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娟, 賈東奇, 金 偉, 李曦光, 徐 蓉
1.南京市兒童福利院,江蘇 南京 210000;2.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臨床報道·
踝足矯形器對痙攣型腦癱患兒脛前后肌群疲勞度影響研究
李亞娟1, 賈東奇2, 金 偉2, 李曦光2, 徐 蓉2
1.南京市兒童福利院,江蘇 南京 210000;2.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目的 探討踝足矯形器對痙攣型腦癱患兒脛前后肌群疲勞度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在南京市兒童福利院與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進行康復治療的痙攣型腦癱患兒10例,通過臨床痙攣指數將所有患兒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痙攣。記錄并比較患兒佩戴踝足矯形器前后10 m自由步行時雙側脛前后肌群的肌電參數(中位頻率與平均肌電值)。結果 6例輕中度痙攣患兒(臨床痙攣指數≤12分)佩戴踝足矯形器后,肌電參數表現(xiàn)為中位頻率降低、平均肌電值升高;而4例重度痙攣患兒(臨床痙攣指數≥13分)則相反,肌電參數表現(xiàn)為中位頻率升高、平均肌電值降低。佩戴踝足矯形器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踝足矯形器可減輕輕中度痙攣型腦癱患兒的脛前后肌群疲勞度,但對于重度痙攣患兒的效用相反。
踝足矯形器; 痙攣型腦癱; 中位頻率; 平均肌電值; 表面肌電圖
Ankle foot orthotics; Spastic cerebral palsy; Median frequency; Mean EMG;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痙攣型腦癱是腦性癱瘓中最常見的類型[1]。痙攣型腦癱患兒受損腦部所支配的肌肉緊張性增高,主要體現(xiàn)在髖的內收肌群、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等[2]。如何科學地評價痙攣型腦癱患兒的步態(tài),進而更有效地指導患兒的康復治療,最大限度地糾正“劃圈步態(tài)”,促進其步行功能的改善,已成為康復醫(yī)學面臨的重要課題。其中,最快速、直接、有效控制足下垂的方法就是給患兒佩戴踝足矯形器[3-4]。踝足矯形器制作簡單、使用方便、價格便宜,已被證實在改善偏癱足下垂患兒的步行速度方面作用明顯[5-6]。但踝足矯形器的應用會限制踝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其對下肢肌肉的疲勞度是否有影響尚無定論。表面肌電圖有助于判斷矯形器是否能夠改善肌肉活動:在完成一定的功能活動中,矯形器使積分肌電降低,或使肌電活動更加集中與規(guī)律,說明肌肉活動的效率增加,矯形器起到了輔助作用;反之則不然[7-8]。因此,表面肌電圖可用于踝足矯形器的療效評價。本研究通過比較患兒佩戴踝足矯形器前后10 m自由步行時雙側脛前后肌群的表面肌電圖肌電參數(中位頻率與平均肌電值),探討踝足矯形器對痙攣型腦癱患兒脛前后肌群疲勞度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在南京市兒童福利院與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進行康復治療的痙攣型腦癱患兒10例,年齡3~7歲,在旁人監(jiān)護下均可獨立(或使用輔具)步行>20 m[9]?;純菏茉嚽?4 h內未作劇烈運動,以排除過度運動殘余疲勞的影響。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兒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
1.2 儀器 表面肌電圖測試儀[Myomonitor?Ⅲ EMG(SP-M 066/1045),美國Delsys公司];電極(一次性銀/氯化銀表面電極,上海申風醫(yī)療公司);人體信號皮膚處理劑(日本光電工業(yè)株式會社);硬踝塑料踝足矯形器(德國奧托博克公司)。
1.3 研究方法 首先,通過臨床痙攣指數將所有患兒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痙攣(0~9分為輕度,10~12分為中度,13~16分為重度)[10]。然后,要求受試患兒顯露雙下肢待測肌群部位,室溫約25 ℃。電極定位,皮膚準備,刀片脫毛,砂片打磨皮膚表面,酒精棉球局部脫脂,涂抹皮膚處理劑。參考電極位于脛骨骨突明顯處[9],記錄電極置于肌肉最豐滿處(肌肉圍度最大處)稍偏下方,記錄電極、參考電極連線方向與待測肌群肌肉纖維的長軸方向平行,兩電極中心間距為20 mm。記錄4個導聯(lián):左脛前肌,左脛后肌(腓腸肌)內側頭,右脛前肌,右腓腸肌內側頭。10例患兒依次進行10 m自由步行表面肌電圖測試。讓受試患兒以自由步行狀態(tài)自起點走至終點,測試者同速伴行,記錄標準的10 m自由步行的雙側脛前后肌群的肌電參數(中位頻率與平均肌電值)[11]?;純号宕黪鬃愠C形器后,重復上述操作。
10例患兒中,6例輕中度痙攣患兒佩戴踝足矯形器后,肌電參數表現(xiàn)為中位頻率降低、平均肌電值升高;而4例重度痙攣患兒則相反,肌電參數表現(xiàn)為中位頻率升高、平均肌電值降低。佩戴踝足矯形器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輕中度痙攣患兒肌電參數比較
表2 重度痙攣患兒肌電參數比較
踝足矯形器可縮短步行時間,減少步行周期數,加快步速,進而降低步行能耗,提高步行效率。痙攣型腦癱患兒患側下肢肌群的表面肌電圖表現(xiàn)為脛前后肌同步收縮?;紓让勄凹[動期的靜息狀態(tài)消失,代之以基本連續(xù)的許多小波存在,說明伸肌群的肌電活動過于活躍,不能很好地被抑制,存在下肢伸肌的痙攣[9]?;紓入枘c肌支撐期的波幅較正常減小,收縮時間縮短,說明患側下肢的支撐活動減弱,腓腸肌的肌力偏低,導致患兒足跟著地與蹬離動作減弱或缺乏;同時,還與患側足部下垂引起穩(wěn)定性下降、不能充分持重有關?;紓让勄凹〉谋砻婕‰妶D由于受到患側腓腸肌肌電活動過度增強與自身肌力降低的影響,使脛前肌的兩個肌電活動高峰均不明顯。而對于健側受試肌群而言,由于步速緩慢,健側腓腸肌擺動期的靜息狀態(tài)也消失,幾乎在每個擺動中期,均可見一個小的梭狀波存在,這也是健側腓腸肌主動收縮的反映,說明在健側擺動期,腓腸肌不必要的活動顯著增多??傊d攣型腦癱患兒步態(tài)的形成原因主要為患側腓腸肌過度活躍與下肢拮抗肌群的協(xié)同收縮運動失調。因此,痙攣型腦癱患兒步態(tài)的脛前后肌群表面肌電圖特征為:患側腓腸肌與患側脛前肌的正常拮抗收縮狀態(tài)減弱或喪失;患側腓腸肌孤獨活躍;患側脛前肌的肌電活動減弱。
本研究中,6例輕中度痙攣患兒(臨床痙攣指數≤12分)佩戴踝足矯形器后,肌電參數表現(xiàn)為中位頻率降低、平均肌電值升高。這是運動效率提高的表現(xiàn)。其原因主要為:踝足矯形器可降低脛前肌與腓腸肌的肌電活動,有利于擺動期脛前肌的充分休息,增加擺動的對稱性,并在支撐期通過改善踝背屈,增加向前步行的推動力;在步行擺動的后期,踝足矯形器在膝關節(jié)伸展時保持了踝關節(jié)背屈位置,抑制了脛前肌的過度活動,使患兒的步態(tài)更接近正常。而4例重度痙攣患兒(臨床痙攣指數≥13分)則相反,肌電參數表現(xiàn)為中位頻率升高、平均肌電值降低。其原因主要為:在步行的支撐初期,患兒佩戴踝足矯形器在很大程度上矯正了足下垂,使患側足跟易于著地,下肢站立時足底得到充分支撐,改善支撐期的穩(wěn)定性;而在擺動后期,踝足矯形器也可抑制下肢伸肌過度活動與尖足內翻畸形。以上結果表明,對于痙攣較重的患兒,單靠佩戴踝足矯形器難以極好地控制足下垂,需要配合抗痙攣藥物與運動治療,必要時考慮手術矯治。也有報道認為,長期佩戴踝足矯形器會導致脛前肌的肌電活動減弱、發(fā)生廢用性肌萎縮,其近期療效顯著,但遠期療效存在爭議[12-13]。
綜上所述,踝足矯形器可減輕輕中度痙攣型腦癱患兒的脛前后肌群疲勞度,但對于重度痙攣患兒的效用相反。
[1] 寧翠霞,王 紅.改良腦癱患兒視頻腦電監(jiān)護安放電極的方法[J].臨床誤診誤治,2009,22(12):73.
[2] 陳惠子,程洪斌,滑蓉蓉,等.兩種干細胞移植方式對腦癱患者運動功能改善的療效比較[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16,7:527-530.
[3] 梁秋葉,覃花桃,凌賽泳,等.痙攣肌治療儀結合家庭康復治療痙攣型腦癱兒童的療效觀察[J].右江醫(yī)學,2017,45(2):160-163.
[4] 賈明杰.針灸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痙攣型小兒腦癱的臨床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2):208-209.
[5] 李 偉,吳燕丹.踝足矯形器在腦癱兒童運動康復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102-108.
[6] 陶 靜.踝足矯形器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動靜態(tài)尖足的療效[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7,25(3):94-96.
[7] 羅 夢,周國平,楊 路,等.表面肌電圖在腦卒中后運動功能障礙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2017,32(1):67-70.
[8] 蔣擁軍,李克軍,陳 穎,等.電針療法結合綜合康復治療腓總神經損傷表面肌電圖的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7,8(1):31-33.
[9] 李青青,吳宗耀.10 m自由步行偏癱步態(tài)脛前后肌群的表面肌電圖研究[J].癲癇與神經電生理學雜志,2006,15(4):208-212.
[10] 燕鐵斌.臨床痙攣指數:痙攣的綜合臨床評定[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00,4(1):88-89.
[11] 李青青,吳宗耀.表面肌電圖的信度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6,21(3):224-227.
[12] Hesse ST,Werner CO,Matthias KO,et al.Non-velocity-related effects of a rigid double-stopped ankle-foot orthosis on gait and lower limb muscle activity of hemiparetic subjects with an equinovarus deformity[J].Stroke,1999,30(9):1855-1861.
[13] Stott N,Zionts LE,Gronley JO,et al.Tibialis anterior transfer for calcaneal defonmity:apostoperative gait analysis[J].Pediatric Qrthopaedics,1996,16(6):792-798.
李亞娟(1984-),女,江蘇淮安人,主管治療師,碩士
賈東奇,E-mail:dqdq2596@163.com
2017-06-13
2095-5561(2017)04-0251-03 DOI∶10.16048/j.issn.2095-5561.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