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禾
友情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幾乎每個人都有朋友。朋友之間總是要相互幫助,一起成長,喜悅一起分享,痛苦一起承擔。如果沒有體驗過友情,那么人生總是缺少了些什么。古人對于友情有著深刻的理解,討論了很多關于朋友的哲理。這期我們選擇了一些相關的材料,共同積累一些古人的友情典故。
好朋友和壞朋友
孔子對于友情有深刻的認識,《論語》開篇就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相處快樂,是因為相互可以砥礪德行,促進學問。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就是這個道理。不過,孔子提醒我們,要注意好的朋友和壞的朋友,好的朋友是益友,壞的朋友是損友。好的朋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誠實的朋友、見聞廣的朋友,這對人是有益的。壞的朋友也有三種,就是愛逢迎的朋友、喜歡吹捧的朋友,以及沒原則的朋友,這三種人對人是有害的。朋友之間相處,孔子特別講到守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說了的話要算數(shù),要履行承諾,不要說話如吹風,過去了就不管了。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沒有信用,就不會有真正的朋友。
【素材解讀】孔子對友情的理解充滿了智慧,對于今天理解朋友交往是非常有益的。親情不可替代,愛情要看緣分,一個人的生活能否健康陽光,很大程度上在于有沒有朋友,有什么樣的朋友。以誠相待,共同成長,這是友情的意義。
【適用話題】成長路上;選擇; 信任……
膠膝之交
陳重和雷義,是東漢年間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人,兩人一起研讀經(jīng)書,都是飽學之士。太守張云聞陳重之名,嘉許他的德才品行,舉薦他為孝廉,陳重要把功名讓給雷義,先后十余次向太守申請,張云不批準。第二年,雷義也被選拔為孝廉,兩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職。
雷義任尚書侍郎時,有一同僚因犯事,當受處罰,雷義為他分擔責任,向上司申辯,愿意自己獨擔罪責。陳重聞知,棄職進京自陳曲衷,請求為雷義贖罪。后順帝下詔,兩人皆免官,并免予刑事處分。
雷義回鄉(xiāng)又被舉薦為秀才,雷義要把這功名讓給陳重,刺史不批準。雷義就假裝發(fā)狂,披頭散發(fā)在街上替陳重奔走呼吁,而不去應命就職。因此鄉(xiāng)里傳遍他們兩人的事跡,說道:膠和漆自認為融為一體,堅不可摧,還不如陳重與雷義,榮辱與共,生死相依。
【素材解讀】陳重和雷義的友情的確感人,堪比伯牙子期。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朋友之間的相知是根本。友情從來是心靈的相契,只有人格、趣味相互欣賞的人才能成為好友。
【適用話題】感動;知音難覓;默契……
另外一種友情
《莊子》講了這樣的故事: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是好朋友,他們說:“誰要是把領悟虛無之道看作最重要,知道生存和死亡本來是一回事,我們就可以做朋友啦!”后來子輿有病,子祀去看望他。子祀說:“造物主把你變成這個樣子了!背駝下去,頭彎下去,發(fā)髻倒指著天。你怨恨嗎?”子輿說:“哎!這是我生命中的得與失啊,應該平靜地面對,何必有什么情緒呢?”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個人也是好朋友,他們說:“誰能相處的時候就像是沒有相處一樣,誰能相親愛就像沒有親愛一樣,精神在天際之間游走,任萬事的變化,大家相忘在江湖中呢?那就是好朋友了?!蓖蝗唬由羧ナ懒?,孟子反、子琴張就在一旁,或者編曲,或者鼓琴,一起歌唱到:“桑戶啊!你已經(jīng)回到了本真,而我們還是在人間啊!”孔子的學生子貢看到這些,非常吃驚。他問孔子:“這些人怎么在朋友的葬禮上這樣呢?”孔子回答說:“這些人是在世俗禮法之外的人啊,不能用禮法來看待他們。”
【素材解讀】莊子認為,朋友之間不要太在意情意,只要認同一些超出社會生活外的更精純的東西,自然就成為好朋友。這樣的友情別具一格,風格淡淡的,卻余韻悠長。
【適用話題】平淡之美;友誼;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