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軍
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大類,老百姓常說的“癌癥”其實是惡性腫瘤的一種。良性腫瘤的特點是不會轉移,生長速度較慢,對于身體的危害程度相對較小。因此,并不是所有腫瘤都一定會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良性腫瘤具有向惡性轉化的可能,如乳腺纖維囊性增生(俗稱乳腺增生癥)、大腸息肉等。惡性腫瘤也不一定就是絕癥,部分癌癥如甲狀腺癌的預后較好,而且現在的醫(yī)學治療手段發(fā)展較快,所以惡性腫瘤在某種程度上已不再是不治之癥。
癌癥,是指我們的身體在正常情況下有個別細胞發(fā)生基因突變導致細胞過度生長。但幸運的是,我們的身體內有一個強大的防御體系——免疫系統(tǒng),能及時識別并消滅這些異常細胞,避免了癌癥的發(fā)生。當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受到損害時,便給基因突變的癌細胞以可乘之機,發(fā)展成癌癥。
由此可見,免疫系統(tǒng)對于癌癥的預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維持一個健康強壯的免疫系統(tǒng)有多方面因素,如飲食營養(yǎng)、體育鍛煉、情緒調節(jié)、工作節(jié)奏、人際關系、生活環(huán)境等。
“腫瘤君”的威懾力很強,很多人將它和不治之癥聯系在一起。一旦被確診是癌癥,有的患者的精神就立刻崩潰,家屬也往往不知所措。
其實,相當一部分癌癥是可以治療甚至可以治愈的。比如,肺癌如果發(fā)現時是中晚期,治愈率不到10%,但如果是早期肺癌,治愈率能達到90%。
隨著醫(yī)學科學的飛速發(fā)展,新的治療措施不斷推出,尤其是基因治療及分子靶向治療的出現,使一些原本無法治療的癌癥患者能夠得到有效的治療或帶瘤長期生存。
一旦被“腫瘤君”盯上,要及時到正規(guī)醫(yī)院進行規(guī)范的治療,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體檢結果可以反映出一定時間內的身體健康狀況,但血液的檢查結果經常發(fā)生變化,有時一天內的結果都不相同,而影像方面的檢查結果也有一定的“有效期”。
很多癌癥的早期癥狀不明顯,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當出現明顯不適時,癌癥往往已經發(fā)展到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因此,對于一些高風險的人群,如家族中有多人患惡性腫瘤,常規(guī)體檢時間間隔要縮短,最好半年體檢一次,或者針對這些危險因素進行特定的醫(yī)學檢查,以便早期發(fā)現。例如,常年吸煙、酗酒而且家族中患有肺癌、肝臟腫瘤的人,僅僅拍X光片、做B超就不夠了,最好進行螺旋CT或強化CT檢查,以便更為精確地檢查。
大蒜和其他蔥屬植物常被列入能降低癌癥風險的推薦蔬菜目錄中。大蒜與蔥頭的確具有良好的抗癌效果,愛吃大蒜與蔥頭的人,患大腸癌、卵巢癌與喉癌等癌癥的風險較低。
在癌癥初起階段,堅持吃菇類蔬菜有一定的抑癌作用。這是因為菇類不但含多糖,還含有干擾素的誘導劑——雙鏈核糖核酸,能夠進入癌細胞抑制其增殖。在各種癌癥手術后,持續(xù)食用菇類有助于防止癌細胞的轉移。
但必須指出的是,引發(fā)癌癥并不是單一的因素,經常吃大蒜、蔥頭和菇類等,對身體有益,但不一定保證不得癌癥。均衡膳食,才是健康之道。
腫瘤能不斷擴散,最終奪取患者的生命,是因為腫瘤似乎能夠在人體內自制新血管,供其吸取氧和養(yǎng)分。因此推斷,廢去腫瘤制造血管的能力,使其“餓死”,便能減慢甚或停止擴散。
腫瘤病人往往有個很大的顧慮:因擔心營養(yǎng)促進腫瘤生長,因此不敢多“補”。更有甚者,希望通過饑餓去“餓死”腫瘤。但是,患者若沒有足夠的營養(yǎng)支撐,正常細胞就不能發(fā)揮生理功能,而腫瘤細胞仍然會掠奪正常細胞的營養(yǎng),結果“餓死”的只能是病人而不是腫瘤細胞。而且,營養(yǎng)不良的人更加容易發(fā)生腫瘤,且并發(fā)癥更多、生活質量更低、臨床預后更差、生存時間更短。因此,對于癌癥患者來說,營養(yǎng)支持應該成為他們的基本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