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軍
一、試驗目的
大壟三行是近兩年新推廣的一種高產栽培模式,通過近兩年種植發(fā)現苗期缺肥是大壟三行的一個弊端,為了充分發(fā)揮大壟三行的栽培優(yōu)勢及其增產潛力,特設此試驗,從中篩選出適合大壟三行的合理種植密度及行間最佳施肥位置,為大田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二、試驗地情況:
(一)試驗地設在科技園區(qū)內,地勢平坦,肥力均勻,前茬玉米。土壤類型為黑壤土。有機質含量66.5g/kg,堿解氮含量為245mg∕kg,速效磷32.4mg∕kg,,速效鉀233mg∕kg,PH值為6.01。
(二)供試大豆品種:北豆53。
(三)試驗設計與方法:采用大區(qū)對比法,壟長10米,壟距1.1米,10壟區(qū),小區(qū)面積110平方米。試驗總面積990平方米。
三、 播種方法及田間管理:
(一)播種前調好行間機械施肥位置,人工定量包種,播種時機械開溝,人工擺籽,機械施肥。
(二)田間管理:出苗前先進行藥劑封閉除草,出苗后人工除草一次,人工拔草一次。機械中耕三次。
(三)收獲:成熟后及時收獲,全區(qū)脫粒計產。
三、試驗處理
試驗共設9個處理
四、試驗結果與分析
從表5看行間不同施肥位置的3個處理,田間均表現出缺肥癥狀,不同處理缺肥癥狀持續(xù)時間不同,缺肥苗帶不同,缺肥苗帶數量不同,分析苗帶缺肥原因是由于施肥位置遠,大豆苗小,根吸收肥料和養(yǎng)分能力弱。B2處理(施肥帶離中間苗帶15厘米)持續(xù)缺肥時間最短7天,經歷1個葉齡,其次是B1處理(施肥帶離中間苗帶20厘米)持續(xù)缺肥時間11天,歷時2-3個葉齡,B3處理(施肥帶離中間苗帶10厘米)持續(xù)缺肥時間最長15天,經歷3-4個葉齡,從而得出缺肥天數排序是B3 >B1> B2。從表5看B1缺肥苗帶數量最少就中間一個苗帶,其他處理均表現兩個苗帶缺肥,因此從缺肥苗帶數量看B1好于B2、B3處理。
從室內考種表看處理A3B1單株莢數、單株粒數都高于其他處理。
從表7看出A3B1產量居第一位,公頃產量3664.5公斤。
從折線圖看出,與B1施肥位置組合的三個密度產量(藍色線)高于與B2組合的三個密度產量(粉色線),說明從行間施肥位置看B1好于B2。
從柱形圖高低排列趨勢看出,與A1密度組合的三個不同施肥位置的產量最低,其次是與A2密度組合的三個不同施肥位置的產量居中,與A3密度組合的三個施肥位置的產量最高,說明A3密度好于A2密度,A2密度好于A1密度,分析A1密度產量低的原因,A1是三行密度均等的處理,三行密度均等的處理通風透光不如中間行密度小的處理好,從而影響產量。從柱形圖還看出A3B1產量最高,其次是A3B2。
通過相關分析看出,在B1、B2施肥位置情況下密度與產量指標均呈正相關,相關性達極顯著水平,說明在該試驗設計的三個密度中,隨邊行密度越大產量越高,從而得出中間苗帶密度小兩邊行苗帶密度大的設計適合大壟三行,這一結論跟圖3相符合。
通過相關分析看出,A3密度情況下施肥位置與產量呈負相關,相關性達極顯著水平,說明在該試驗的三個施肥位置中,施肥位置離中間苗帶越近產量越低,從而得出近兩側邊行遠中間行苗帶的設計是大壟三行的合理施肥位置,從圖6得出B1施肥位置產量最高,該結論與圖2相吻合。
分析B1好于 B2、 B3施肥位置的原因,B1施肥位置是離中間苗帶20厘米,離邊行苗帶5厘米的處理,該處理中間苗帶在第2片三出復葉展開時表現出脫肥,到第四片三出復葉展開結束脫肥現象,表現脫肥是因為施肥帶離中間苗帶遠的原因,該時期植株小,生長量少,根系分布范圍小,根吸收肥料養(yǎng)分能力弱,屬需肥量較小階段,因此該時期缺肥對后期產量影響不大。B2 、B3處理的兩側邊行是在大豆8片三出復葉展開后表現缺肥癥狀,該時期進入生長旺盛時期,是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的階段,需肥量增加,該時期缺肥將影響單株莢數單株粒數從而影響產量,從時間上分析B1缺肥處在需肥較小階段,從缺肥苗帶數量看B1是中間一個苗帶缺肥,而其他兩個處理是兩個苗帶缺肥,因此綜上兩條原因得出B1好于 B2、 B3施肥位置。
五、小結
(一)通過試驗,產量性狀好,增產效果好的是處理A3B1(單側施肥位置離中間苗帶20厘米,密度兩側邊行16萬,中間行8萬)
(二)通過大豆田間表現結合產量相關分析得出適合大壟三行施肥位置的規(guī)律是近兩側邊行遠中間行,合理密度設計是中間行密度小兩側邊行密度大。
(三)針對大壟三行機械的弊端,建議大豆花期噴微肥一次,能有效緩解苗期缺肥癥狀,還能起到增產效果。
(作者單位:164400黑龍江省遜克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