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慶
摘 要:作為中日文學比較研究的重要成果——兩個不同的時段的:古代和近現(xiàn)代的文學,對于比較中日文學的研究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以及相似的見解。中日近現(xiàn)代文學的比較研究的范圍是更加廣泛并且內容更為復雜。在古代文學的比較研究方面,主要是由一些日本問題專家來完成的。然而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研究者是著手于近現(xiàn)代文學比較研究領域的負責人。
關鍵詞:中日文化;比較研究;現(xiàn)狀;問題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3--01
1.中日古代文學的比較研究的現(xiàn)狀
在明治維新之后,中日文學的交流才算是真正地開始。同時兩個不同階段的中日文學也就是古代和近現(xiàn)代的比較研究也由此來開了帷幕了。
作為中日文學比較研究的重要成果,無論是古代文學還是近現(xiàn)代文學,其對于比較中日文學都有著各自的獨特之處和相似之處。因為兩國之間的政治文化交流會深受這兩個國家的外交政策和國家關系的影響,中日文學的比較研究是在中日關系的正?;臈l件下重新且空前地引起了中國大陸學者的關注和重視。事實上,中國大陸學者在研究中日文學的時候,對兩國的文學關系也進行了探討。
對中日古代文學的比較研究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才逐漸地朝著大眾研究的方向發(fā)展,這主要是由于比較文學學科研究的重新確立推動了學者們在這一方面的學術研究的熱情。例如王曉平的《論今昔物語集中的中國故事》。這些著作的出版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同時它也說明了在中日古代文學比較研究方面,中國大陸學者逐漸投身于此?!吨腥展糯膶W關系史稿》是1930年的中日古代文學比較研究的著作,其主要是圍繞著如中世近世日本文學在中國文壇上地位等八個問題進行了討論研究。除此之外日本文學的“復合形態(tài)的變異體文學”定位方法給中國大陸學者在進行中日文學進行比較研究的時候提供了工作思路和方向。
中日古代文學比較研究在近10多年來發(fā)展的腳步變得迅速起來,它所取得的成就是比較突出的,它有著以下三個顯著的特點:自覺、原典和規(guī)模。
正如孟慶樞先生所指出的那樣,當涉及到比較文學的影響這一問題的時候,比較典型的意義就是中日文學關系。它除了具有獨特的論題之外,它還對一直以來比較關注的規(guī)律問題進行了探討和總結。許多學者都受到這種典型意義的影響,他們認為只有給予了實證的方法足夠的重視,這樣科學研究的基礎就能被奠定好。在這種情況下真實度和可靠度從中日古代文學的研究中體現(xiàn)出來就得到了極大的保證。之所以中日古代文學的比較研究達到相當?shù)囊?guī)模那就是由于它所具備的兩個特征:自覺和原典。中西文學比較研究所無法比較的是中日古代文學的比較研究所涉及的范圍很廣泛且更為就。例如李樹果對日本讀本小說和明清小說進行了比較,王琢對中日的民間故事進行了比較研究等等。
2.中日近代文學的比較研究的現(xiàn)狀
日本文學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是在明治維新的推動下,它積極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且主動地納入到世界文學的體系當中。這也是中國文學開始出現(xiàn)了落后于日本文學的苗頭的主要原因。可以說中國新文學受到明治維新后的日本文學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尤其表現(xiàn)在了中國深受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的影響更為復雜了,它主要充當著啟發(fā)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的作用。因此對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中日近現(xiàn)代文學進行研究這一特殊的使命,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由魯迅等人開始了。一直到1970年,涌現(xiàn)出很多開始研究中國新文學和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關系的學者例如蔣錫金、孟慶樞等,他們也是后來的中堅力量。中日近現(xiàn)代文學比較研究走上了其他的道路。中日古代文學的比較研究是由日本的問題專家完成,而中日近代文學比較主要由中國現(xiàn)代文學學者來完成。由于發(fā)揮著媒介和啟示作用的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的影響是重大的,因此中日近現(xiàn)代文學的比較研究的起點就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作家的留學日本的經歷等。魯迅的研究使得較多的研究者對中日近現(xiàn)代文學比較研究投入了更多的關注。例如蔣錫金的《魯迅的四去日本》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學者們開始關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思潮史和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的關系。例如王劍叢的《郭沫若的自我小說和日本近代文學》就能很好地反映這一點。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一研究也逐漸向更深的層次發(fā)展,也出現(xiàn)了很多在學術上具有很高參考價值的著作。
3.結束語
比較文學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向世人表現(xiàn)出它強大的生命力,同時它還面臨著一些曲折。有些學者危言聳聽比較文學已經大勢所去,這在一定程度上警醒了中國的比較文學,它必須要在研究的觀念和方法上進行創(chuàng)新了。在對中日古代文學關系進行研究的時候,全球化的視野能幫助學者更好地對中日古代文學現(xiàn)象后的意義進行研究。除此之外,想要揭示本質特征:文學性和民族行。在對中日近現(xiàn)代文學進行比較研究的時候也要立足于全球化視野。
參考文獻:
[1]柳東林. 中日文學比較研究的現(xiàn)狀及問題[J]. 日本學論壇,2005,(Z1):17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