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水生
巴赫金認為歌德“善于在世界的空間整體中看到時間、讀出時間,另一方面又能不把充實的空間視作靜止的背景和一勞永逸地定型的實體,而是看作成長著的整體,看作事件——這就意味著在一切事物之中,從自然界到人的道德和思想(直至抽象概念),都善于看出時間前進的征兆?!雹侔硪蔡岢隽讼嗨频目捶?,從小說到散文,阿來都表現出歌德式的時空體藝術,阿來也善于在空間中看到時間,從時間中看到空間的成長。不同的是,巴赫金強調了歌德的時間意識或歷史觀念,認為歌德是“世界文學中審視歷史時間而到達頂峰的作家之一”②,相比較而言,阿來的空間意識更為明顯,阿來更善于審視空間,他在作品中創(chuàng)造了多樣的空間敘述形式,尤其是以村莊、住宅和身體等為代表的空間敘述,具有豐富的意識形態(tài)內涵,發(fā)展了新時期文學的空間詩學。
一、村莊、歷史與現代化
村莊書寫是新時期文學中的一道亮麗風景,阿來為村莊書寫作出了重要貢獻,并顯示出一定的獨特性。阿來塑造了一個名叫“機村”的村莊,從短篇小說到長篇小說,從《格拉長大》到《空山》三部曲,“機村”都是故事發(fā)生的空間場所。阿來的“機村”與文學作品中的“魯鎮(zhèn)”“高密東北鄉(xiāng)”“威塞克斯”“馬孔多”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可以歸入福柯所說的“虛構地點烏托邦”。福柯說:“有一類是虛構地點‘烏托邦(upopia)。虛構地點是那些沒有真實地點的基地。它們是那些與社會的真實空間,有一個直接或倒轉類比的普遍關系的基地。它們或以一個完美的形式呈現社會本身,或將社會倒轉,但無論如何,虛構地點是一個非真實空間?!雹郯淼摹皺C村”空間通過“呈現社會本身”,體現了重要的社會內涵和價值,蘊涵了一定的烏托邦追求,它不僅表現了“空間的生產”內涵,也表現了“空間的反思”價值。
首先,阿來小說中的“機村”通過呈現社會本身體現了“空間的生產”內涵?!翱臻g生產”是列斐伏爾提出的重要觀點,列斐伏爾認為空間生產是改變社會、改變生活方式的重要條件,“為了改變生活,我們必須首先改變空間”(To change life,however,we must first change space)。④阿來在小說中把空間當作社會改變和生活方式變化的重要條件,通過機村的空間變化表現了社會制度的變革和勞動人民生活方式的變化。比如《馬車》中講述機村以前沒有車,只是在農業(yè)合作化時期才出現了第一輛馬車,體現了勞動人民生活方式的變化。又如《馬車夫》不僅表現了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且表現了社會制度的變革。在《馬車夫》中,阿來首先強調了“機村”與其它鄉(xiāng)村圖景的差異,突出了“機村”的獨特性;接著,阿來講述了“機村”濃厚的宗教氛圍和特征。阿來強調“機村”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鄉(xiāng)村,“機村”是一個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山區(qū)村落,機村村民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然而機村村民在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后,他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改變,機村的生產力也獲得了解放。阿來指出了機村在20世紀50年代發(fā)生的改變,其目的是為了揭示社會主義制度給機村帶來了巨大變化,這也就是??滤f的“呈現社會本身”,《馬車》《馬車夫》以及《水電站》《脫粒機》《報紙》等小說都是如此。在阿來小說中,“機村”作為一個藏族村落,它既保存了藏族人民的歷史,也蘊含了藏族同胞的未來,眾所周知,封建農奴制度在西藏延續(xù)了上千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社會主義制度取代了封建農奴制度,解放了成千上萬的農奴,使西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皺C村”作為藏族村落的重要組成部分,“機村”的空間生產也就體現了藏族人民的社會關系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阿來正是在這種予以正確理解的、客觀可見的空間生產中,揭示了“明顯的歷史的內在必然性(即一定歷史過程、歷史事件的內在必然性)?!雹輳姆椒ㄕ摻嵌葋碚f,阿來小說運用了空間敘述的常用方法,即通過標志性的景觀對比實現空間的歷史化,“機村”作為中國農村村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歷史潮流的推動下,“機村”在20世紀50年代發(fā)生了深刻變革,從生產工具(脫粒機)到生產關系(合作化)都發(fā)生了重要改變,從文化水平(報紙)到生產力水平(機械化)都取得了顯著提高,“機村”也就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樣本,“機村”的空間變化可以說是社會主義空間生產的重要案例,正如列斐伏爾指出,“一個‘不同的社會,發(fā)明、創(chuàng)造、產生了新的空間形式……可是生產力已經有了大幅的改變,由空間中事物的產生轉為空間的產生。因此,必須先進到這個質的跳躍的最終結果。這包括持續(xù)量的成長,不是打破它,而是釋放其全部潛力?!雹揎@然,阿來的小說創(chuàng)作也印證了社會主義空間生產的巨大能量,由于“機村”空間的獨特性,更加顯示了社會主義空間生產在民族地區(qū)、宗教地區(qū)、邊遠山區(qū)的解放力量,更加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社會主義空間生產與20世紀50年代中國歷史緊密結合,集中表現了以阿來為代表的藏族同胞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認同和歌頌。
其次,與短篇小說突出“空間的生產”內涵不同,阿來在長篇小說《空山》中突出了“空間的反思”價值?!犊丈健返诙怼短旎稹分v述“機村”在20世紀60年代發(fā)生了一場大火,大火使“機村”的森林遭受巨大破壞,但大火對“機村”并非致命威脅,接著,阿來在《空山》第四卷《荒蕪》中講述了文革期間的伐木運動給“機村”帶來了致命災難。在阿來看來,自然災害并沒有給人類環(huán)境造成毀滅性破壞,反而是人類活動毀滅了人類自身的生存環(huán)境。從這個角度來說,阿來空間敘事具有明顯的反思意識。阿來的反思意識與新世紀以來的生態(tài)主義潮流密切相關,盧梭主義和梭羅《瓦爾登湖》在中國的流行,表明了中國學者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視,生態(tài)哲學和生態(tài)美學的興起,也表明了中國學者的生態(tài)意識的高漲。近三十年來,中國的現代化獲得了空前發(fā)展,但中國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態(tài)代價。近些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也會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由于這個處境,中國知識分子就提出了各種各樣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策略與措施,“基于此,自然環(huán)境變成了一個政治性的議題”。⑦可以看出,阿來的空間敘事與新世紀以來的生態(tài)主義潮流緊密結合,對人類破壞自然的活動進行了反思和批判。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阿來把中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追溯到“文化大革命”時期,甚至還追溯到了“大躍進”時期,阿來認為正是20世紀50、60年代的伐木運動,造成了中國森林的大規(guī)模破壞。顯然,阿來把中國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看作是“歷史”的代價,因此,阿來的空間敘事也就包含了反思歷史的內涵。20世紀下半葉是中國歷史中的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它在中國社會表現了巨大的優(yōu)越性,不僅改變了中國人民的社會地位,也改變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阿來既看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yōu)越性,又對“大躍進”和“文革”時期對環(huán)境的破壞進行了批判,表現了阿來對歷史的辯證看法。從自然環(huán)境角度來反思20世紀中國下半葉的歷史,并非阿來的獨創(chuàng),但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尤其是在鄉(xiāng)村敘事中,阿來與莫言、賈平凹等作家有了比較明顯的區(qū)別,莫言擅長以人的命運變遷揭示歷史辯證法,賈平凹喜歡以文化的變遷體現歷史辯證法,阿來以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表現歷史辯證法。
阿來的“機村”空間敘述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具有重要意義,他不僅表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yōu)越性,也加強了藏族人民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認同感,甚至還揭示了中國社會發(fā)展中的部分問題。但正如列斐伏爾所說,環(huán)境問題“引出的不僅是一個種簡單技術上、知識論上、哲學上的議題,它也引出左翼和保守派的批判?!雹喟韺ι鷳B(tài)環(huán)境的反思也有可能招致批評,“這種對過去的濃烈鄉(xiāng)愁,這種對失去自然環(huán)境的抱怨將把我們帶往何處?我們再也不可能回到從前?!雹岚硭坪跻舱J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在《空山》中表明,“沉溺于地景美感與自然環(huán)境之純凈”⑩將招致發(fā)展主義的不滿,因為我們所處就是一個強調發(fā)展的時代,“今天要談的是發(fā)展,是大事!” 在發(fā)展主義的阻撓下,任何關于環(huán)境保護的主張都顯得脆弱不堪。在《空山》第六卷中,由于現代化建設的發(fā)展,“機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機村”有了柏油公路、汽車、通信電纜,“機村”設立了風景區(qū),甚至還出現了酒吧和KTV。20世紀末期,在修建水電站的工地上,發(fā)現了一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村莊遺址,但依然改變不了“機村”即將被淹沒的命運,阿來認為,“機村”的發(fā)展與進步,與“機村”的保護與淹沒一樣,并非是由“機村”決定,“機村”只不過是一個村莊,它無法抵抗“發(fā)展”帶來的巨大誘惑,也無力抗拒現代化的滾滾洪流。眾所周知,在鄉(xiāng)村敘事中,賈平凹以文化挽歌表達對現代化的反思,李佩甫以人性哀歌表達對現代化的批判,而阿來為現代化反思提供了新的視角?,F代化是人類不可逃避的命運,是不可逆轉的過程,從自然環(huán)境角度來說,現代化又可能涉及了一個自我毀滅的過程,因為既然現代化可以毀滅古人類遺址,那么現代化也可能毀滅當今人類的生活家園。因此,阿來提出的現代化問題或許更加尖銳,也更加緊迫。
可以看出,阿來描述了“機村”的空間景觀,“機村”不僅是歷史的村莊,也是現實的村莊,空間與時間渾然一體,歷史與現實相互交融。阿來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穿梭,在“歷史”與“發(fā)展”之間探尋,他贊揚了社會主義空間生產的巨大解放力量,批判了現代化空間生產的嚴重后果。阿來把現代化建設的后果歸咎于“時代”,在他看來,空間停留與時代前進相互沖突,最終結果是,時間把空間推入了不可避免的消逝局面,這就是阿來獨特的空間意識。
二、住宅、文化與權力
村莊和住宅作為空間景觀,都是人類生活的基礎,而住宅與人類的關系更為親密,正如??滤f,“我們所居住的空間,把我們從自身中抽出,我們生命、時代與歷史的融蝕均在其中發(fā)生,這個緊抓著我們的空間”。 在阿來小說中,村莊是聯系歷史和現實的橋梁,住宅則是文化與權力的象征。阿來對空間景觀的描述都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建構了西藏獨特的“地方知識”寶庫。在《大地的階梯》中,阿來對嘉木莫爾多的描述,從地名釋義到神話傳說,詳細地介紹了它的文化內涵。嘉木莫爾多其實是一種文化象征,因為它表現了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山神崇拜。然而,在這些富有想象力的描述中,嘉木莫爾多展現的不僅是獨特的地方風情,更展現了一種獨特的“精神”,這正與《老人與?!穼Υ蠛5拿枋鲆粯?,無論是海明威的大海,還是阿來的大山,展現的都是一種令人驚嘆的戰(zhàn)斗精神。其實,在阿來的眾多作品中,都不能簡單地將空間景觀認為是對地方的介紹或描述,而應該看到阿來對地方的創(chuàng)造,這也許就是《大地的階梯》的重要價值。邁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學》中提出了關于空間敘述的辯證論,他認為:“文學作品不僅描述了地理,而且作品自身的結構對社會結構的形成也做了闡釋。” 這種觀點為阿來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有力的理論支持,阿來在書寫西藏,其實也是在創(chuàng)造西藏。
阿來空間敘述的文化意義,在住宅空間的敘述中表現得尤其明顯,阿來特別喜歡描述住宅。一般認為,住宅是人類最常見的空間,也是人類最親密的空間,然而,不能因為住宅常見,就認為它沒有意義。無論是從文化地理學角度來說,還是從政治意識形態(tài)方面來看,住宅不僅體現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宇宙觀念,而且還體現了政治權力和社會關系。首先,文學作品中有很多描繪住宅的例子,比如沈從文筆下的吊腳樓,格非《人面桃花》中的閣樓,張浩文《絕秦書》對周克文家的描述,都表現了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阿來作品中的住宅也表現了西藏獨特的地域特征。在《大地的階梯》中,阿來描述了一個叫岳扎的小村寨的房子的演變歷史,從部落戰(zhàn)爭時代到土匪橫行年代,這些寨房的墻都很厚實,窗戶都很小,和平年代帶給村落的最大變化就是使窗戶越來越寬敞。在阿來的敘述中,可以看到寨房的文化地理特征,寨房深受高原地理和藏族文化的影響,在以前的寨房結構中,窗子狹小體現了寨房的堡壘性質,在寨房的演變過程中,也可以看到漢藏文化的融合跡象。在《塵埃落定》中,麥琪土司官寨就是一棟典型的住宅,從整體空間環(huán)境來看,麥琪土司官寨靠西北朝東南,背靠群山,面朝豁口,三面環(huán)水,這是藏族建筑中典型的“壺天模式”圍合結構,也就是“盆地-豁口-走廊”的結構組合,這種建筑模式是川康藏地區(qū)藏族聚居區(qū)的典型村落模式。藏族的“壺天模式”建筑與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和諧統(tǒng)一,并充分考慮了青藏高原生態(tài)資源的有限性,因此這種模式被稱為理想的“桃花源模式” 。阿來對麥琪土司官寨的描繪應該是借鑒了嘉絨藏族的村落建筑模式,現在嘉絨藏族聚居區(qū)常見的建筑主要有住宅、官寨和寺廟三種形式,阿來在小說中對土司官寨的描述與現實中的官寨幾乎相同。其次,阿來作品中的住宅表現了傳統(tǒng)的風水文化內涵。從風水文化角度來說,麥琪土司官寨位于兩條小河交匯處一道龍脈的頂端,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風水文化中的“龍脈說”。麥琪土司官寨位于盆地的高處且正對著豁口,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風水文化中的“藏風聚氣說”。麥琪土司官寨追求“理想風水模式”,“強調一種基本的整體環(huán)境模式”。 麥琪土司官寨不僅體現了藏族“薩滿”文化,也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麥琪土司官寨是漢藏文化融合的重要案例。眾所周知,大昭寺是藏族人民心中至高無上的圣地,據檔案記載,大昭寺是由文成公主根據中原風水文化進行選址和布局,而阿來作品再次證明了中原風水文化在藏族建筑中的深刻影響??傊?,無論是從地域文化還是從風水文化來看,阿來作品中的住宅都可以說是漢藏文化融合的重要表現,這種文化融合對于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在阿來作品中,住宅不僅是文化的象征,更是政治權力的表現。眾所周知,從??碌焦S,從列斐伏爾到布爾迪厄,都強調了空間與權力、政治的復雜關系。在《塵埃落定》中,阿來也把空間與政治、權力的關系融入對土司官寨的描繪中,尤其是對麥琪土司官寨的描繪,鮮明體現了阿來的空間意識。首先,從內部空間結構來看,土司官寨代表著權力結構和身份政治。在水平空間序列上,麥琪土司官寨位于村落的上方,地勢較高,可以俯視整個村落,它象征著土司對周圍寨子的統(tǒng)治,官寨周圍的“科巴”人家隨時都得聽從土司的召喚,這種水平空間結構體現了土司在藏族部落中的權力。在垂直空間序列上,土司官寨的騎樓高三層,上面一層是家丁住房,下面兩層是家奴住房,這種住房安排集中體現土司部落的等級制度,住房也就成為身份政治的象征。其實,土司官寨也是土司身份的象征,土司官寨騎樓高三層,其它三面高七層,形成一座碉堡式的格局,體現了土司巨大的權威和自我保護意識。這種碉堡式的格局也隱含了土司思想的封閉性,土司在接受外來信息方面顯得自我封閉。其次,從地理位置角度來看,土司官寨更接近漢族地區(qū),表明了麥琪土司與漢族地區(qū)有著更為緊密的政治關系,在作品中,阿來也明確認為地理因素決定政治關系,也決定了土司官寨的未來。正如??滤f,“空間位置,特別是某些建筑設計,在一定歷史時代的政治策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換個角度來說,麥琪土司官寨的地理位置的選擇,充分地證明了藏族土司制度與漢族權力政治的密切關系,這也就是說漢藏融合不僅表現在文化層面,也表現在政治層面,總之,在阿來小說中,漢藏融合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阿來的住宅書寫對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也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對空間敘述的靜止分析中,可以看出空間與權力、政治的復雜關系,土司官寨其實就是土司制度的象征。然而,空間對時間的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在空間中可以看到時間的發(fā)展,即使空間是靜止固定的。《塵埃落定》中的麥琪土司官寨在這方面顯示了它的獨特內涵和價值,麥琪土司官寨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麥琪土司的發(fā)展,也可以說是決定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阿來在小說中講述麥琪土司的故事時,總是把麥琪土司與漢人結合起來,麥琪土司正是在漢人的幫助下(如母親和黃特派員),由弱小走向強大,最后也是被漢人消滅了。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來說,阿來在小說開頭部分描述麥琪土司官寨的地理位置,其實是為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做了鋪墊,甚至是為小說的結局做了隱喻。此外,麥琪土司官寨形似碉堡,也具有時間內涵和情節(jié)意義,從碉堡似的官寨中可以看出麥琪土司處于險惡的生存環(huán)境,麥琪土司統(tǒng)轄數萬人,具有生殺予奪的權力,但麥琪土司實際上無時無刻不處于危險之中,他有可能受到其它土司的攻擊,也有可能遭到刺殺,因此他必須把官寨建成牢固的碉堡,并且還得安排眾多家丁家奴以保障他的生命安全。小說后面講述麥琪土司與其它土司的戰(zhàn)爭,以及麥琪土司和他兒子所遭遇的刺殺,都與這個碉堡式的官寨緊密相關,官寨表面安全,實為兇殺之所。小說結尾寫麥琪土司官寨變成了一堆石頭,土司官寨的消失,意味著麥琪土司統(tǒng)治的終結,也意味著小說情節(jié)的結束?!秹m埃落定》也可以說是一部關于土司官寨的小說,空間與時間在土司官寨中結合得如此緊密,空間隱喻了時間和情節(jié)的發(fā)展,時間凝結了空間的內涵與意義。
可以看出,阿來不僅表現了住宅空間的文化和權力政治學內涵,也表現了住宅空間的時間與情節(jié)意義。住宅是空間與時間的集合體,空間蘊含了時間的內涵與意義,在《老房子》中,從一棟老房子能看出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演變。在《塵埃落定》中,從土司官寨中不僅能看到麥琪土司由弱小到強大再到死亡的人生歷程,而且能看到土司制度下的權力政治關系以及具有濃郁風情的高原文化。因此可以說,阿來作品中的住宅空間是文化和權力政治學的重要表征。
三、身體、性別與倫理
村莊和住宅都是人類生存的外部空間,相比較而言,沒有任何空間比身體更接近人類。身體作為一種空間形式,從列斐伏爾到大衛(wèi)·哈維都提出了相關論述。列斐伏爾指出,“每個活的身體都是空間并且擁有空間:身體在空間中生產,同時也生產空間”(each living body is space and has its space: it produces itself in space and it also produces that space)。 大衛(wèi)·哈維在《希望的空間》中也把身體當作空間形式進行論述,并明確指出:“成為‘萬物尺度的身體本身就是創(chuàng)造它的各種力量進行爭奪的場所”。 阿來在作品中表現了身體空間與性別、倫理之間的抵抗與壓迫關系,充分地展示了身體空間的性別政治和敘事倫理。
阿來對女人身體的敘述不無例外地落入了性別政治的強大磁場。在西方文化中,有一個名為“十字路口上的赫拉克勒斯”的經典故事,劉小楓把它看作是西方身體敘事倫理產生的重要起源。劉小楓揭示了人類歷史中根深蒂固的男權思想,認為人類的男權文化始終包含著“對女人身體的倫理想象”,無論是“美好”還是“邪惡”都來自于“道德規(guī)范”,然而“世界上所有古老的道德規(guī)范都是男人按自身的意愿編織出來的”。 由此不難理解,女性身體形象其實也可以說是男權文化的重要表征,正如劉小楓所指出的,“女人的身體是亙古不變的男人想象的空間,男人的言語就像這空間的季候,一會兒潮濕,一會兒干燥。女人的身體為了適應男人言語的季候,必須時常變換衣服,不然就會產生病痛?!?在男作家的敘事作品中,女人的身體永遠都是被動的客體,都是為了滿足男人對女人身體的想象。在新啟蒙運動中,女性身體形象一直與“烏托邦”糾纏在一起,這或許可以看作是新啟蒙作家在物質貧困和精神饑渴之后的自我滿足。張賢亮可以說是新時期塑造烏托邦女性身體的重要代表,他筆下的黃香久和馬纓花無不是以身體照亮和拯救了空虛墮落的靈魂,章永璘的命運其實也就寄托在女人的身體上,至此,女性身體空間在新時期文學中彰顯了突出的意義。阿來與張賢亮有著明顯區(qū)別,張賢亮把女性身體看作是男人的救命之本,而阿來把女性身體看作是男人的縱欲對象。阿來的《塵埃落定》對女人身體的敘事也體現了男權思想的投射,小說中的母親、央宗、卓瑪、塔娜無一不是絕色美女,而且都是那種美得讓男人無法抗拒的女人。毫無疑問,這些美麗的女人都是“十字路口上的赫拉克勒斯”故事中的“卡吉婭”。正如赫拉克勒斯所意識到的那樣,不同的女人意味著不同的人生道路,選擇了“卡吉婭”,就是選擇了性感和享樂。阿來把這些女人都描寫成“卡吉婭”,也許是驕奢淫逸的土司生活的真實再現,也許是根深蒂固的男權思想的隱隱作祟,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女性人物表現了阿來對女人身體的想象,也表現了男權文化對女人身體的想象。女性人物在阿來作品中大都只是性對象,阿來借傻子的話道出了男權社會的真正追求,“我只知道對一個人有欲望或沒有欲望?!?也許從《自愿被拐賣的卓瑪》對女人身體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女人在阿來小說中的地位與作用,小說中的卓瑪是一個典型的“卡吉婭”形象,她對于男人的價值只是引起性幻想。從《塵埃落定》可以看出,阿來塑造的“卡吉婭”形象雖然身體性感、生活輕逸,但其實“卡吉婭”也奪去了男人的精力和時間,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阿來把傻子的出生描述成麥琪土司縱情酒色的直接產物,但縱情于“卡吉婭”還可能產生更嚴重的后果,麥琪土司為了得到美麗的央宗,設計殺害了查查頭人,致使自己的兩個兒子都死于查查頭人兒子的復仇。毫無疑問,麥琪土司的兩個兒子雖不是死于央宗之手,但都可以說是因為央宗而死。如果把“紅顏禍水”的責任全都歸咎于女人,顯然是不公平的,阿來也沒有這樣做,他把部分責任歸咎于麥琪土司的貪欲。然而,阿來又把央宗描述成一個愚蠢的女人,在如此慘痛的悲劇面前,她居然無動于衷,完全是一個“性機器”。茸貢土司的女兒塔娜為了挽救茸貢土司部落的命運,最終成為傻子的妻子,也許從塔娜的故事中,很容易想到人類歷史上的無數塔娜式的女人,在男權文化中,女人天生就是政治的犧牲品,這是她們無法逃避的宿命。然而,阿來也把塔娜塑造成一個蕩婦形象,甚至塑造成“性機器”。總體來說,阿來關于卓瑪、央宗、塔娜的敘事都表現了男權文化的敘事倫理:“卡吉婭”是“邪惡、淫蕩”的代名詞。在阿來小說中,女性形象大多是“卡吉婭”,她們都可以說是男權制度的犧牲品,但她們的命運很難產生悲劇感,反而讓人覺得她們罪有應得。令人困惑的是,阿來為什么喜歡塑造“卡吉婭”?為什么沒有塑造“阿蕾特”?在“十字路口上的赫拉克勒斯”故事中,阿蕾特說:
“神明賜予人的一切美好的東西,沒有一樣是不需要辛苦努力就可以獲得的;要是你想身體強健,就得使身體成為心靈的仆人。與我在一起,你可以聽到生活中最美好的聲音,領略到人生中最美好的景致??獘I只會使你的身體脆弱不堪,心靈沒有智慧。她帶給你的生活雖然輕逸,但只是享樂,我?guī)Ыo你的生活雖然沉重,卻很美好。享樂和美好盡管都是幸福,質地完全不同?!?/p>
正如“阿蕾特”所說,央宗與塔娜確實只給麥琪土司和傻子帶來了短暫的享樂,并讓他們付出了慘重代價。在張賢亮小說中,“阿蕾特”拯救了男人;在阿來小說中,“卡吉婭”毀滅了男人,這種差異并非“時代環(huán)境”就能解釋清楚。單向度地描述“卡吉婭”或“阿蕾特”,體現的是對女人的片面認識,以及對歷史的單向度理解。
阿來對男性身體空間的塑造表現了他對男人自我的深刻認識。阿來小說中的男性人物大都是男權中心主義的典型形象,尤其是《塵埃落定》中的麥琪土司,作為土司部落的首領,他在家庭中也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把女人看作只是泄欲的工具。麥琪土司的二兒子本是傻子,但也是一個男權主義的典型形象,傻子與侍女塔娜的故事最能表現他的的男權思想,傻子與侍女塔娜沒有任何感情,他以占有塔娜的身體而自豪,其實,女人對于傻子來說,都只是泄欲的工具而已。阿來小說中的男人都是性欲亢奮的人物,無論是麥琪土司,還是傻子,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縱情女色,情欲在《塵埃落定》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阿來塑造的男性形象大都是有缺陷的,或者說是畸形人,也可以說是一種殘缺的男性形象,麥琪土司雖然身材高大,但心智卻極其平庸;他的大兒子表面聰慧,實為愚蠢;他的二兒子表面愚蠢,卻做了許多明智的事情,但總體來說是一個殘疾。傻子在《塵埃落定》中具有重要的隱喻意義,阿來以這種殘缺的男性身體空間表達了對男權文化的有意味象征。
可以看出,阿來無論是對女性身體的塑造,還是對男性人物的描繪,都是放置在男權文化的倫理系統(tǒng)中,突出男權對女人身體的想象,也突出了男權對男人身體的構造。女人身體和男人身體都無一例外地指向了同一主題:情欲。在阿來小說中,情欲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幸福,身體感覺是人生幸福最重要的標尺。在阿來的敘事中,身體欲望有了平等的權利,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都有性欲的平等愿望,并共同努力付諸實踐。男人與女人的身體感覺獲得了平等,拆解了男權文化建構的敘事倫理。對于生命而言,身體感覺不存在男女差異,也不存在價值的不平等,侍女塔娜的性愛感覺和母親的離奇身世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也許劉小楓的觀點更具有啟示意義,“在現代男人的言語織體中,身體沉重的含義沒有變,改變了的是對輕逸的評價:什么叫輕逸?與薩賓娜一起(說與卡吉婭一起也一樣),生命顯得輕逸,有什么不可以?”在當今時代,尤其是在后啟蒙時代,人類的“身體感覺已經沒有邪惡與美好、淫蕩與輕逸的價值不平等”。 這難道不是在顛覆男權文化建構的淫蕩與美德的對立嗎?因此可以說,阿來既落入了男權文化的強大磁場,又拆解了男權文化的敘事倫理,這就是阿來小說的身體敘事的重要內涵,也是當今時代的生命政治學的重要表現。
小結
20世紀下半期以來,關于空間的研究向著社會科學的中心轉移,空間的內涵逐漸被納入到美學、政治、哲學理論等領域進行探索,因此,空間不僅是一個敘述問題,也還是一個詩學問題,空間作為想象的詩學在新世紀中國學術轉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時間與空間在詩學中交融,地理、文化、政治、哲學在詩學中碰撞,阿來也就是從這個角度激發(fā)了想象詩學的全部能量。空間是在社會歷史中建構起來的一個抽象概念,但它只有與客觀的物質因素共同運作,才能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產生作用。阿來小說中的村莊、住宅和身體是作為空間概念的物質載體,充分展現了空間敘述的豐富內涵。阿來小說的空間敘述還充分表現了空間與時間的密切關系,無論是對過去歷史的表現,或者對現代化的思考,甚或是對未來的想象,阿來都把時間融入空間進行敘述,空間與時間的統(tǒng)一是阿來空間敘述的重要特征。
注釋:
①[蘇]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3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30頁。
②[蘇]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3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31頁。
③[法]??拢骸恫煌臻g的正文與上下文》,《后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1頁。
④H. Lefebvre: The Prof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 Press, 1991,P190.
⑤[蘇]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3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47頁。
⑥[法]列斐伏爾:《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5頁。
⑦[法]列斐伏爾:《空間政治學的反思》,《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5頁。
⑧[法]列斐伏爾:《空間政治學的反思》,《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5頁。
⑨[法]列斐伏爾:《空間政治學的反思》,《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6頁。
⑩[法]列斐伏爾:《空間政治學的反思》,《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5頁。
阿來:《空山.3》,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第308頁
[法]??拢骸恫煌臻g的正文與上下文》,《后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1頁。
[英]:邁克·克朗:《文化地理學》,楊淑華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40頁。
史利莎,等:《基于景觀格局理論和理想風水模式的藏族鄉(xiāng)土聚落景觀空間解析》,《生態(tài)學報》,2011年第21期。
史利莎等:《基于景觀格局理論和理想風水模式的藏族鄉(xiāng)土聚落景觀空間解析》,《生態(tài)學報》,2011年第21期。
萊特,雷比諾:《權力的空間化》,《后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0頁。
H. Lefebvre:The Profuction of Space ,Oxford:Blackwell Press, 1991,P170.
[美]大衛(wèi)·哈維:《希望的空間》,胡大平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24頁。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第6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第78頁。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第6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第80頁。
阿來:《塵埃落定》,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第110-111頁。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第6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第76-77頁。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第6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第84頁。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qū)項目:《空間理論視域下的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作家漢語小說研究》(14XJA751001)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資助編號:2015M580904)之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