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玉瑩 劉大勇
(東北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微博對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影響
谷玉瑩 劉大勇
(東北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隨著新媒體的普及應用,微博憑借其平臺的開放性、平民性、交互性、易整合等特點迅速獨立于傳統(tǒng)媒體崛起,成為社會熱點事件的重要信息源、策源地和意見發(fā)酵池。微博對年輕的大學生有很強的影響,對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教育形成了雙重影響,為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的發(fā)展,應了解微博對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挑戰(zhàn),以便提出相應的對策。
微博;高校;意識形態(tài)
社會不斷發(fā)展,移動網絡技術的進步,互聯網進入Web3.0時代,網絡的發(fā)展對現實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微博即微型博客,是Web3.0時代新興起的一種開放互聯網社交服務。用戶可以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以只言片語的形式發(fā)送到個人微博上,文本內容通常限制在140個字符之內。[1]微博以其碎片化的信息內容、實時互動的信息傳播過程、多方式的信息傳播渠道,病毒式的傳播速度逐漸滲透到大眾生活的領域中,影響著人們的現實生活。在微博上,人人都是新聞源,人人都是評論者,每個人都能夠參與到事件當中。微博上的事情很快就會形成輿論,對事件本身產生影響成為社會熱點,如郭美美事件、小悅悅事件等。微博成為社會新聞的重要來源,日益顯示出其獨有的優(yōu)勢和影響力。
微博是信息的重要傳播載體,其中含有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信息內容。2017年1月2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報告指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7.31億,相當于歐洲人口總量,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2]我國網民數量眾多,大學生更是深受網絡影響,對網絡使用一直處在超前位置上,對于微博更是如癡如醉。因為微博不僅僅是交友工具更是能夠評論、引領輿論、獲得滿足的場所。在微博上各種信息充斥其中,含有各種目的的人藏匿于此。如同其他的網絡媒體一樣,網絡大數據信息量大,然而由于信息真假無人把關所以新聞的真實性就不得而知,有很多煽動性的別有用心的新聞被特意放大,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產生諸多不良影響。因此高校要提高對大學生的網絡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重視,對大學生開展線上線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對其開展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重要途徑,對培養(yǎng)該群體社會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微博作為重要的思想輿論陣地,更要引起高校意識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工作主要方式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3]微博的出現給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帶來了雙重影響。一方面為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提供更寬廣的平臺、大量新鮮的實例信息和更多與學生交流的機會;但另一方面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也受到了互聯網尤其是微博的挑戰(zhàn)。
(一)對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載體造成挑戰(zhàn)。意識形態(tài)教育要通過一定的載體才能開展,這種載體是多種多樣的,一切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都能成為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載體,也只有這樣才能顯現出意識形態(tài)教育工作的滲透性和廣泛性。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微博等網絡載體的傳播特性致使傳統(tǒng)課堂教學及課下的開會、談話、等教育方式失去了原有的效果。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發(fā)展,學校注重對自己的校園主題網站和在微博上開公眾賬號等班級公眾交流平臺建設,但是這些網站大部分都是將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教育工作模式簡單的移植過去。多數高校主題網站建設落后,微博公眾賬號更新慢,內容缺乏思想性、建設性和吸引力。相比較于宣傳學習、很多大學生使用微博的主要用途是與同學聊天、獲取信息,真正關注思想變動、關心學校動態(tài)的不多。并且高校大多數意識形態(tài)教育者仍沒有完全認識到把微博當做其工作載體的緊要性,還有許多從事宣傳和思政教學的老師根本不明了微博是什么,更不用說使用其開展工作了。因此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者同樣在學校開設的網站上無法知曉現在的大學生關心的、時興的、爭論的,無法有針對性的開展宣傳教育工作。由于傳播載體的發(fā)展,大學生的信息流動與過去相比不再受高校的掌控,然而無法及時感知大學生的需求和動態(tài),意識形態(tài)教育就難以開展。
(二)動搖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權威地位。微博在初創(chuàng)階段為了引起受眾的關注,首先邀約明星和社會名人進行注冊,其次對頗具影響力的草根名人冠以“V”字顯示其身份。在此種氛圍下,從2009到2016年微博年度熱詞來看,微博文化具有嚴重的娛樂化傾向。以2005年微博年度熱詞為例,排名前十的微博熱詞是“Doge表情、我們、笑cry、醉了、Duang、小公舉、你們城里人真會玩、然并卵、嚇死寶寶了、起來嗨”。[4]就 2016年度的微博熱詞來看這些網絡流行語具有廣泛來源、涉及各行各業(yè)、口語化重、隨意性強等特點,難以明確劃分類別。以微博年度熱詞的來源為根據,熱詞中來自娛樂性內容的熱詞居多,其中“我們”一次來自于范冰冰與李晨公布戀情時使用的詞語;Duang是成龍惡搞視頻中的臺詞。此類詞語明確屬于明星范疇,歸入娛樂性來源。從微博元年以來,娛樂性來源熱詞已成為微博年度熱詞中的主力,微博娛樂化傾向占據微博傳播的主導話語權。
微博的娛樂化傾向與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嚴肅性截然不同,正在逐漸消解其權威并動搖其地位。意識形態(tài)的受教育對象大學生,在接收微博傳播的各種娛樂化的資訊和內容的時候,其思想意識上也逐漸地被此類信息滲透,其對大學生自身的道德行為和評判起到指導和示范作用。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將主流文化精神引導和灌輸給受教育者,他強調主流文化的價值觀的權威性和經典型。然而微博的娛樂化傾向給學生帶來的對權威的消解,對一切的的質疑、顛覆和褻瀆的態(tài)度,變?yōu)榱朔恋K大學生學習接收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首要態(tài)度障礙。尼爾·波茲曼曾在他的《娛樂至死》一書中寫道:“這是一個娛樂之城,在這里,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盵5]政治、新聞在微博中都以娛樂化的面孔出現。如政務微博在內容、表達方式上的娛樂化。這種娛樂化不僅消解了政府的權威、嚴肅和意義,削弱了政務微博的公共性,也很難通過娛樂化的政務微博塑造積極有效的政府公共形象。
(三)對意識形態(tài)教育者提出新要求。微博的出現對意識形態(tài)教育者提出新要求。首先表現在對高校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教育方式上的新要求。在互聯網出現以前,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基本采取課堂教學和課后實踐教學的方式開展。在傳統(tǒng)的宣傳教育方式中,不論是高校處在主導者的位置上,他們針對大學生群體挑選恰當的內容開展集中灌輸教育,教育引導大學生形成社會主義的世界觀、人身觀和價值觀。然而,微博的出現對這種教育方式起到了挑戰(zhàn),微博上的信息不受學校和教師的控制,大學生從微博上接觸到海量信息,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者對信息傳播的有效控制變得困難起來。微博上的信息缺少把關人的篩選,各類信息混雜,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當大學生從微博上獲取的信息與學校宣傳和教授的知識出現不同時,容易使大學生思想上產生困惑,影響高校宣傳和思政課的效果。
其次微博對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者的自身素質提出了新要求。在以微博為代表的網絡化時代高校思政教師要完成角色轉變,即從主導者向引路者角色轉變。傳統(tǒng)的高校教師的權威被解構,學校和教師不再是大學生主要信息來源,大學生的注意力被網絡吸引。與此同時,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者同大學生相比,信息獲取來源少、范圍小,對微博的使用不如大學生,對大學生在網上的活動和思想心理特點欠缺了解。在這種條件下,就對高校宣傳工作者和思政教師的自身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必須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不僅要熟練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知識還要了解掌握網絡知識,以便在信息化時代及時掌握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和關注的內容。
(四)侵蝕腐化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微博時代大學生接收浩如煙海的信息,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西方的大量信息通過微博涌入大學生的視野。西方國家通過開放、自由和共享的微博平臺推廣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西方國家與媒體一直倡導宣傳尊重人權和言論自由,政府和新聞媒體并多次以人權為借口干涉他國內政。美國20世紀的語言學大師諾姆·喬姆斯基在《制造共識》一書中指出,美國的媒體的報道是種赤裸裸的媒體控制或政治宣傳,目的就是要炮制一個意識形態(tài)得共識。[6]實際上,西方媒體的報道并未完全脫離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并一直為其搖旗吶喊。20世紀40年代后期,國務卿艾奇遜先后提出了用長期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影響的辦法推動蘇聯、東歐、中國等社會主義政權瓦解的新戰(zhàn)略思想,這就是“和平演變”戰(zhàn)略。[7]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作為“和平演變”戰(zhàn)略的制定者,將其從戰(zhàn)略性政策的高度來實施。西方媒體更是對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動和平演變的宣傳和思想滲透的主力軍,其中“自由歐洲電臺”和“自由亞洲電臺”更是其中的典型。作為美國為對東歐和蘇聯進行和平演變而設的電臺,“自由歐洲電臺”是東歐劇變和蘇聯和平的推手。西方政府從未放松過媒體的意識形態(tài)控制,新世紀以來對中國和發(fā)展中國家的種種報道可見端倪,尤其是對中國的報道,從2008年3.14事件、2014年昆明火車站暴恐事件的報道中可以看出西方媒體的所謂“客觀”。
如今,微博信息量巨大,缺少把關,為一些西方國家文化滲透與意識形態(tài)的入侵提供了方便?,F在的青年學子眼界開闊、思維靈活,在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民族國家意識正在成形之時,一些別有用心的勢力利用其人生閱歷少,求知欲望強,能夠快速接收新內容,但自身甄別能力不強的特點,用子虛烏有的信息誤導他們。大學生的主流思想意識容易被動搖,思想越來越“西化”,這也對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
面對微博對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影響,高校更應該針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式和新任務,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不斷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體系,改善思政教師的工作方法。其次充分利用好微博為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服務,鞏固網絡陣地。持續(xù)創(chuàng)新摸索使用微博等網絡平臺展開線上教育工作的新道路、新措施、新模式。再次,提升自身能力,掌握網絡新技術。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需要一支既有堅定地馬克思主義信仰又要有過硬的科研教學能力的教師隊伍。緊跟時代發(fā)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最后,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要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抓牢、抓好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在以微博為代表的互聯網交互時代,主動克服挑戰(zhàn)。嚴守社會主義高校意識形態(tài)陣地,使高校學子確立正確的三觀。
[1]程剛.微博:在“烏合”與組織之間[J].東南傳播,2010(9): 44-46.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 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2017-1-22/2017-5-24.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0.
[4]汪雅倩.微博娛樂化傾向的話語分析--以歷年微博年度熱詞為例[J].東南傳播,2016(2).
[5]波茲曼.娛樂至死[M].張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6-83.
[6]赫爾曼.制造共識[M].邵紅松,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12-260.
[7]李宏博.現代大眾傳媒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2.
G640
A
2095-0438(2017)11-0114-03
2017-05-12
谷玉瑩(1992-),女,黑龍江青岡人,東北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劉大勇(1971-),男,黑龍江延壽人,東北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2015年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15KSB06)。
[責任編輯 靳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