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
孩子9歲了,變得叛逆,不聽話。
爸爸跟孩子說,晚上要刷牙,不刷牙會有蛀牙。孩子搖搖頭,說不。
爸爸拉著孩子的手,去洗臉,孩子一副不情愿的表情。
爸爸給孩子擠好牙膏,杯子里放好水。孩子搖搖頭,還是不愿意。
爸爸反復幾次,很有耐心地勸,勸到爸爸都急了。他推了孩子一下,大聲說,你倒是快刷牙呀!孩子捂著臉,哭了。
媽媽跟孩子說,手機、平板電腦不要多看,傷眼睛。孩子看了眼媽媽,沒吭聲。
晚上,媽媽打開孩子房間的門,燈早就關了,孩子的被子凸起了一大塊。原來,他躲在被窩里玩游戲。媽媽一拉開被子,人贓俱獲。媽媽說,手機、平板電腦是工具,不是給你玩游戲用的,知道嗎?
媽媽反復幾次,很有耐心地勸,勸到媽媽都急了。孩子始終沒吭聲。媽媽推了孩子一下,大聲說,我是為了你好!孩子捂著臉,哭了。
周日上午9點,爸爸去喊孩子起床,孩子沒起。
10點,爸爸媽媽一起去喊孩子起床。孩子把頭捂在被窩里,不愿起來。孩子這樣不聽話,爸爸媽媽都非常著急。
剛好樓下在搞一個大型的教育咨詢活動。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來到了一個咨詢攤位前。那位臉上始終掛著微笑的年輕女老師,很溫和地聽爸爸媽媽說完他們的情況,又很溫和地和孩子對話。
女老師說,我們能交個朋友嗎?孩子不吭聲,緊繃著臉。
女老師又說,聽說你小提琴拉得不錯,能拉給老師聽聽嗎?老師長這么大,還沒見過小提琴呢。孩子緊繃的臉慢慢松弛開,像暖陽下漸漸融化的堅冰。孩子臉上開始綻放得意的微笑,舌頭還舔了舔嘴唇。
女老師說,能告訴老師,為什么爸爸讓你刷牙,你不愿意刷?孩子說,因為爸爸自己不刷。
女老師說,能告訴老師,為什么媽媽不讓你玩手機,玩平板電腦,你還是要玩呢?孩子說,因為媽媽自己也在玩。
女老師說,能告訴老師,為什么星期天爸爸媽媽喊你起床,你卻不愿意起床?孩子說,因為爸爸媽媽也常常不愿意起床,他們有時候起得比我還要晚。
爸爸媽媽謝過女老師,牽著孩子的小手離開時,臉都有點燙。
(莫難摘自《梅州日報》2017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