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遠芳
走進新課程,我們看到了令人振奮的語文閱讀課——從原來的時代感不強的范文走向了結合實際、語言優(yōu)美的生活趣文;從教師霸權的“一言堂”走向了教師、學生、文本的“平等對話”;從偏重認知能力走向了促進生命的成長與發(fā)展……新課程的實施為語文閱讀教學帶來了精彩,帶來了生機。
一、立足文本,共享生成美
語文閱讀教學首先要解決“閱讀什么”的問題。教材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它是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是新課程理念、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的載體,是師生互動的主要憑借。就語文來講,教學中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材。而語文教材在選文時又特別強調文章的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強調要從母語教育的角度要求教材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等。這樣一個蘊含著社會規(guī)范文化、凝聚了許多專家、一線教師心血、智慧的“文本”總體上是優(yōu)于單個教師的智慧的。
立足文本,就是指教師緊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過語言文字、插圖、音樂及聲響等創(chuàng)設出可感可觸之情境,讓學生多讀多悟,吟詠品味,含咀英華,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二、師生互動溝通,共享快樂美
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教學的過程和結果?!皫熒印币馕吨鴰熒嗷プ鹬兀嗷ソ?,真誠對話,它既是一種教學行為,更是一種教學境界和精神氛圍。在這個共同體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個性得以張揚,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促使教學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和諧境界。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關于“師生互動”、“對話交流”,新課標主要表達了三個方面的意思:第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第二,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里說的既是理念,又是對教師講析行為的限制。)第三,課堂教學提倡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具體來說:
1.教師先要用心去感知文本。
教師首先是文本的讀者,是閱讀的主體,要反復不斷地觸摸文本,深度參與,去思考、質疑、查閱、創(chuàng)造,而決不停留在抄寫教參、教案集上已設計好的內容,做“傳聲筒”。教師要用自己與文本的心靈對話形成一個獨特的教學視野,以獨到的閱讀見解帶動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更好地預測學生閱讀的立體性、生成性和創(chuàng)造性,易于互動的進行。
2.讓學生在實踐中閱讀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閱讀的渠道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方式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讓孩子走進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氣,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漣漪,這是在閱讀;讓孩子走進社區(qū),感受社區(qū)的變化,體驗社區(qū)人民的生活,這也是在閱讀;讓孩子在活動中增長知識,陶冶情操,這同樣也是在閱讀。
3.學會傾聽,與學生平等對話。
教師要學會傾聽,以欣賞的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每一位學生的表達,以極大的熱忱和耐心去感受其內涵,珍視學生的獨特感悟,不吝惜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如“你感悟得很深,說得多好!”“你的語言很有文學色彩”,“聽你朗讀是一種享受”。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中,學生才能進行“頭腦風暴”般的思維互動,對話才能持續(xù)深入,教學過程才能成為師生生命力得到共同煥發(fā)的過程。
師生平等對話,是對傳統(tǒng)語文教育反思的結果,是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大進步。這種“平等對話”,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你問我答,它更意味著師生共同參與、傾聽、表達、探討、溝通、評價、欣賞,強調的是師生心靈的相互溝通,圍繞文本進行情感的交流,理性的碰撞,共同分享對話的收獲。
沒有師生的互動溝通,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教學不單是教師單方面的表演或說教,而是擁有教學理論素養(yǎng)的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師生互動,情感共鳴,思維共振,這不僅是知識創(chuàng)生的過程,更是精神生產的過程,這樣的課堂教學可以讓師生共享動態(tài)和諧的快樂美,保證學生的全面成長和發(fā)展。
三、激發(fā)生命情感,共享人生美
有人說,今天的孩子是情感缺失的一代。我們通過反思,認識到:現代人的教育決不能是“忽視了另一半的教育”,今天的語文教學,也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情感教育、生命教育的責任。在小學教學中,語文學科最有可能實踐情感、生命教育,它有著其他學科不能比擬的優(yōu)勢:人文性最強,教材中蘊含的人文資源最豐富,與生活最密切,生命,情感理應在情感教育中歡歌。教書育人,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教師要把教材中正義、美善的情感注入學生的血脈中,讓它們永遠在學生的血管中循環(huán)流淌,這才是語文教學的大成功。
1.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情感
人的認知過程是從感性到理性,小學高段生尤其如此。因此,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從聽覺、視覺等方面出發(fā),有助于他們全身心地投入閱讀中,很快地進入課文表現的情感境界。因為情境的創(chuàng)設,一方面可以把文字背后豐富的信息還原、呈現出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形象;另一方面,它能為學生提供一種良好的暗示和啟迪,接通學生平時的經驗和感受,喚醒學生內在的情感,從而豐富和陶冶學生的情操。
我在上《母子情深》時,課始利用多媒體播放《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曲,并以一組又一組動物與人類的親情圖片呈現在大屏幕上,渲染氣氛,導入課文,畫面、音樂同時欣賞,為接下來的教學作了成功的鋪墊。
2.自主參與,體驗情感
閱讀教學中情感的發(fā)現、交融、生成和提升,都必須經過學生自身的體驗來實現。而且,體驗是一個人內在的生動的、特殊的、自己的情感、生命活動的過程,它不能簡單地給予、灌輸,只能親自參與。正如朱自清在《匆匆》中所說:時間飛逝而過,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閱讀體驗也是如此,它還是一種對文本的自我的建構。這就需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實施體驗策略,如指導學生誦讀課文,在朗讀吟誦中體味作者的情感,以達到心與心的相通。入情的美文美讀遠勝于蒼白的解說,入境的體味遠勝于枯燥的肢解。
穿越昨日和明天的思考,我認為,教師是實現新課程的希望,我們決不能讓新課程只為應試教育披上一件漂亮的新外衣,我們除了學習新理念,更應該以自身的探索意識和實踐智慧讓自己的語文教學行為不斷建設、成熟起來,讓自己的課堂既有形式,又有精神。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在改變教學觀念、教學方式的同時,更應不斷進行反思,使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繼續(xù)向著良好的方向行進,讓我們的學生在快樂中閱讀,在閱讀中快樂,讓閱讀伴隨孩子們的每一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