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馮瓊
摘 要:《詩經(jīng)》中的婚戀詩是《詩經(jīng)》的精彩部分,也顯示了遠古詩歌的巨大特點。筆者認為《詩經(jīng)》婚戀詩在詞語與情感表達上其主要特征表現(xiàn)為“文章本天成”,即用語生活化、情感率直真摯的特征。
關(guān)鍵詞:《詩經(jīng)》;婚戀詩;本天成;生活化;真摯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3-0-01
一、《詩經(jīng)》婚戀詩的詞語特征
《詩經(jīng)》中的婚戀詩多是勞動人民的天然、質(zhì)樸之歌。天然、質(zhì)樸是說詩歌所言的事物常是普通而易見的,同時用詞十分簡樸。作者隨口而出,乃是來源于生活中的詞語,樸實無華。
《詩經(jīng)》婚戀詩擷取易見的事物匯入詩歌,讓人“多識草木鳥獸蟲魚”之名。作者將自然事物如“荇菜”、“卷耳”匯入婚戀詩中,順手拈來這些與人們生活如影隨形的詞語,其襯托下的男女情感也是本色實在的,兩者相得益彰。常用的詞語如稱謂詞“窈窕淑女”、“君子”、“美人”,表現(xiàn)情思喜好的詞語如“悅懌”、“適吾愿”、“傷悲”等,均以質(zhì)樸之詞道出常人共通的情感,顯得不矯不飾。
趙敏俐先生談到“大概《風》仿佛是現(xiàn)在的竹枝詞歌謠一類東西……所述當然不出于閭巷風土男女情思之詞”[1],這和《詩經(jīng)》婚戀詩內(nèi)容非常吻合。另外,徐渭《奉師話季先生書》中的說法[2],也吻合《詩經(jīng)》婚戀詩借助的事物、感情詞語的特征。這些充分說明《詩經(jīng)》婚戀詩內(nèi)容和用語來源于天然的特色。
二、《詩經(jīng)》婚戀詩的情感表露特征
《詩經(jīng)》婚戀詩內(nèi)容豐富,它涉及到男女從相識、相戀、成婚及其婚后生活的這一漫長過程中的各個方面。對于男女愛情和婚姻,主人公總發(fā)出率真真誠的呼聲。這些詩作因其有感而發(fā)、不做無病呻吟之態(tài),而展現(xiàn)男女古樸自然的本性。
處于上古時代的《詩經(jīng)》,其詩、歌、樂三位一體。其肺腑之言,發(fā)于人性之至真,感于人心之至深,這與其親切無介、直言不迂的抒情方式有關(guān)。
如在直言追求的作品《秦風·蒹葭》里,“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的主人公對“伊人”“寤寐思服”,卻又“求之不得”,而后主人公幻想出結(jié)婚場面,表現(xiàn)了他如癡如醉的精神追求。有這種追求的大有人在,如《陳風·澤陂》中的男主人翁,但他因為無法如愿以償,而“寤寐無為,涕泗滂沱”,這引發(fā)多少后人的共鳴和感慨!
作者也毫不隱諱成婚的愿望。在他們眼中,愛情和成婚的想法,都是自然的,應該直言不諱地道出。如在濟水旁邊等待著未婚夫的女子催促對方趁著冰還未解凍,趕快備車子來迎親(《周南·匏有苦葉》:士如歸妻,迨冰未泮)!《召南·摽有梅》更是一唱三嘆地發(fā)出感嘆,最初女子希望“庶士”能夠待到良辰吉日再說,第二章希望馬上得到求婚,第三章渴望能抓緊時間成婚。三章詩歌的層次,與人物心理之越來越迫切相應,主人公的情感在一唱三嘆中越涌越急,由此刻畫出女子直率真誠和渴求結(jié)婚的愿望。這位女子因情所發(fā),其成婚的愿望和焦慮顯得質(zhì)樸深情。
《詩經(jīng)》婚戀詩中還有直斥阻撓愛情婚姻之勢力,甚至是父母的一類作品。
《鄘風·柏舟》:“髡彼兩髦,實在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面對父母的阻撓,女兒疊詠悲嘆,勇敢地斗爭。她的這種做法不排除和當時禮制文化才處在完善之初的階段,禮制對青年男女的束縛還沒有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有一定的關(guān)系,但更重要的是女主人公的一片癡情鼓勵她直率反對父母的橫加干涉。溫順的美德規(guī)范最終讓位于充沛的感情來袒露真心。
總之,“情動于中而形成于言”,《詩經(jīng)》中的情,或愛或恨,或思或愁,或喜或憂,但無不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又同時表現(xiàn)了人類情感的本質(zhì)。主人公將這些積蓄已久的情感,毫不矯飾地吐露出來,以消除情感的壓抑。所以,南朝文人鐘嶸認為,寫詩可以“騁其情”(鐘嶸《詩品》)。這種優(yōu)良的抒情傳統(tǒng),對后世抒情詩產(chǎn)生廣泛的影響,也足以讓現(xiàn)代人反思。
通過以上兩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詩經(jīng)》婚戀詩在詞語上具有天然、質(zhì)樸的特色,其表達更是真情切意的需要。從這個角度上說,《詩經(jīng)》婚戀詩是“本天成”的。
注釋:
[1]趙敏俐,《略論<詩經(jīng)>的樂歌性質(zhì)及其認識價值》,《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1月第33卷第1期,第57頁。
[2]徐渭,《徐文長全集》之《奉師季先生書 三首》,上海廣益書局刊行,中華民國二十五年,200頁。原文是:“《詩》之‘興體起向,絕無意味,自古樂府亦已然。樂府蓋取民俗之謠,正與國風一類;今之南北東西雖殊方,而婦女兒童更夫舟子,塞曲征吟,市歌、巷引,若所謂《竹枝詞》,無不皆然。真天機自助,觸物發(fā)聲,以啟其下段欲寫之情?!北緛硎怯懻摗芭d”之含義,但是我在此斷章取義,借用之而截取部分內(nèi)容。《詩經(jīng)》婚戀詩與《竹枝詞》異曲同工。
參考文獻:
[1]程俊英 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0月第一版。
[2]徐渭,《徐文長全集》之《奉師季先生書》,上海廣益書局刊行,中華民國二十五年。
[3]許宏偉、楊樹郁,《實以虛生 內(nèi)以外化 情以物現(xiàn)——〈詩經(jīng)〉的抒情藝術(shù)》,《南寧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12月25卷第4期。
[4]趙敏俐,《略論<詩經(jīng)>的樂歌性質(zhì)及其認識價值》,《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1月第33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