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作為我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具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古琴的顏色一般以黑漆、朱漆或朱黑相間的栗殼色漆為主,顏色素雅單一。古琴的色彩雖然單調,但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崇尚的含蓄內斂、溫和圓潤的美,體現(xiàn)了藝術內涵與文化寓意的和諧統(tǒng)一。
關鍵詞:古琴;色彩觀;朱黑崇拜
一、古琴的起源與社會地位
古琴的歷史久遠,幾乎是伴隨著中華文明的誕生而誕生的,但古琴早期面貌如何已無從而知。東漢蔡邕的《琴操》記載伏羲制琴:“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同時期,桓譚所著《新論·琴道篇》講述了神農氏制琴的傳說:“昔神農氏繼宓羲而王天下,上觀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睆纳鲜龅倪@些記載中,對古琴的起源的描述上多以象征性的隱喻為主,但實際上對古琴的制作也提出了“象法天地”的原則,在古琴的創(chuàng)制體現(xiàn)了古人對天地縝密的認知。
傳世的古琴,在各個時期均有流傳,古琴藝術的成熟期在唐朝,唐古的制作工藝幾乎達到空前絕后的巔峰。而從古琴的出土文物看,則可以追溯到更加久遠的時期,早期的古琴出土文物中,以曾侯乙墓十弦琴年代最早,據(jù)考古簡報的記載①,此琴木質,近長方體,面圓鼓,底方平,首寬厚,尾狹薄翹起,全器由琴身和活動底板組成,通長67厘米,通高11.4厘米,寬19厘米,同期出土琴軫四枚,通體髹黑漆。
“琴者,禁也”是漢代時桓譚《新論》、班固《白虎通》所宣揚的對古琴功能的最主要認識,一直影響了其后近兩千年來的對古琴的價值認識。這一觀點體現(xiàn)了典型的儒家音樂思想,認為琴的功能在于教化,直接服務于政治、禮法。西漢經學家、文學家劉向撰寫的《說苑》中概括彈琴的益處為“七利”:凡鼓琴有七利,一日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風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聲調,六日流文雅,七日善傳授。前三利指社會功能,一方面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陰陽家思想的影響。第四、第六利注意到了古琴作為樂器的高雅與音色的細膩。第五、第七利:“制聲調”、“善傳授”,涉及古琴聲調創(chuàng)作與技藝傳授。
二、古琴的色彩選擇及其文化內涵
1.色彩中的傳統(tǒng)社會價值觀念
古代社會的色彩觀在傳統(tǒng)思想的主導下,講究“以色明禮”,色彩的選擇不僅僅是對自然色的重現(xiàn),而社會觀念框架中的擇色。在傳統(tǒng)的陰陽五行觀念的基礎上,“五行”衍生出了與之對應的“五色”觀,“五色”與“五行”相配屬,“金、木、水、火、土”分別一一對應“白、青、黑、赤、黃”,色彩被賦予了文化內涵。同時,在五行觀念的統(tǒng)屬下,色彩與世間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相聯(lián)系,“天有六氣,發(fā)有五色”。漢代的劉熙在《釋名》中談及五色:“青色為主,生物生長之色;紅色為赤,太陽之色;黃色為光,日光之色;白色為啟,如同化水之色;黑為晦,如同昏暗之色?!?/p>
2.古琴的色彩選擇與文化內涵
歷代古琴的面漆都比較素雅,沒有繁華的文飾和復雜的修飾,漆色也多為單一顏色,多以黑色、朱色、紫褐色(或稱為栗殼色)以及三種顏色的調配色為主,其中黑色等較深的顏色較多、朱紅色等較淺的顏色較少,紫髹是紅黑色或深紅色,在漆中加入黑色、紅色顏料調和制成。在早期出土的古琴中,曾侯乙墓十弦琴、荊門郭店七弦琴都是通體髹黑漆,魏晉之間的畫作中的古琴均通體漆黑色,而唐代以后,古琴的漆色逐漸豐富,黑漆、朱漆、紫褐色漆開始成為古琴的主要配色,在宋以前,漆色較淺的相對稍多,從宋代起,古琴的漆色以黑色等較深顏色為主流。
黑色,在現(xiàn)代視覺傳達當中是一種極具包容性的色彩,它作為單純的顏色能夠調和任何色彩,使它們穩(wěn)定黑色可以很莊重和高雅,從古至今,黑色多為貴族或者正式高級交際場所的著裝用色,同時,黑色是神秘黑暗以及力量的代表,黑色給人的感覺往往是嚴肅、穩(wěn)定、抑郁、悲哀、寂寞等等。生漆的黑純正而深沉、靜謐而高貴。例如宋代的琴多為黑色,漆胎較為細膩,有時一琴表里異色,這是漆色因時間久遠退變的結果,但仍稱為一色漆琴。一色漆單純而不簡陋,樸實而不粗劣,光彩內含,色質溫潤,表現(xiàn)出一種內在的、含蓄的美。
在《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日至而萬物生。在五色體系中,“赤,赫也;太陽之色也”,在中國文化中將紅色視為源于太陽的觀念來說,對紅色的崇拜就不難理解。在“青、赤、黃、白、黑”的五色觀念中,“赤”色作為五正色之一自此居尊位而受帝王貴胃之喜愛。根據(jù)周代戰(zhàn)國鄒衍“五德終始”和西漢劉向的“三統(tǒng)五德”之說,漢代屬于火德,于色尚赤,又因赤色屬“正色”范疇,所以其使用更加符合統(tǒng)治階級意愿和社會禮儀制度。紅色和黑色共同髹飾祭祀器物,體現(xiàn)了遠古先民對黑紅崇拜。古琴的以黑紅兩色共同修飾髹飾,還有“玄指代天,而黑近于玄”,與其相對的就是南方的赤色,因此采用了南方的色彩。北方屬陰是黑色,南方屬陽是赤色。紅黑乃火水之色,水火相交,陰陽相感,既沉著又熱烈,在極大的反差中達到完美的平衡,成為紅色配搭中經典,展現(xiàn)了古琴作為效法“天地”的文化內涵。
結語
古琴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尊崇,具有非凡的象征意義。一方面,古琴中的色彩在“以色明禮”的儒家色彩思想的主導下進行,另一方面也受“以色證道”的老莊學說影響。古琴作為社會倫理秩序的“禮”的象征,古琴的漆色反映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鮮明的階級等級觀念。在“五色觀”之下的這五種顏色,以象征北方的黑色是最高的等級,而古琴的顏色選擇恰是以黑為主,這并非是一種巧合,而是民間工匠們長期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而表現(xiàn)出的一種集體無意識,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色彩觀的體現(xiàn)。還有“玄指代天,而黑近于玄”,黑色代表北方,與其相對的就是南方的赤色,所以說在人們的思想觀念里北方則陰,南方則陽??偠灾?,古琴寄托了古人對天地萬物的感悟,寄情于咫尺天地之間,追求精神的自由。
注釋:
①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考古專刊,1989,文物出版社,北京。
作者簡介:王中加(1993.09—)男,籍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15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研究方向:民俗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