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天佩
摘要:犯罪客體在犯罪理論中有所包含,但是關于犯罪客體究竟在犯罪理論中占據(jù)什么地位仍然是目前司法界的爭議的一個問題。本文就什么是犯罪客體,犯罪客體的分類以及將犯罪客體定義為構成犯罪的一個要件的科學性問題進行談論。
關鍵詞:犯罪客體;分類;社會關系
一、關于犯罪客體的專業(yè)性定義
從哲學的原理上來解釋犯罪客體的概念,指的是相對于主題來說的對立方的客觀世界,客體是相對于客體來說的認識和活動的一種對象。馬克思主義認為,客體的存在時不依賴與主體的存在而存在的,主體與客體得兩種截然不同的對立關系是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如果超出了相對范圍,則討論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是毫無意義的。把馬克思的哲學理論引用到刑法學中談論犯罪客體與主體的關系就是,所謂的犯罪客體是指犯罪主體實施犯罪行為的一種特定的對象,而犯罪行為面向的“對象”則是討論犯罪客體所要解決和研究的主要問題。在我國大陸,刑法中指的犯罪客體是指犯罪客體通常指的是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由刑法所保護的法益,包括個人法益、社會法益和國家法益。我國傳統(tǒng)的刑法理論的解釋是:“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在我國的刑法法典中,關于犯罪主體與犯罪客體的定義和理論主要都是來自與蘇聯(lián)當時的刑法理論。而在蘇聯(lián)十月革命后,創(chuàng)建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刑法理論。
二、犯罪客體的分類
深入的研究犯罪客體的邏輯問題,關注犯罪客體的分類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而言,犯罪客體主要被分為了縱向的三大類。在蘇聯(lián)時期,犯罪客體被分為了三大類,即一般客體、直接客體、同類客體等。這種分類的依據(jù)是由哲學上的一般、特殊與個別的相互關系由來的。根據(jù)何秉松教授主編的《刑法教科書》的觀點,犯罪的一般客體、同類客體和直接客體三者的關系是一般、特殊、也是個別的。一般客體和直接客體是相互聯(lián)系存在的,沒有脫離直接客體的一般客體,也沒有脫離一般客體的直接客體;直接客體相對一般客體來說算是直接客體,對于直接客體來說卻屬于一般客體。目前,我國刑法學上大體還是比較認同和支持縱向三分類的,雖然大家比較認同這種分類方法,但是這其中的理由和說法確實不盡相同的。例如:高銘暄等教授主編的《刑法學》指出,犯罪客體根據(jù)社會關系的層次不同分為犯罪的一般客體、同類客體和直接客體,三者是一般與特殊、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而馬克昌教授在《犯罪通論》中指出犯罪客體分為一般客體、同類客體和直接客體,三者社會關系的范圍不同。趙秉志教授在《刑罰新教程》中的觀點,是根據(jù)犯罪行為侵害的社會關系范圍,對犯罪客體劃分為三類或者三個層次:犯罪的一般客體、犯罪的同類客體和犯罪的直接客體。犯罪的同類客體是對直接客體的分類與概括,犯罪的一般客體是所有犯罪客體的抽象概括,三者間具有許多共性,但無法相互取代。
除了犯罪客體的縱向分類以外,我國還有對犯罪客體進行橫向分類的理論。這種橫向分類就是在直接客體的層面上對客體進行了主要客體、次要客體和選擇客體這三大類。這種分類方法是區(qū)別與縱向分類的,橫向分類方法區(qū)別與縱向分類方法主要在于它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tǒng)一,因而這種分類不能忽視。犯罪客體在犯罪主體實施犯罪行為時會不可避免的受到傷害,這是犯罪客體的顯著特征之一。因而,說犯罪客體是構成犯罪條件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要件是無可厚非的。而次要客體是存在于基本構成當中的,那么在加重構成中,對于發(fā)生的加重結果是否也可以理解為對次要客體的侵害表現(xiàn)呢,在《犯罪通論》中作者是這樣認為的:“根據(jù)犯罪對次要客體的侵害程度以及次要客體的重要性,刑法對它(搶劫罪)規(guī)定加重法定刑。如刑法第263條前半部分規(guī)定,搶劫罪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后半部分規(guī)定,致人重傷、死亡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沒收財產(chǎn)。此次要客體是直接影響定罪量刑的基本因素之一?!?/p>
三、將犯罪客體作為犯罪構成的一個要件是否科學
在我國的刑法學中認為,任何一個完整的犯罪事件是由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和犯罪主觀方面四大要件構成的,這四大方面相互關聯(lián),密不可分,但又是相互獨立的存在,缺少任何一個都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行為能力人負刑事責任的基礎。犯罪構成是一件相對復雜的事情,任何犯罪構成都是從各個具體的犯罪行為中抽象出來的各個與犯罪相關的事件中抽離出來的,其功能也是為了綜合各種原因揭示犯罪對于社會危害性的程度有無等。經(jīng)過研究總結,作為犯罪構成的有機結合體的要件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首先第一犯罪的主觀因素,這其中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過失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犯罪目的和動機方面。第二是犯罪的客觀因素,這一方面主要是指依據(jù)犯罪行為,以研究犯罪對象、犯罪結果和因果關系等。第三,犯罪的主體因素,這一部分主要是指分析研究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為主要內(nèi)容。
如果將犯罪客體從犯罪構成中排除會不會影響到犯罪的構成功能的發(fā)揮呢,我認為是不會的,首先,犯罪客體與其他三方面的要件不屬于同一個層次,因而無法結合成有機統(tǒng)一體來揭示社會危害性的內(nèi)容。其次,犯罪構成的功能決定了諸多的要件構成,例如,盜竊罪在客觀層面上是犯罪主體實施了秘密竊取他人財物等的行為,在主管方面犯罪主體處于什么目的,以及行為人是否已經(jīng)達到了刑事責任年齡、具有承擔刑事責任能力等等都是需要分析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