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榮
嵇康:《家誡》
公元262年暮秋的一天,古都洛陽,年僅40歲的嵇康被押上刑場,一曲空前絕后的《廣陵散》后,曲終人散,一代名士終歸塵土。
羈押期間,嵇康寫了一篇《家誡》,是寫給他未滿十歲的兒子嵇紹的,洋洋千言,其語諄諄,提醒兒子做人要小心,還列舉了一條一條的教訓。臨死之前,嵇康沒有把自己的一雙兒女托付給哥哥嵇喜,也沒有托付給他一向敬重的阮籍,而是托付給了他曾經(jīng)與之絕交的山濤(字巨源),并且對兒子說:“巨源在,汝不孤矣?!睔v史證明了嵇康的選擇是正確的,18年后,他的兒子在山濤的大力舉薦下,被晉武帝選調(diào)進宮,走上了和父親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
【信件摘抄】
所居長吏,但宜敬之而已矣,不當極親密,不宜數(shù)往,往當有時。其有眾人,又不當獨在后,又不當宿留。所以然者,長吏喜問外事,或時發(fā)舉,則怨或者謂人所說,無以自免也。若行寡言,慎備自守,則怨責之路解矣。
(譯文:對所侍奉的官員,只要尊敬他就好了,不應和他過分親密,和他的往來也不宜太多,一定要去拜訪的話,也應當注意時機,不宜太久。若是和其他人一起去拜訪,那就不要單獨和官員一起走在最后,也不要在他家里留宿。之所以要你這么做,是因為官員喜歡問別人一些府衙之內(nèi)看不到的事情,有時讓人揭發(fā)舉報一些壞人壞事,這些都會被誤認為告密者遭人怨恨,有時會講到別人提到的一些事,你在和官員談話時總是免不了要有所答復,陷入兩難境地,實在難辦。如果能做到少說話,謹慎戒備,守好自己的言行口舌,就可以遠離那種難以避免的被人怨恨或責備的境地了。)
夫言語,君子之機,機動物應,則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若于意不善了,而本意欲言,則當懼有不了之失,且權忍之。后視向不言此事,無他不可,則向言或有不可;然則能不言,全得其可矣。且俗人傳吉遲傳兇疾,又好議人之過闕,此常人之議也。
(譯文:語言這個東西,是君子的一種重要表達形式,應用之時,君子的是非態(tài)度等都會通過它輕易顯示出來。所以,說話之時不能不謹慎。如果講話時會產(chǎn)生一種難以停止的欲望,雖然本來很想講,也應當考慮到一直講下去可能引起的過失與其他不當?shù)暮蠊?,就應當先忍著不說。事后再來看自己不講的這件事,也沒什么不可以的,而說出來卻可能有什么不當之處;因此能不說的話,也就盡量不說了,以保證少做些不該做的事。而且世俗之人傳好消息很慢,壞消息倒是傳得很快,又喜歡議論別人的過失短缺,這都是常人喜歡的議題。)
【信件解讀】
錢鐘書在《談藝錄》中提出,嵇康寫給兒子的《家誡》,與寫給好友山濤的絕交書(《與山巨源絕交書》),無論是“三觀”立場還是行文風格都“如出兩手”。我們印象中的嵇康是張揚的名士,是離經(jīng)叛道的英雄,他怎么可以說出這樣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話來?他怎么可以如此怯懦卑微?但這就是作為一個父親的嵇康。當一個人做了父親以后,他不再是一個視生活如草芥的莽漢,也不再是一個可以灑脫地說出“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的英雄,他變得庸常而世故,甚至卑微和自私。這是因為嵇康知道人世的艱辛、社會的險惡,他可以不在乎自己的生死,卻不能不考慮自己一雙兒女的未來與前程。
【適用話題】改變;父愛深沉;在乎;做人與處世……
劉慈欣:
《在時間之河的另一端》
劉慈欣,科幻作家,獲科幻文學諾貝爾獎“雨果獎”的亞洲第一人。他花費十年時間寫就的《三體》,被認為是中國史上最牛的科幻作品。2012年兒童節(jié)前夕,他應媒體之邀給女兒寫了封信。父親愛女兒是人之常情,但對于一個可以寫出《三體》這樣恢宏科幻巨著的父親,給女兒寫信,當然不只是抒發(fā)愛女深情。
【信件摘抄】
當你看著這張信紙上的字時,爸爸早已消逝在時間的漫漫長夜中。我不知道人的記憶在兩個多世紀的歲月中將如何變化,經(jīng)過這么長的時間,我甚至不敢奢望你還記得我的樣子。
但如果你在看這封信,我至少有一個預言實現(xiàn)了:在你們這一代,人類征服了死亡。在我寫這封信的時候已經(jīng)有人指出:第一個永生的人其實已經(jīng)出生了,當時我是相信這話的少數(shù)人之一。
我不知道你們是怎么做到的,也許你們修改了人類的基因,關掉了其中的衰老和死亡的開關,或者你們的記憶可以數(shù)字化后上傳或下載,軀體只是意識的承載體之一,衰老后可以換一個……
但我相信煩惱依然存在,甚至存在巨大的危險和危機,我想象不出是什么,就像春秋戰(zhàn)國的人想象不出溫室效應一樣。這里,我只想提一下我最擔心的事情。
你們遇到TA們了嗎?你知道我指的是什么,人類與TA們的相遇可能在十萬年后都不會發(fā)生,也可能就發(fā)生在明天,這是人類所面臨的最不確定的因素。關于未來,這是我最想知道的一件事。
【信件解讀】
大部分人看完這封信,覺得如果也擁有這樣一個腦洞大開的父親,該多么神奇有趣:人類征服了死亡也全面進軍了太空,互聯(lián)網(wǎng)連接不再是電腦而是人腦……但是很少有人看到其中的驚悚和恐怖。寫出中國科幻小說最高峰《三體》的劉慈欣,表面上對太空的遙想,實際卻是對人類文明自身的感悟與擔憂。人人都想不死,后果將很嚴重。遇見外星文明,后果更加嚴重。有學者說,這封信,表面看是糖,實際上卻是藥,是給現(xiàn)代人的警醒。
【適用話題】想象;未來;相遇;警醒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