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舒涵
摘 要:“互聯網+”時代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有助于緊密共青團與青年學生群體的聯系,有助于推進共青團組織體制機制的完善與優(yōu)化。建立基于信息技術的智能型政治組織,可從服務信息化、結構智能化兩方面予以落實。一方面,通過信息技術新模式為學生群體提供有用、有效、及時的信息,加強共青團工作者與學生群體的溝通交流,并杜絕互聯網垃圾信息給學生群體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積極利用互聯網思維改革高校共青團工作體制,保持高校共青團組織的先進性,服務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共青團;改革與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D296.2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04-24
一、“互聯網+”時代高校共青團工作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目的
“互聯網+”的核心理念是跨界融合與創(chuàng)新驅動。同時,改革創(chuàng)新、轉型發(fā)展恰是現時期改進共青團工作的目標取向。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社會網絡化的進程改變了人們,尤其是青年學生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互聯網也逐漸成為青年學生群體獲取信息、表達意愿的首要途徑。
近年來,在基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我們可以發(fā)現青年學生們對國家大事、社會要事的了解、參與、評論的熱情不斷高漲,這一演變具有強烈的兩面性:一方面,互聯網作為信息獲取的最主要的媒介與平臺,為青年學生提供了新穎、簡潔、方便的政治參與方式和實踐途徑。另一方面,因互聯網所提供信息的包羅萬象,評論質量的良莠不齊,也存在對不諳世事的青年學生群體帶來較強負面影響的可能性。
在現今的“互聯網+”時代,創(chuàng)新開展共青團工作,就是要讓團組織的工作更加適應青年群體思維和行為方式的發(fā)展變化。因此,基層團組織要通過互聯網等新模式為學生群體提供有用、有效的信息,同時更要妥善防控互聯網垃圾信息對學生群體的誤導,穩(wěn)步將共青團工作與時俱進地創(chuàng)新升級為“共青團2.0”。
二、“互聯網+”時代高校共青團工作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方法
“共青團2.0”的內涵是基于信息技術的智能型政治組織,其原動力來自“信息”與“智能”,從其外延與內在兩方面來分析,“共青團2.0”在創(chuàng)新實踐中的有效抓手可被概括為服務信息化與結構智能化。
1.服務信息化有助于打通共青團聯系學生群體的“最后一公里”
隨著互聯網帶動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不斷加快,青年學生群體的自我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其價值取向、利益訴求和行為模式日趨多元化,通過互聯網汲取信息已逐步替代其原有的學習模式。為提升共青團工作宣傳效率、擴大覆蓋受眾,使共青團工作更加適應學生群體行為變化,基層團組織可通過“信息化”的服務手段升級共青團工作。
服務信息化可實現的抓手具有較強的多樣性,通過在工作實踐中的實施反饋及對受眾群體的調研與分析,筆者認為服務信息化可通過如下三種途徑以階段方式實現。第一階段為基礎與習慣養(yǎng)成期。通過在青年學生群體使用頻率最高的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中建立官方“公眾號”“訂閱號”等多種途徑,將黨團活動、政治要聞、校園動態(tài)等有效信息進行主動推送,培養(yǎng)學生群體的政治意識,加深學生群體對共青團的理解。第二階段為鞏固與關系提升期。在此階段應緊跟互聯網發(fā)展潮流,與時俱進地通過學生群體喜聞樂見的媒介加強師生交流。如以一周為周期,通過固定的網絡直播平臺、App等媒介與學生群體進行互動,傾聽學生心聲,解答學生疑惑,增強共青團組織的親和力與凝聚力。第三階段是穩(wěn)定與全面發(fā)展期。在首階段夯實基礎、次階段提升合力的前提下,通過自主研發(fā)App等方式整合信息資源,優(yōu)化溝通渠道,實現“互聯網+”時代的全面互聯、充分整合和協(xié)同運作,利用智能化技術手段發(fā)揮共青團組織的體制優(yōu)勢。
同時,在服務信息化的過程中,要始終加強對信息渠道重要性的宣傳與引導,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正能量,堅決肅清垃圾信息與不實言論。對于不良信息、負面評論等產生其他不良情緒的學生,要通過線上、線下雙重途徑對其做好思想引導和心理輔導,全面、有效地做好青年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結構智能化有助于推進高校共青團機制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共青團中央與教育部在2016年末聯合印發(fā)的《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中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和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精神,在共青團改革大局中推進高校共青團改革創(chuàng)新,切實加強和改進高校共青團各項工作和建設。這充分說明了未經過創(chuàng)新的共青團組織,尤其是高校共青團組織,已無法適應時代和青年學生群體思維的發(fā)展速度,高校共青團的組織體制機制亟待完善與優(yōu)化。
結構智能化是共青團組織結構優(yōu)化的有效落實方式,它以“互聯網+”思維優(yōu)化共青團工作體系,以牢牢把準政治方向、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突出重點聚焦問題及統(tǒng)籌推進上下聯動為四項基本原則,注重自下而上和互動式的系統(tǒng)推介,重點運用將線上交流與線下溝通相結合的工作方式,構建項目化、扁平化、制度化的工作機制。
在工作實踐中,一是大力推行直接聯系服務制度,要求共青團工作者及學生干部按頻次主動溝通青年學生,了解其思想,掌握其動向,傾聽其心聲,并以此建立對團干部的考核體系,對溝通效果和結果予以量化考核。二是建立健全評議評價制度,增強青年學生與共青團的互動,使青年學生更多地參與共青團工作的設計、決策、實施、評議全過程,定期以多種形式召開面向學生群體的座談會等,積極聽取反饋意見,及時修正工作疏漏。三是加強高校共青團組織的制度及規(guī)章建設,讓團組織工作有章可循、有規(guī)可依,積極明確團組織中各成員的工作職責與任務,促進工作有序開展。同時,綜合運用校內各類評價體系,建立健全高校共青團上下級組織之間互評互議制度,保持好高校共青團組織的先進性。
三、“互聯網+”時代高校共青團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并密切關注青年群體及共青團工作的發(fā)展變化,將高校共青團工作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和從嚴治黨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對此作出了戰(zhàn)略規(guī)劃和實施部署。培養(yǎng)好青年學生群體是高校共青團工作的首要使命,團結帶領青年學生群體不斷進步,使其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中發(fā)揮生力軍作用,是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核心任務。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拓展和豐富共青團工作創(chuàng)新實踐手段,優(yōu)化和完善高校共青團工作體制體系,使團組織工作順應時代潮流,跟緊受眾群體的發(fā)展變化,應是未來共青團工作健康發(fā)展的核心任務。通過借助互聯網手段和互聯網思維,從服務信息化和結構智能化兩個維度在“創(chuàng)新2.0”下構建“共青團2.0”,有助于加強青年學生群體的共青團思維體系建設,有助于拉近高校共青團組織與青年學生群體的聯系,有助于推進共青團組織體制機制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開展共青團工作,將成為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有效抓手,也將成為奠定我國未來發(fā)展的人才基礎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生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束 為,洪 波.網絡時代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機遇與對策[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