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紅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看到一張好的照片時,人們通常的反應是“拍的真不錯!你用的是什么相機?”而看到一張不好的照片時,人們則常常嘲笑拍照者的水平太差。
這是一道現(xiàn)實針對性很強的作文題。材料展示了人們面對“好照片”“不好的照片”時的不同反應??吹健昂谜掌睍雅牡暮玫脑驓w結為照相機的質量,看到“不好的照片”人們會嘲笑拍照者自身的水平,這反應了時下人們的一種慣性思維——把別人的成功歸因于外部因素,失敗歸因于其主觀因素。審題時應注意由表及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面對他人的成敗不能從同一的角度,用同一標準進行分析評判,這種外在評判標準的差異源自人們內在思維中普遍存在的不愿肯定別人、樂于否定別人的劣根性。由此我們可以立意為:(1)要使用同一角度和標準評判事物;(2)要客觀公正地評判事物;(3)要樂于肯定他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4)要客觀對待別人的不足;(5)要擺正心態(tài),去除嫉妒心理。
明確了材料的指向性,即談談對“差異標準”評價他人的看法。寫作時可以從“差異標準”出現(xiàn)的原因、背景、弊端、危害等方面考慮,進而思考評價他人的正確方法,如此,作文的思路就比較容易打開了。
有意無意之中用差異眼光去打量別人,這是現(xiàn)代人的通病之一。這種思維當然也是源于人們對于自我與他者之間存在的不同標準,對待別人時,人們總是有意無意的苛責許多,而面對自身的錯誤卻寬容大度。所以,這道作文題,明面上讓我們思考的是如何正確評價他人的成功與失敗,其實也暗含著對自我評價的反思。我們面對自己的成功和失敗,也存在著“差異標準”——人們習慣于把自己的成功歸因于自身,失敗歸因于外部因素。寫作時,如果從自我的角度來反思社會中的這一現(xiàn)象,也是可以的。
療妒湯將他人的成就歸功于幸運或外力,又將他人的失意添油加醋地落井下石,是當今人們心理的常態(tài)。
善妒,好似是古往今來國人安身立命的哲學,當然,我所指的“妒”,并非是男女間情感上的紛爭,而是伴隨社會高速發(fā)展產生的弊?。喝藗兊男膽B(tài)病了。
見不得別人青云直上,于是將好的照片歸功于天價的高級相機;于是將他人辛苦取得的成就歸功于“他有個好爸爸”……早已取締的封建門第之見,竟又因國人病態(tài)的心理死灰復燃甚至于愈演愈烈。因為善妒,所以我們將他人的頭懸梁、錐刺股假裝視而不見,以安慰不愿努力而又渴望成功的自己。
善妒,不過是碌碌無為的小人的懦夫心態(tài)。想要天下掉餡餅,就不會想要努力;想要安慰每日渾噩度日的自己,就必然編排起成功者的家世背景。
想起宗璞開始小說創(chuàng)作時雖四處碰壁卻也從未借過父親馮友蘭的名聲以便投稿,她完全依憑自己的努力博得自己在文壇的一席之地。獲茅盾文學獎后,沒有媒體說“你寫的不錯是因為你的父親”,更沒有人介紹她為馮友蘭的女兒,她的存在就是“宗璞”。
為什么國人不愿承認努力的重要性而是滿臉譏諷地叫嚷著“拼爹”,又埋怨父母未曾給自己一個大富大貴的出身呢?
我認為,完全是由于“見不得別人比我好”,這種市儈又卑劣的嫉妒作祟。
《紅樓夢》里,王道士戲謔地開出了療妒湯,并言“妒”是治不好的,至死方休。誠然,也許男女之情里,妒確難消。可是在社會生活里,如果人們不再過分關注他人成功的結果,而多關注他人努力的過程,那么或許能改變一些病態(tài)的心理。
為此,我倒不妨開一方療妒湯,以靜己心,已靜眾人心。他人的成功,并非一夜間突如其來的好運,而是日日夜夜的磨礪與積淀。他人失意時,也不必冷眼嘲諷他個人的能力。有時,萬事俱備后,東風若是不愿相助,亦難免有“銅雀春深鎖二喬”的遺憾。
這方療妒湯,以客觀公正為藥引,以平心靜氣為藥材,以寬厚和包容為藥底,輔之以自身的努力。必然絕癡心妄想,使妒無所遁形。
的確,“妒”是人性固有的惡劣心理,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醫(yī)好這先天的沉疴。
不說了,朋友們,我先飲為敬!
尋找阿波羅
當余秋雨擔心魏晉風流,士人精神不復存在時,便將它們形容成一種在時空上離我們遙遠的絕響。而我則擔心在“利己主義”“排他主義”盛行的今天,在理性的實事求是與感性的欣賞中達到統(tǒng)一的日神精神成為遙遠的絕響。
“古之圣人,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倍斀竦娜藗儯瑢?yōu)美的圖片歸功于相機,卻對拍攝成果不佳的拍攝者肆意嘲笑,著實令我汗顏。
尼采曾提出阿波羅原則和狄俄尼索斯原則,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前者奉理性,客觀實事求是為神祗,后者則沉迷于對個人欲望和感情的無限發(fā)泄。我想,當今的人們早已沉浸在變質酒神精神演化的自私自利、喪失欣賞他人的排他主義中無法自拔了,而將日神精神徹底拋棄在地下的酒窖之中。
究其原因,工具理性的無際蔓延與心理學所說的“暴露焦慮癥”難辭其咎。
從客觀角度看,工具理性的狂飆與人道主義的式微,將當代人推上自高自大的頂點。成功駕馭大機器與高科技的現(xiàn)代人,將一切好處加之“相機”,即工具的象征,并間接褒揚了發(fā)明相機的人類自身,為“自己是萬物的尺度”的思想助威。
而從個體而言,“暴露焦慮癥”的隱疾使人群懼怕在公共面前暴露缺點示弱。反言之,即懼怕他人展現(xiàn)優(yōu)點而使自身處于弱勢。其外化表現(xiàn)就是自私自利,利己排他,拒絕承認別人的優(yōu)勢。
對此,北野武將之總結為“嫉妒”。他在《紅鏘魚》中說“他們本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將自己變得更好,卻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嫉妒,因為嫉妒比較輕松”。其實,拒絕贊揚他人與優(yōu)化自我,正是魯迅先生筆下“捧”與“挖”的關系,“勞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人們卻總以為是前者省力?!?/p>
既然“排他”性,利己可以滿足人們變態(tài)的心理達到良好自慰效果,那么這是否就是人之于世界的正確打開方式了呢?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當肆意嘲諷拍攝者而將佳作歸功于相機的個體越來越多,從而匯合成庸眾,世界的優(yōu)化趨向將停止,甚至蛻化為“世界性退化”,人際關系亦會隨之疏遠乃至生出荊棘。
智慧的人們早已深諳此道,他們以身實踐。宮羽田看出后起之輩葉問的閃耀遂將成功與之成全,張繼科真誠祝賀馬龍大滿貫,而非將之歸因于“球拍”;綠山墻的安妮積極發(fā)現(xiàn)一切美好并為自己有幸處于這般優(yōu)秀的人事中而陶醉不已……我在這些勇于、善于、樂于發(fā)現(xiàn)他人的美好的美好的人身上,望見了久違的阿波羅。以理性客觀的良知捕捉他人的閃光點,以真誠溫和的笑語贊美這些閃光點,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自身的人格魅力亦得到升華。
我想,這就是木心所說的“愛自己就是愛他人,愛他人也就是愛自己”的真正含義吧!
時代的荒原上淺草初生,庸人仍沉溺在批駁嘲笑他人的歡娛中自得其樂,而我惟愿尋得阿波羅,乘太陽車與之并駕,以欣賞贊美的姿態(tài)迎向人間。
前方
曹文軒在《前方》中說,人總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 起先,我們乘著牛拉的車,從泥濘和山路中走出來,再換乘大車小車,最終躋身高樓和車流之間。我們期待著前方的路,學習奮斗,為了在萬家燈火中有屬于自己的一盞。自行車輪一圈圈轉動,吹著口哨騎車的是那個憧憬未來的年輕人兒。慢慢的,年輕人的臉上多了一些老成,時間也如車輪一般轉個不停,把自行車轉得又老又舊。多了一輛汽車行駛在路上,里面是一個西裝革履的人。好像我們終于到了想要到的前方。 但是,人們似乎還是不滿意,在另一個地方,把車變得越來越快,把房子變得越來越高,車更快,更穩(wěn),可以去到更多的地方,可以越過高山和泥濘,那些我們已經不太去的地方,車可以去了。我們的足跡、我們的心卻被這一方小小的金屬籠子禁錮了,我們從泥濘中走來,從廣袤中走來,從自由中走來,卻走進了一方金屬,水泥制成的籠子中。我們在此中兜兜轉轉,忙忙碌碌,樂此不疲。年少時向往的前方,就是在車和房子間切換的生活嗎? 許多人在這個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車兜風,無暇回首流連風景,于是這個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了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 后來老成的人也累了,臉上生出幾分無奈,開著車回山里的那個小村莊。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和路邊的種種擦肩而過。不會有在艷陽中,在風雨中,在夕陽的余暉中,在月夜中吟詩作對的游子;我們看不到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為我們隨時都可以出發(fā),蜀道難也擋不住我們的車。我們的情感也隨車一樣飛馳,與自然擦肩而過,我們坐在車上,和心中的詩意越來越遠。我們的先人一步步走過的泥土,被我們用水泥填平,被無數(shù)的車碾過。前方歸家的路是如此平坦、快捷。車仿佛把我們的鄉(xiāng)愁都變小了,千里之外,也不再是遠方。 車讓我們在路上這一過程變得沒有意義,眼中只在乎前方。劉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證據(jù)》里說了句很有意思的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前方的家,還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嗎? 在車上的人,他們是要歸家還是要遠行呢? 我們是不是可以從車上下來,慢慢走一走,走一走遠行的路,走一走歸家的路,不要一味地在意前方。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世界是那樣的豐富美好,就像阿爾卑斯山谷中的標語牌說的那樣:“慢慢走,欣賞啊!” 【作文得分】 67分。這是江蘇高考最有文化內涵的作文之一。車文化意味著速度和前方,但卻與家園相反。作者思辨著慢文化與快文化,希望我們的眼中不僅僅只有目的地,還有一路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