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宏志
知青年代“兩桶油”的溫暖記憶
■ 王宏志
從1973年開始,官渡區(qū)安置了數(shù)以萬計的知青,在學習株洲經驗的基礎上,實行了城鄉(xiāng)結合、廠社掛鉤,選派帶隊干部到農村共同管理知青的組織形式,出現(xiàn)了城市掛鉤單位關心農村、支持農村、積極為農村排憂解難、城市和農村共同呵護知青的可喜局面。1975年到1978年我作為昆明鐵路局知青總帶隊干部,由城市來到農村,派駐大板橋公社。屈指算來,已經有40多年了。最近,翻開微信,發(fā)現(xiàn)人們把關系到國家經濟動脈的“中石化”、“中石油”稱之為兩桶油,這無形中喚醒了我的記憶,使我想起了上個世紀知青年代由城市流向農村的具有時代特征的別樣的兩桶油。
李其大隊首屆知青合影
在知青下鄉(xiāng)期間,官渡區(qū)大板橋公社李其大隊分別與昆明鐵路局昆明客運段、昆明東站、355部隊掛鉤,這3個單位的知青都下在李其大隊。李其知青農場1975年安置下鄉(xiāng)知青30人,1976年安置下鄉(xiāng)知青32人,1977年安置下鄉(xiāng)知青56人,合計118多人。如何辦好農場的伙食是關系知青安心安身的大問題。當時是計劃經濟:城鎮(zhèn)人口實行肉、油定量供應,每人半公斤肉、2公兩油;農村人口實行養(yǎng)一交半、養(yǎng)二交一政策,即養(yǎng)一頭豬交國家半頭、養(yǎng)兩頭豬交國家一頭,剩下的就是一年肉和油的來源。所以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是缺肉少油,“油水不足”是普遍現(xiàn)象,那時社會上也把那些喜歡占便宜的人叫“撈油水”,可見油水的重要。李其知青農場的知青平時的油,主要是來自下鄉(xiāng)不滿一年的新知青從糧店供應的每人2公兩油,滿一年后就停止供應了,農場倒是養(yǎng)了3頭豬,但對100多人的知青來說也是杯水車薪,何況最大的一頭還被偷了。所以農場食堂經常不到月底就沒有油炒菜了,只有吃點帶油星的菜湯,被知青們戲稱“九(韭)菜一湯”。有時,在一點油都沒有的情況下就用辣子沾鹽巴下飯。由于油水不足,大家都特別能吃飯,農場的糧食也成了問題,尤其到了農忙時,大多數(shù)知青感到體力不支、渾身無力。李其大隊的大隊長兼知青農場場長的那有??丛谘劾?,急在心里,知青都是長身體的年紀,總不能讓他們挨餓影響發(fā)育??!他把這個問題反映到掛鉤單位昆明客運段,引起了他們的重視,想起知青下鄉(xiāng)時,為了安置好知青,貧下中農騰出了自己的房、拿出了自己的糧的動人場面,感到現(xiàn)在農村有難時,我們應當伸出援助之手,何況那也是我們職工的孩子。昆明客運段承擔著昆明到北京、重慶、成都、紅果、攀枝花等旅客的運輸任務,餐車上有國家特供的糧食和肉食給旅客,但是那是絕對不能挪做它用的。要解決知青農場的缺油的問題還得另想辦法。于是,有人想到了餐車上的“漂湯油”,在運送旅客途中,餐車廚師把肉切成一塊一塊的,然后放上八果、花椒、草果等佐料煮,煮熟后把上面漂著的一層油打出,煮好的肉就用做供應旅客面條、米線的帽子。打出的漂湯油就用桶裝好,回收到客運段的后勤部門賣給職工或用于自己的職工食堂炒菜。經客運段領導商量,決定把原本賣給職工的漂湯油的一部分份額拿出來給知青農場,以解燃眉之急。價格與職工一樣優(yōu)惠,每公斤2元錢。得到這一消息后,大隊長那有??偹阋粔K石頭落了地,知青們則歡喜跳躍,感覺解決了大問題。從此,滿載著掛鉤單位情誼的“漂湯油”就從鐵路餐車上源源不斷地流向李其大隊,不但知青受益,一些缺油的村民們也受了益。雖然這種飄香油油質不如純豬油,顏色也不如純豬油白,但由于里面放了八果、花椒、草果等佐料,炒出菜和燒出的湯很香,知青和村民都很喜歡。
正在為旅客服務的鐵路餐車
1975年,全國農業(yè)學大寨會議召開后,各地掀起了農田基本建設新高潮。柴油是農田基本建設必不可少的,但當時一是柴油供應緊張,二是費用高,一些經濟基礎薄弱社隊難以承受。而大板橋新發(fā)大隊、沙溝大隊知青下鄉(xiāng)的掛鉤單位有個昆明機務段,用于運營的“東風號”火車頭燒的是柴油,機務段下設一個再生油車間,專門負責火車頭在運行、檢修、保養(yǎng)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油的去渣、過濾、提煉、加工,于是就產生了再生油。作為正規(guī)油的副產品,這些再生油雖然不能再用于火車頭上使用,但各機床廠、模具廠、磚瓦廠、煉油廠都用得到,也可以用于拖拉機、播種機等農用機械,這對于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的農村無疑是急需的好東西。于是與昆明機務段對口掛鉤的新發(fā)大隊、沙溝大隊就找上門來,昆明機務段的領導給予大力支持,就這樣再生油從城里流到了農村,一時間,新發(fā)大隊知青農場用于買菜和耕地的拖拉機,沙溝大隊修小水庫的農用機械都用上了昆明機務段的再生油,在修水庫、平整土地、交通運輸方面發(fā)揮了很大作用。
如今四十多年過去,人們再也不會為缺油、少油而困擾。但每當回憶起四十多年前的“兩桶油”這段溫暖的往事,還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1976年3月昆明鐵路局知青辦主任王瑞林(左9)、德宏州先進知青李春瑞(左5)、常萍(左3)與昆明機務段三八號司機和再生油車間的先進生產者合影。