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仕平+田光宏
摘 要:龍山縣和永順縣是湘西土家族主要集聚地之一。通過實地調查發(fā)現,土家族人使用的語言情況相對比較復雜。有些地方保留土家族母語,有的地方已喪失母語,有的地方同時使用母語和西南官話,有的地方則完全使用西南官話。語言上的差別必然會導致記錄這些語言文字時出現諸多差異。在該地區(qū)實施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既是一項必要的書寫規(guī)范性工作,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清障”基礎性工作。
關鍵詞:湘西民族地區(qū) 語言文字 規(guī)范化
一、引言
龍山縣位于湘西北邊陲,地處武陵山脈腹地,連荊楚而挽巴蜀,歷史上稱之為“湘鄂川之孔道”,全縣南北長106公里,東西寬32.5公里,總面積3131平方公里。地勢北高南低,東陡西緩,境內群山聳立,峰巒起伏,酉水、澧水及其支流縱橫其間。在這片神奇而又美麗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著土家、苗、回、壯、瑤等16個少數民族。全縣轄21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在交通不發(fā)達的過去,山門難開,境內交際用土家語。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龍山縣人口59萬人,少數民族35.97萬人,其中說土家語的人口占12萬。使用土家語交流的地區(qū)主要有靛房鎮(zhèn)的坡腳片區(qū)、他沙、農車鎮(zhèn)、苗兒灘鎮(zhèn)、洗車河鎮(zhèn)、干溪、猛溪、落塔鄉(xiāng)、鳳溪、隆頭、巖沖、里耶鎮(zhèn)、長潭、內溪、賈市等。其中靛房鎮(zhèn)居多。該鎮(zhèn)總面積177.1平方公里,總人口2.22萬,轄22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說土家語的人數為2萬人左右[1]。
永順縣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北鄰桑植縣,東連張家界市永定區(qū)和沅陵縣,南部與古丈縣、保靖縣接壤,西與龍山縣為鄰??偯娣e3811.7平方千米,全縣轄12個鎮(zhèn)、11個鄉(xiāng)。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總人口約54萬人。城鎮(zhèn)人口16.08萬人,農村人口28.77萬人;總人口中少數民族49.6萬人,少數民族中土家族42.95萬人,苗族6.34萬人。該縣西歧鄉(xiāng)、對山鄉(xiāng)、首車鎮(zhèn)部分村民和靈溪鎮(zhèn)雙楓村、老司城村部分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說土家語,其他人平時交流都是使用方言和西南官話。
筆者在調查時了解到,土家語在傳承過程中受漢語強勢語言的影響,學生、在外務工青年的土家語掌握程度低于他們的父輩、祖輩。
二、調查的內容及具體情況分析
由于龍山縣和永順縣是少數民族聚居區(qū),使用的是土家語母語和方言西南官話,因此在使用語言文字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不規(guī)范現象。如漢語和土家語混雜、語序顛倒等不規(guī)范使用母語和漢語的“亂象”。
(一)土家語的語言特點
土家語是一種原始的古老語言,其詞匯豐富,語言生動。土家人世代傳承,沿用至今。土家族稱自己的語言為“畢茲潵”它有獨特的結構模式。(土家語的聲母中無舌尖音和卷舌音。如:r聲母,不讀卷舌音;zh、ch、sh分別讀成z、c、s,如“支”的漢語拼音為“zhī”,在土家話中讀成“zī”。n聲母,只用兩個音節(jié)ní(你)和niē(捏),其他用“l(fā)”替代;增加復韻母“ng”,寫作[?]。韻母中無ü,無ang、eng、ing三個后鼻音,如“浪”(làng)讀成“爛”(làn)。聲調中無明顯的214調值,只有21調值,所以音節(jié)中的上聲,全部得讀成21調值。有時z、j不分,如:“畢茲卡”和“畢基卡”語義相同,稱土家族;c、q不分,如:cī卡和qī卡,都表示過年;s、x不分,如:sī巴和xī巴,都表示衣服。土家語在構詞結構上與漢語有相反的一面,漢語中的動賓結構式詞組在土家語中應該變成賓語前置,如:“吃飯”用土家語說應該是“yě gá”(翻譯成漢語是“飯吃”。)
(二)使用土家語交流的地區(qū)語言文字使用中出現的亂象
由于龍山縣和永順縣特殊的地域、歷史環(huán)境以及與眾不同的民族性等原因,不同村寨村民在語言交流中區(qū)別比較大,特別是古老的土家山寨由于千百年的封閉,與外面的世界接觸極少,對于漢語的了解和使用更是少之又少,語言交流中,亂象叢生,出現讓人啼笑皆非的現象。比如在龍山縣坡腳片區(qū)一個小學三年級學生的日記:
原文 標準文章
昨天,吃夜飯的時候,爬普和婆婆在家里爭吵了。婆婆指著鍋子里的菜說:“波力,你豬血不要就吃bí拉。”爬普聽了以后瞪著眼睛吼道:“狗屁不曉得,你不會講漢話就別講,聽我講。波力,你miē不要就吃腸子。”我聽到后不敢講話,勾著頭吃滿滿。 昨天,吃晚飯的時候,爺爺和奶奶在家里爭吵了。奶奶指著鍋子里的菜說:“孩子,你不要豬血就吃腸子。”爺爺聽了以后瞪著眼睛吼道:“狗屁不知道,你不會說漢語就別說,聽我講。孩子,你不要豬血就吃腸子。”我聽到后不敢說話,低著頭吃飯。
說明:原文段落中劃線的內容“夜飯”“婆婆”“曉得”“勾”是地方口頭語,“爬普”“波力”“bí拉”“mi甓滿滿”為土家語。
在調查龍山縣靛房鎮(zhèn)坡腳片區(qū)小學時,該校彭清武校長告訴筆者:全校一至六年級共224名學生,真正按照課本上漢字的標準讀音能讀準確的不到30人,也就是不到13%。
(三)使用西南官話交流地區(qū)語言文字使用中出現的亂象
因為居住地域的原因和先祖交流語言的遺留因素,湘西龍山縣、永順縣很多土家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說的西南官話只是近似,在語音上有很大差別。龍山縣靛房鎮(zhèn)、苗兒灘鎮(zhèn)、洗車河鎮(zhèn)、落塔鄉(xiāng)、干溪、猛溪、鳳溪、隆頭、巖沖、里耶鎮(zhèn)、長潭、內溪、賈市等多個土家語地區(qū),以及永順縣西歧鄉(xiāng)、對山鄉(xiāng)、首車鎮(zhèn)、鹽井鄉(xiāng)等地區(qū)的村民口語中,沒有“ang、eng、ing”等后鼻音,所有的前鼻音音節(jié)和后鼻音音節(jié)皆說成前鼻音音節(jié)。前者地區(qū)加上永順縣萬民鄉(xiāng)、毛壩鄉(xiāng)、萬坪鎮(zhèn)等,沒有圓唇韻母“ü”音,所有圓唇韻母音節(jié)皆說成舌面音“ⅰ”。在永順縣毛壩鄉(xiāng)學校調查中,筆者正遇上小學五年級一個班教學《鯨》一文。在朗讀文章中“鯨和魚有什么區(qū)別”這句話時,所有學生都成“Jīng hé yí yóu shěn me qī bié”。
龍山縣原新隆鄉(xiāng)、華塘鄉(xiāng)、石羔鄉(xiāng)、洗洛鄉(xiāng)、民安鎮(zhèn)等地區(qū)在交流中,沒有單韻母“u”音,所有單韻母“u”音音節(jié)皆說成圓唇韻母“ü”音。該地區(qū)因為民族語言的特點與漢語有許多區(qū)別,許多事物的稱呼有自己的特色,詞匯內容豐富。比如在名詞和形容詞里,就有許多“ABB”“AABB”等形式,因此村民和學生的語言文字中也涌現出無數與漢語不同的地方特色。如一個小學生的《難忘的一天》習作:endprint
原文 標準文章
“……媽媽給我炒了油炒飯。我吃了尖聳聳一磊碗,肚子脹得圓乃乃的。后來我去找好朋友陳大芒玩。我走到他家院壩外頭,看見他在搓泥巴。我慢慢達達地走過去,一腳踢到他的克膝頭兒。他一撲趴,就蹭到稀泥巴卡卡頭了。陳大芒側過來,飛飛達達地來攆我……后頭,我兩個到田坎坎高頭玩……” “……媽媽給我炒了油炒飯。我吃了滿滿一碗,肚子脹得圓滾滾的。后來我去找好朋友陳大芒玩。我走到他家院子外,看見他正在玩泥巴。我慢慢地走過去,一腳踢到他的膝蓋上。他一個嘴啃泥。陳大芒站起來,飛快地來追趕我……后來,我兩個到田坎上玩……”
說明:原文中畫線的內容“尖聳聳一磊碗”“圓乃乃”“院壩外頭”“搓泥巴”“慢慢達達”“克膝頭兒”“|一撲趴蹭到稀泥巴卡卡頭”“側過來,飛飛達達地來攆我”“后頭”“田坎坎高頭”等都是充滿地方色彩的語言。
永順縣西歧鄉(xiāng)、高坪鄉(xiāng)、松柏鎮(zhèn)的多個村寨的口語中,舌尖中音d、t不分,舌面音j、q不分,如“田”說成“dián”,“錢”說成“jián”。萬坪鎮(zhèn)多數村寨,沒有韻母鼻音“en”“eng”,這兩個韻母的音節(jié)中韻母全部轉變成了后鼻音“ong”。比如學生將“腳盆”說成“juo pong”。
鑒于此類原因,以上列舉的這些地區(qū)的孩子進入學校后,無論說普通話還是西南官話,都表現出地區(qū)不同的性質,學校語言文字教育規(guī)范化面臨很大困難。特別是學前教育和小學低年段教育中,對學生語音的教學要求更復雜。這種現狀,讓人不禁憂心下一代成長過程中遇到的語言交流障礙。
(四)翻譯和使用母語土家語過程中出現的不規(guī)范的現象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越來越受到各級各部門的重視,民族語言的保護和學習交流收到關注,文學作品、音樂作品、其他音影作品等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得到重視。湘西龍山縣、永順縣也涌現出了一部分民族文化傳承人和愛好者,更有一部分同志從事著漢語、土家語的翻譯工作。但是,由于漢語和土家語的不同屬性和特點,加上不同翻譯者的文化程度、文學修養(yǎng)、藝術造詣等的差距,筆者在調查中發(fā)現了一些比較典型的錯誤翻譯和錯誤理解的現象。比如:永順縣旅游文化廣播新聞出版局在請龍山縣某土家語傳承人,翻譯由湘西籍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湘西民歌《家鄉(xiāng)有條猛洞河》時,就出現了漢語與土家語的不和諧性,導致歌曲意境散亂,文學性全無。如表1。
表1中“錯誤翻譯土家語”錯在翻譯者原原本本地把土家語按照漢語語序的排列規(guī)律,逐詞逐句地死搬硬套,恰恰把土家語的語言結構特點丟棄了。導致歌曲民族味缺失,土家語屬性丟失。比如第一句“家鄉(xiāng)有條猛洞河”,土家語“xié”為漢語“有”,“l(fā)á zi”為“一條”。按照漢語結構規(guī)律排列沒錯,但是按照土家語結構規(guī)律排列應該改變?yōu)橘e語前置“一條有”。而譯者也沒有把專有名詞“猛洞河”也沒翻譯出來,用一個籠統(tǒng)的“河”代替。又比如“背簍采春波”中“采”土家語為“kú sū”,但是“采春波”的意思聯系湘西農俗特點應該為“采茶”。如果單純從字面理解就會犯違背地域時節(jié)的知識性的錯誤,所以翻譯成“背茶葉”(ē tā wò)更貼切。這首歌其他幾句歌詞的翻譯也出現了類似的錯誤,在此不一一舉例。
諸如此類不知變通,不尊重土家語語言結構特點的現象還有很多。比如湘西籍優(yōu)秀歌手阿朵演唱的歌曲《一人一花》中也出現了違背土家語結構規(guī)律的現象?!癆 Ci Ka Pu Nie Suo lang(漢語意譯:愛上一朵花的芬芳),A Ci ka Pu Nie Geng Gang(意譯:愛上一朵花的倔強),A Ci ka Pu Nie A Mu(意譯:愛上一朵花的姿態(tài)),Guo La Yao Lu lang tang tang(意譯:它在黑夜中發(fā)亮),A Ci Luo Lao Nie Luo Bo(意譯:愛上一個人的家鄉(xiāng)),A Ci Luo Lao Nie Cuo Chang(意譯:愛上一個人的目光),A Ci Luo Lao Nie De Shang Zuo(意譯:愛上一個人的傷疤),Guo Nie Die Bo Nie Lang Chang(他在記憶的遠方)。……愛上一朵花就伴著她成長。Luo Lao Hei Lie Geng Ni Ka Pu La Pu Li ka,Du Lie Mo Ga Bie Pan(漢語音譯:每個人都是一朵花,從地上落到天上)。愛上一朵花就陪她去綻放,愛上一個人就伴著她成長。Ka Pu La Peng Bo Xi Zui Re Zhu Re Mo Die Bo Lie Mo Tu Dang dang(漢語音譯:請記得每朵花兒一生最美的霎那)”。其實在這段歌詞中,“A Ci Ka Pu Nie Suo lang”“A Ci ka Pu Nie Geng Gang”“A Ci ka Pu Nie A Mu”“A Ci Luo Lao Nie Luo Bo”“A Ci Luo Lao Nie Cuo Chang”“A Ci Luo Lao Nie De Shang Zuo”中所有漢語拼音音節(jié)為土家語,其中的“A Ci”是“喜歡”的意思,根據土家語賓語前置的特點,動詞“喜歡”必須置后,都必須放在句子的最末尾,如:“Ka Pu Nie Suo lang A Ci”。而翻譯者卻把動詞全部按照漢語語序全部放在句子前面。因此,譯者在翻譯此首歌曲時犯了常識性錯誤。
再如,為傳承弘揚土家語言,在由龍山縣靛房鎮(zhèn)坡腳片區(qū)萬龍村的一位退休教師負責土家語翻譯,由龍山縣一青年才俊阿硼創(chuàng)建的微信公眾號“土家NewMedia”中,也出現了許許多多“一句話‘土漢雜交”的現象。筆者在這里不一一例舉。
三、瀕臨活力分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3]提出語言活力的六項評估指標將一種語言劃分為安全(5級)、不安全(4級)、顯露瀕危特征(3級)、走向瀕危(2級)、已經瀕危(1級)和消亡(0級)等6個瀕危程度等級。6項指標分別是:1.代際語言傳承;2.語言使用者的絕對人數;3.語言使用者占總人口比例;4.現存使用域的走向;5.對新語域和媒體的反應;6.語言教育材料與讀寫材料。綜合田野調查所獲取的語料及資料,我們將龍山縣、永順縣(2010年以來)土家語使用現狀與聯合國提出的指標進行比對,得出土家語的瀕危程度。具體見表2。
四、結語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民族的交往日益頻繁。隨著各民族交往的需要,龍山縣和永順縣土家族人也逐步接受了普通話,并且對普通話的認可比例也逐漸提高。但是,由于土家族人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和民族特色,部分土家村寨相對比較封閉,盡管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仍然主要使用土家族母語——土家語和西南官話進行交流。長期交流過程中,由于本民族語言和詞匯的固定特點和模式使用,會出現別字、異體字甚至錯字等文字“亂象”。因此,在湘西土家族集聚地推廣普通話并進行文字規(guī)范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
參考文獻:
[1]彭英子.土家源[M].龍山縣民族事務局,2008:14-15.
[2]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語言活力與語言瀕危[J].民族語文,2006,(3):51-61.
(龍仕平 田光宏 湖南吉首 吉首大學民族語言研究基地 416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