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徐寧(1992-),女,漢族,山東省泰安市人,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3-0-01
一、宋代詩歌特征概述
宋代詩歌發(fā)展經歷了萌芽、繁榮,再從中興、衰落的過程,跌宕起伏,具有明顯的上升和衰敗的趨勢。在整個發(fā)展過程中,宋代詩歌具備了鮮明的特征。其一雅俗兼?zhèn)?。宋代詩歌不再拘泥于上層階級或是文人雅士的單獨性文學創(chuàng)作,而是開始在整個社會流行開來,其逐步變成一種大眾化的文學形式。從原本的高雅形態(tài)向雅俗兼?zhèn)滢D變。其二宋代詩歌受到了宋代理學的影響,使得詩歌創(chuàng)作上具備了辯證的角度,其不同于唐詩的單一角度,而是以理性和辯證的思維進行詩文創(chuàng)作和詩歌主題的表達。其三,宋代詩歌的文體進一步豐富。宋代詩歌在形式結構上以五絕和七言為主。在文體上則是有了明顯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除了繼承唐詩的一貫文體之外,以王安石的“半山體”等最為著名。
二、宋代詩歌的發(fā)展與演變
(一)北宋時期詩歌的全面繁榮
1.詩歌數目繁多且有影響力的詩人多
北宋時期,整體的文學發(fā)展地位得以進一步提升,且北宋時期的文學發(fā)展風氣濃厚,許多文人雅士具備了較高的詩歌創(chuàng)作熱情。這一時期的詩歌數目繁多,根據史料記載,北宋時期的詩歌保留下來超過20萬首,北宋詩歌的數量已超過唐詩。其中單一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數量繁多,梅堯臣創(chuàng)作的詩歌接近3000首,王安石的詩流傳至今的超過1500首。此外,北宋時期,產生了許多詩歌文學史上具有影響力的詩人。將北宋按照前、中、后三個階段進行具體劃分,每一階段均具有代表型的詩人流派,且這些詩人均在整個詩歌發(fā)展史上具有了影響力。北宋初期具有影響力的詩人以王禹偁為代表的“白體派”、以楊億為代表的“西昆體”、以林逋為代表的“晚唐派”等等,異彩紛呈。
2.詩歌內容豐富且風格多樣化
北宋時期,詩歌開始在民間普及。同時許多達官貴人將詩歌創(chuàng)作當做陶冶情操的方式。因此,這一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內容豐富,在對北宋時期較為著名的30位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分析當中,其中有26位詩人的詩歌內容涉及了景、物、人、情,其余四位詩人的創(chuàng)作則是單一地集中在山水或是情感表述上。如在梅堯臣的詩歌中,其有大約一半的詩歌中,運用事實來進行諷刺時事,且大多是運用了五言絕句。有三分之一的詩歌是借景抒情,如以《田家》《墨竹》《魯山山行》《秋夜感懷》等。此外,宋代四大詩人歐陽修、王安石、蘇軾和黃庭堅的詩歌內容涉及了社會底層到國家變革,從山水游玩到個人志向,從日常小事到國仇家恨。此外,北宋時期,詩歌的創(chuàng)新力度大,在風格上受到了北宋文學和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整個詩歌的風格呈現出了多樣化,華麗雋永、婉約、豪放。幾乎不同流派的詩人所呈現詩歌風格都是不同的,使得北宋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多樣化。
(二)南宋時期詩歌的風格變化
1.愛國豪放風格
南宋初期進入了宋詩的中興階段,是對北宋詩歌繁榮的延續(xù)。整個時期的詩歌風格在承接了北宋詩歌風格的同時,受到了動蕩不安的時局影響,整個詩歌創(chuàng)作的內容開始逐步向愛國豪放風格轉換,同時受南宋政權的軟弱無能的影響,許多詩人開始借詩歌表達自身對當權者的不滿和自身滿腔熱血的宣泄,其中以李清照的詩歌創(chuàng)作作為明顯。李清照前期詩歌作品多是表達閨中怨和家中情,整體詩歌風格是婉約和哀怨的,但是到南宋時期,則整體的詩歌風格開始向豪放轉變,詩歌主體從個人上升至國家。李清照在《夏日絕句》中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豪放和剛韌的風格表達了對南宋當權派的不滿和諷刺。
2.浪漫主義風格
南宋時期,對于我國古典詩歌的風格進行了延續(xù)和傳承,其中對于浪漫主義風格進行了再發(fā)展。許多詩人利用浪漫主義風格隨性抒發(fā)自身的情感,并寄托自己的志向。陸游作為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其詩歌作品中體現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利用豐富的想象和夸張的描述,借由虛實結合的描述,表達出自己一心報效國家的壯志。其在《弋陽道中遇大雪》以“大雪塞空迷遠近”的壯闊景觀,表現出殺敵軍隊的“壯哉組練從天來”。利用這種想象來抒發(fā)自己想要上證殺敵的雄心壯志。
(三)宋代詩歌文化的沒落和走向
北宋時期,宋代詩歌整體發(fā)展趨勢是呈現出遞升的趨勢。進入南宋時期,在初期,宋代詩歌文化保持了北宋末期的發(fā)展趨勢,但隨著南宋政權的衰敗,從中期開始,宋代詩歌文化日益沒落,雖然這一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數量趨于穩(wěn)定,但是詩歌的內容和風格開始逐漸單一化,社會進一步動蕩不安,朝廷無暇顧及文學發(fā)展,許多文人投筆從戎,或是漂泊流浪,無心于詩歌創(chuàng)作。南宋末期,宋代詩歌文化也進入后期,這一時期的詩歌文化地位下降明顯,許多詩人陷入一定的困境中,宋代詩歌文化持續(xù)衰敗,日益沒落。隨著政權交替,南宋滅亡,宋代詩歌也就此走向終點。在宋元政權交替之際,宋朝詩歌進入發(fā)展末期,這一時期的詩歌被稱為“遺民詩”。其中汪元量的詩歌創(chuàng)作代表了宋代詩歌末期的詩歌風格和創(chuàng)作內容。伴隨著這些遺民詩歌的發(fā)展和消亡,宋代詩歌文化發(fā)展歷程至此走向終點。
三、宋代詩歌的文學作用
宋代詩歌的文學成就高,其雖然不如宋詞出名,但是宋詩以其獨特的風格和豐富的內容,與唐詩一起成為了我國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宋詩在一定程度上延續(xù)和發(fā)展了唐詩,但受到宋代文化的影響,使其具有了時代屬性。從我國文學發(fā)展歷程上來看,宋代詩歌豐富了我國詩歌文學發(fā)展,并擴充了宋代文學體系,推動了我國文學發(fā)展。此外由于宋代詩歌所處的歷史位置較為特殊,其是我國兩宋時期的文學代表之一,處于我國整個文學發(fā)展歷程的中心位置,其對我國的文學發(fā)展起到了轉折承接的作用,其在承接了唐詩的創(chuàng)作的同時,也是詩歌與詞曲的重要轉折點。
參考文獻:
[1]曹瑞娟,何亞靜.論宋代詩人的鄉(xiāng)村田園情結[J].農業(yè)考古,2013,(03):262-265.
[2]卞東波.宋代詩歌總集新考[J].中國韻文學刊,2013,(02):79-83+108.
[3]顏文武.宋代詩歌學問化研究[D].暨南大學,2010.
[4]雷艷平.宋代詩人典范選擇與詩體演變的關系[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01):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