當中,學生在不經(jīng)意中欣然接受了。
二、抓住重點句、段、篇的朗讀訓練來滲透德育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熏陶,在讀中獲得審美享受?!币簿褪钦f學生只有通過朗讀,才能身臨其境,才能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與熏陶,從而培養(yǎng)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如在教學《桂林山水》這課時,可以讓學生抓住描寫桂林山和水特點的句子,采用默讀、齊讀、小組讀、女生讀、指名讀、賽讀、美讀等形式朗讀,了解桂林的山:奇、秀、險;水:靜、清、綠的特點,讓學生通過朗讀,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進而感受到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激起他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在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景中滲透德育
在教學時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常常因為學生入不了“境”,而不容易理解和接受,這就需要教師用各種方法創(chuàng)設一種符合課文內(nèi)容的情境,使學生似親眼所見,親身經(jīng)歷。讓學生與作者能夠產(chǎn)生在情感上的“親”,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做到入境悟情,受到教育。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在教學英法聯(lián)軍入侵圓明園這段時,我播放了一段《火燒圓明園》的視頻,學生看著熊熊大火把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化為灰燼,臉上的表情頓時變成了憤怒。視頻放完了,我立即讓學生說說心中的感受,有的學生說:“圓明園的景色太美了,但是被英法聯(lián)軍毀滅了,我恨英法聯(lián)軍”。有的學生說:“圓明園的奇珍異寶不是被侵略者掠走,就是被燒毀,侵略者太可惡了……”此時,學生已被侵略者的所作所為激怒,對侵略者的仇恨可以說是不言而喻,同時也深刻地體會到因為國家貧窮落后才會任人宰割、任人欺負,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該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德育教育要注意階段性
德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德育為首。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會學生學習的同時,必須適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作為教師首先要明確語文教材中德育內(nèi)容的廣泛性和語文科的特殊性。德育教育的內(nèi)容從文本選擇上是多方面的,例如《黃山奇石》、等反映我們祖國山河壯麗、物產(chǎn)豐富、幅員遼闊;《雷鋒叔叔和我們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紀祖國嶄新的社會新風尚;《英雄王二小》等反映祖國人民遭受帝國主義侵略時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這一篇篇教材構成了一個個德育教育的整體。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還要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潛移默化地逐漸滲透,在細化上下功夫,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受到洗禮,得到內(nèi)化。
其次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還要分年段,因人而宜。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階段性和順序性。根據(jù)小學生知識差距,心理差異,年齡跨度,一般分為低、中、高三個階段。
低年級初步感知道德教育,通過入學教育中“升國旗”、看圖學詞學句中“北京天安門”等文本,讓學生明白國旗代表我們國家,升旗時行注目禮,是對國家的尊重,對祖國的熱愛。
中年級,要加強對他們的德育教育理性培養(yǎng),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如:通過《美麗的小興安嶺》、《林?!返冉虒W,使學生了解祖國的美麗與富饒,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級是德育理念養(yǎng)成階段,除教材中選入的課文外,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一些課外閱讀拓展、習作講評及新聞時事等加強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德育養(yǎng)成要充分體現(xiàn)循序漸進的原則,符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和認識規(guī)律。
另外,小學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方法還有許多,如在人物分析中讓人物感染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結合時代背景,在揭示課題中滲透德育;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德育滲透;教師以身作則,進行德育滲透等等。
總的來說,在教學的實踐和探索中,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但是,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必須堅持“文道統(tǒng)一”的原則,以語文知識為基礎,選準文與“道”相統(tǒng)一的結合點,做到以文傳道,以情入理,文道結合,情理交融。這樣,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中,就會逐漸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對真善美和假惡丑的辨別能力,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學無定法,教更無定法。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不是牽強附會地在教學中加點德育知識,也不是情感的隨意宣泄,更不是純粹的理論說教。教師用自己的智慧去啟迪學生智慧,用真情去激發(fā)學生真情,教師的責任感必將促使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去總結出更多、更好的德育方法,使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日益至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