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鵬飛
有錢就是任性?
——評美國FTG15導彈攔截試驗
□ 展鵬飛
2017年5月30日,一枚價值連城的導彈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起飛。與此同時,在8000千米之外的太平洋夸賈林環(huán)礁美國陸軍的里根導彈靶場,起飛了一枚模擬導彈。很快,兩彈在太空中高速相撞,地上的一眾美軍高官則喜笑顏開。
這次承擔攔截任務的,是陸基中段導彈防御(GMD)系統(tǒng),具體到攔截導彈的型號,是“陸基中段攔截器”(GBI)。GMD是美國國家導彈防御系統(tǒng)現(xiàn)役型號中最為高大上的一種,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美國現(xiàn)行的諸多導彈防御計劃中,只有GMD具備在洲際導彈飛行中段加以攔截的能力。所謂中段,是指洲際彈道導彈的各級發(fā)動機燃盡之后,彈頭在太空中飛行的階段。相應地,在這之前的階段,導彈發(fā)動機推動著彈頭在大氣層內飛行,稱為主動段或者上升段。在這之后的階段,彈頭進入大氣層,向著目標俯沖,稱為末段。
1、 來襲導彈發(fā)射
2 、紅外衛(wèi)星發(fā)現(xiàn)目標
3 、前置雷達跟蹤
4、 彈頭分離,誘餌放出
5、地基雷達跟蹤
6、攔截彈發(fā)射
7 、ekv分離
8、?;鵻波段雷達跟蹤識別
9、 ekv捕獲目標
10、攔截
一般來說,上升段時導彈的飛行速度慢、紅外特征明顯,攔截最容易。但是如果中俄這樣的大國在腹地發(fā)射導彈,美國必須在對方領空內實施攔截,沒有合法性。在末段攔截雖然沒有合法性問題,但對方的彈頭已經(jīng)飛臨美國本土,攔截窗口很窄,難度巨大,而且攔截后的殘骸還是會掉在美國本土。
中段攔截過程發(fā)生在外太空,沒有入侵外國領空的問題,殘骸會在大氣中燒毀,不會影響地面。因此,中段攔截是比較理想的。但是,中段是洲際導彈飛行速度最快的一個階段,而且高度大、距離遠,攔截難度非常大。5月30日的試驗,是GMD項目乃至整個美國導彈防御計劃第一次在貼近實戰(zhàn)條件下成功實現(xiàn)洲際導彈的中段攔截,高官們的欣喜也就可以理解了。
本次試驗不僅僅是導彈本身的成功,也是整個預警、跟蹤、指揮控制系統(tǒng)的成功。為了實施這次試驗,美國三軍采取了協(xié)調行動,由國防部統(tǒng)一指揮,動用了空軍的導彈預警衛(wèi)星、海軍的宙斯盾反導戰(zhàn)艦,巨型的?;鵛頻段雷達,以及諾格公司的指控系統(tǒng)。更加重要的是,這次試驗證明了GMD系統(tǒng)是有用的,不完全是燒錢的無底洞。
▲ 大氣層外攔截殺傷器EKV的外觀
▲ 白楊M才是GMD的首要攔截對象
GMD早在2004年就開始部署,但在那個時候,它完全沒有達到可以實戰(zhàn)攔截導彈的程度。GMD的飛行試驗分為攔截型和非攔截型兩類。如果再細分,這些飛行試驗有著不同的編號方式,例如IFT表示“集成飛行試驗”,F(xiàn)TG表示“陸基攔截彈飛行試驗”,F(xiàn)TX表示“其他類型飛行試驗”,BV表示“助推器驗證試驗”。CMCM表示“關鍵測量與對抗”。攔截試驗都是IFT和FTG,非攔截試驗主要是FTX、BV、CMCM。實際上,在GMD的歷次飛行試驗中,取得成功的次數(shù)并不多。迄今為止,共進行了19次攔截試驗和19次非攔截試驗。第一類成功10次。在失敗的9次攔截試驗中,有兩次大氣層外攔截殺傷器尋的錯誤,一次大氣層外攔截殺傷器未分離,兩次攔截器未能起飛,三次未能擊中目標,還有一次原因未公開。在第二類成功15次,失敗的4次中,三次是因為助推器故障,一次是雷達指示故障。
一般來說,這樣的武器系統(tǒng)是不能服役的,必須繼續(xù)研制、直到技術成熟為止,但GMD居然早早就進入了戰(zhàn)斗部署。不得不說,美國軍方搞了一個很好的“釣魚工程”:利用各種導彈威脅論,推動國會迅速批準GMD部署。等到整個項目鋪開攤子、騎虎難下的時候,又不斷放出飛行試驗成功或者“差一點點就成功”的消息,并且把當時還沒研制出來的朝鮮洲際導彈當做新的借口。即使如此,一種研制了將近20年、部署了14年的武器,如果還是不能達到最初承諾的“攔截洲際導彈”能力,是很難交代過去的。所以,5月30日這次編號為FTG15的試驗,對GMD來說意義很重要。
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托馬斯·哈維在試驗成功后立刻表示:“美國的國土安全在陸基中段防御系統(tǒng)——也就是GMD的保護之下,不斷提高GMD的能力、可靠性和效率,是我們的最優(yōu)先工作之一?!?/p>
這話不僅僅是豪言壯語,也不僅僅是說給媒體聽的,更是說給國會聽的。要想“保護”“不斷提高”,就要花錢。實際上,美國國防部導彈防御局已經(jīng)準備好了一份豐厚的預算申請表。局長塞林說,要在2018財年為GMD項目申請79億美元,多數(shù)國家的全部軍費都達不到這個數(shù)字。這么多錢除了維持機構運轉和既定的采購、試驗項目外,還要用來研制新一代大氣層外殺傷攔截器和一部新的遠程分辨雷達。當然還要安排攔截試驗,2018年的試驗場面更大,要用多發(fā)GBI攔截靶彈的齊射——這幾乎是毫不掩飾地針對中俄,朝鮮是沒有洲際導彈齊射能力的。
▲ 采用洛·馬推進器的GBI攔截彈性能并不靠譜
FTG15試驗耗資2.44億美元,這么多錢都花到哪里去了?動用雷達、指控系統(tǒng)、測量系統(tǒng)都要花錢,當然大頭是在靶彈和攔截彈GBI上。有一家分包商同時在這兩種彈上賺了大錢,這就是軌道·ATK公司,
首先說導彈。GBI作為攔截彈,由助推器和大氣層外攔截殺傷器(EKV)兩部分組成。助推器從地面發(fā)射井中起飛后,不斷加速,把EKV送入外層空間。然后二者分離,EKV靠自己的光學尋的頭找到導彈彈頭,撞上去同歸于盡。EKV由美國雷聲公司研制,而GBI助推器由軌道·ATK公司研制。這種助推器有個專用的名字叫做軌道推進器OBV。軌道·ATK公司把自己麾下的“飛馬座”、“金牛座”、“人牛座”火箭各取一部分技術和部件,形成了一種三級固體火箭的OBV。
“飛馬座”是世界上第一種私營企業(yè)自籌資金研制的航天發(fā)射載具,早在1990年就成功實現(xiàn)了首次飛行。它采用了固體發(fā)動機,結構簡單、性能可靠,因此衍生出了金牛座、人牛座等火箭。這個火箭家族不但在衛(wèi)星發(fā)射領域占有一席之地,還經(jīng)常被用于科研試驗。例如,在美國宇航局的高超音速飛行器試驗中,飛馬座被用于助推。
波音公司起初打算用軌道·ATK公司、普惠公司的幾種發(fā)動機集成出一種OBV,但試驗中發(fā)現(xiàn)重大缺陷無法修補,只能放棄。此后,波音轉向軌道·ATK公司(軌道科學公司和ATK公司原本各自獨立,在2014年合并)和洛·馬公司各自訂購了新的OBV。軌道·ATK公司因為擁有成熟的固體火箭,很快拿出了型號。洛·馬公司卻遭遇了生產工藝問題,遲遲拿不出產品,因此只拿到了8枚OBV的合同,并且丟掉了后續(xù)合同的可能性。軌道·ATK拿到了34枚的合同,后續(xù)合同也都將授予軌道·ATK公司。FTG15試驗演示OBV的C2構型第一次投入使用。C2構型的電子設備和安全系統(tǒng)得到了改進,更換了一些技術陳舊的部件。這也是OBV第一次真正達到洲際導彈的射程。
然后說靶彈。本次試驗GBI所攔截的對象,并不是美國空軍的現(xiàn)役ICBM,也不是退役的老型號,而是專用的靶彈,充分體現(xiàn)出了美國軍隊的土豪本色。
這種靶彈同樣由軌道·ATK公司研制,還是在著名的中型運載火箭“飛馬座”基礎上改造而來。
早在2011年3月,美國導彈防御局就給了軌道·ATK公司一份價值2.3億美元的合同,要求制造8枚用來模擬敵方彈道導彈的靶彈,合同的名稱叫做“中程彈道導彈目標火箭”。之所以要起這樣一個名字,是因為美國和蘇聯(lián)/俄羅斯簽署過著名的中導條約,雙方都不再研制和部署中程導彈。所以,導彈防御局的這筆合同一定要說明,訂購的不是戰(zhàn)斗部署的導彈,而是科研試驗用的靶彈。這8枚靶彈要求在2015年前全部交付。此外還有價值8.7億美元的意向合同,再訂購14枚靶彈。到2016年,導彈防御局又和軌道·ATK公司簽訂了一份合同,價值4億美元。
除此之外,導彈防御局還向洛·馬公司、L3公司訂購了靶彈(E-LRALT)。包括軌道·ATK公司在內,這些靶彈有個突出特點:它們不是像正常彈道導彈那樣從地面或海上發(fā)射的,而是用C17運輸機帶到高空,然后打開尾艙門,用降落傘拉出機艙,在空中點火發(fā)射。
“中程彈道導彈目標火箭”也體現(xiàn)出了美國在固體火箭上的雄厚實力——信手拈來一種運載火箭,就可以改造成陸基彈道導彈,這是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多數(shù)國家傾盡全力也做不到的。
▲ 龐大的?;鵛波段雷達是GMD的重要傳感器
一種暫時還不可能具備實戰(zhàn)能力的反導系統(tǒng),除了利益相關的美國軍方,對其他各方來說有什么重要性呢?首先應該認識到,GMD是一種有很大發(fā)展?jié)摿Φ膽?zhàn)略武器。根據(jù)技術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GMD的技術將逐漸成熟,最終會具備實戰(zhàn)化的能力。到那時候,任何國家沒有突防能力的洲際導彈都很難突破GMD的防線。這樣的話,對美戰(zhàn)略威懾就失去意義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路是大幅度增加洲際導彈數(shù)量,超過GMD的攔截能力;另一條路是提高洲際導彈性能,采用假目標、機動、多彈頭分導、隱身等手段,加大GMD的中段攔截難度,提高突防概率。無論走哪條路,都需要投入巨大的資金。這依然是軍備競賽的邏輯,意在迫使對手大量投入軍費,進而拖垮經(jīng)濟。
然而,這種核軍備競賽本身就是一種悖論。對那些擁有先進導彈技術的國家,連美國國防部自己也不敢斷言,GMD一定能攔住其洲際導彈。而核彈的威力巨大,如果發(fā)生核戰(zhàn)爭,只要有少數(shù)核彈頭突破導彈防御網(wǎng),就可以對美國造成毀滅性打擊。如果其他國家不跟進軍備競賽,美國就是在唱獨角戲,投入反導的資金難以形成更大的戰(zhàn)略威懾;如果跟進,哪怕是在假目標技術上取得一點點進展,美國就必須跟著投入軍費,開發(fā)分辨率更高的雷達或者其他識別手段,或者部署更多攔截彈。那么,軍備競賽之下,到底誰的經(jīng)濟負擔更重,還很難說。
因此,美國國防部在官方信息發(fā)布中,絕口不提別國,而是把朝鮮導彈拿出來當做借口。朝鮮一直在試圖研制洲際導彈來威懾美國。有關研究者認為,不排除朝鮮制造出少量洲際導彈的可能性。根據(jù)朝鮮火箭的表現(xiàn),即使真的研制出洲際導彈,技術水平也不會高。GMD用來攔截它,還是比較有把握的。
根據(jù)美國導彈防御局的計劃,要在2017年底之前把GBI的部署量從30枚增加到44枚。目前尚不知道美國國防部的44枚部署計劃是根據(jù)什么情報來源做出的,抑或是根據(jù)自己的財力決定部署這個數(shù)字。不過無論怎么發(fā)展,都需要美國納稅人為此掏錢。前文說過,導彈防御局打算在2018財年申請79億美元,平均每個美國人要負擔24.58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