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霞
林瑾第一次在家長群里看到欺凌事件的視頻,是在兩年前。那年她女兒7 歲,剛上小學一年級。視頻里一個女孩被另一群女孩辱罵、扇耳光。林瑾想到自己的女兒,心頭一緊。如果這事發(fā)生在女兒身上,她有沒有能力保護自己?如果我沒有去教她,她會不會也欺凌別人?
90分鐘的預(yù)防校園欺凌課程
“我覺得校園欺凌這件事不能停留在輿論的譴責,還是要實實在在去做些事情。”作為中科院兒童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注冊心理咨詢師以及考取了美國正面管教資質(zhì)證書的教育工作者,林瑾設(shè)計了一個幫助低齡學童預(yù)防校園欺凌的課程。在獲得班主任的同意后,她在女兒班級上講了反校園欺凌的第一堂課。
“兩個小朋友爭搶玩具算不算欺凌?”“起侮辱性的綽號是不是欺凌?”林瑾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理清概念。
“講到欺凌者。我會先問,欺凌者是不是壞人?他為什么要欺凌別人?欺凌別人快不快樂?”這個時候孩子們給了林瑾很多驚喜,他們有的回答說,欺凌者沒有朋友,我愿意跟他做朋友。林瑾接著問:“如果你是欺凌者,你該怎么辦?”孩子們紛紛回答說:“我會跟被欺凌的人道歉。”“事實上就是這樣的,欺凌者也是受害者?!?/p>
課程進行到一半時,林瑾便帶領(lǐng)大家一起做手工,教她們把粉紅色的紙張折成小衣服。這件小衣服有特殊含義,寓意反欺凌日。課程最后,她讓學生拿出自己做的粉紅色小衣服,在上面寫下對曾經(jīng)被自己欺負過的同學想說的話,下課后可以把衣服偷偷放進對方的筆袋或者抽屜里。如果沒欺負過別人,就寫上對朋友的祝愿。
林瑾自己也沒想到,她收到越來越多的講課邀約。兩年時間講了30 多期課程,后來需求越來越多,林瑾覺得自己一個人力量有限,便從2017年初開始組建一個講師團隊,取名“超人媽媽隊”。
欺凌不是一件小事
林瑾在2015 年發(fā)起過一個問卷調(diào)查,線上有一千多人參與。從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來看,家長為什么對欺凌事件后知后覺,超過70%的答案是:“如果我告訴父母,與其被他們數(shù)落、指責,還不如我獨自面對?!?/p>
“孩子不覺得告訴父母,就會從父母那里得到他們期待的幫助,還有可能是指責。”當孩子在學校受了欺負,一些父母會武斷地質(zhì)問他:“你不惹別人,別人怎么會惹你?”也有粗暴者教孩子:“那你打回去啊!”更有甚者,對孩子的遭遇不管不顧——這其實都是一種冷漠。家長的麻木、嘲諷可能會讓孩子受到二次傷害。很多家長認為欺凌不過是一件小事:“我小時候也是這樣長大的?!?/p>
家長應(yīng)該在日常生活當中關(guān)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孩子狀態(tài)是不是穩(wěn)定,比如一下子就很火大,積蓄了很多怨氣。再一個是外在的,有沒有衣服的破損,身體上的傷痕,等等。再比如一些奇怪的行為,例如最近孩子獨自待在廁所里的時間比較多。這些都需要家長注意。
“女兒讓我感到欣慰”
大學時林瑾學的是人力資源管理,由于對心理學有濃厚興趣,2011 年她離職去考心理學碩士?!奥殬I(yè)理想和謀生技能能夠合二為一,這樣的人也不是那么多。除我之外,我覺得我的孩子也會從中受益,如果我是一個職場白領(lǐng),可能在教育方面我不會給她那么多正向的東西?!?/p>
她講起女兒在一年級時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天女兒下樓滑滑輪,滑完后自己回家。“她回家后告訴我,媽媽,我下去之后被一群男生圍住,他們要我道歉。他們說L 滑滑輪的時候撞到了他們,卻沒跟他們道歉?!?/p>
L 是每天都和女兒約在一起滑滑輪的小姑娘??瓷先ナ沁@群男孩子想要在林瑾女兒身上找到一個補償?!拔耶敃r說,你們被撞了,L 沒跟你們道歉,你們肯定很生氣。但我不會跟你們道歉,因為撞你們的不是我。我可以去問L,看她愿不愿意跟你們道歉,如果她愿意的話,我就帶她來和你們道歉?!?歲的女兒稚氣地跟林瑾復(fù)述了整件事的經(jīng)過。
“首先,她看到了男孩子們的感受,用專業(yè)的術(shù)語來說,她在跟對方共情?!绷骤治龅?,“接下來,她又很堅定地拒絕道歉。很多時候欺凌之所以發(fā)生,是因為雙方力量懸殊,一方強一方弱。那時一群男孩子圍著她,她沒有退讓,氣勢沒有輸給對方。第三,她提出了解決辦法。后來她領(lǐng)著L 去跟這些男孩子道歉,這事情就算解決了。”
“我很欣慰。我女兒不大會被欺凌,她內(nèi)心足夠強大,能夠在這種情況下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從事校園反欺凌工作,一開始就是為了女兒??吹脚畠旱奶幨路椒ㄈ绱死潇o、理智,作為媽媽的林瑾每每想起,便露出開心的笑容。
(摘自《女報· seaside》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